蚕豆青青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4-18 11:56:13

太阳还没有升起,东方只露出鱼肚白,我起了个大早,急匆匆地来到了人声鼎沸的菜市场。我边走边看,寻找自己中意的蔬菜,一筐鲜亮嫩绿的蚕豆出现在我的眼前。

啊,蚕豆上市了。我自言自语,被眼前肥厚碧绿的蚕豆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由得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

在乡村,到了春天,田间地头随处都能看到蚕豆的身影。微风轻拂,蚕豆苗迎风招展。下过几场绵绵春雨,阳光一抚摸,蚕豆苗迅速生长,悄然绽放出盎然的生机。蚕豆秆向上伸展,高高地挺立,慢慢长出一片片嫩绿的叶子。蚕豆花也不愿落后,淡紫色的花瓣躲在绿叶间,素净淡雅宛如一只只轻巧的蝴蝶,让人一见就产生喜爱之情。蚕豆花不张扬、不炫耀,汲取大自然的精华,一簇簇地开放,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光彩,引来了蜜蜂前来采蜜。

蚕豆的生长,从初春花朵羞答答地绽放,到初夏的硕果累累,充满了诗情画意。蚕豆花一落,瘦长的嫩茎上结出了青青的豆荚,大小不一,长短不同,一串串紧紧地相拥在一起,青嫩得直往人的心里去。随着气温的升高,小豆荚的能量越来越大,生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日新月异,变得长长的、圆滚滚的,样子可爱极了。到了春末夏初,豆荚成熟了,青嫩饱满,便可以采摘了。

此时,大人开始忙碌起来,纷纷穿梭在田间地头,顶着太阳,挥汗如雨,采摘惹人喜爱的蚕豆荚。同时,集市也变得热热闹闹,一筐筐绿油油、肥嘟嘟的蚕豆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主人还没有来得及叫卖,就被顾客抢购一空,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佳肴。

这个时节,田野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三五成群,徘徊在菜畦边,徜徉在河岸上,摘下一个个饱满的蚕豆荚,剥开青青的外壳,把嫩绿的蚕豆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品尝蚕豆的美味。如同汪曾祺先生在《蚕豆二题》中描述的那样:“一挤也就出来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

吃蚕豆是有讲究的,关键是蚕豆要鲜嫩,这样才有好滋味。采摘嫩豆荚是一个技术活,需要观察蚕豆荚的颜色和形状。豆荚泛青,豆粒饱满欲出时,便是采摘的最佳时机。这样采摘的蚕豆,肉质丰满、青翠欲滴、鲜嫩如玉,让人垂涎三尺。杨万里的诗句:“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新鲜蚕豆的青碧油嫩、软糯甘甜的特色。

古往今来,先辈们对饮食很有研究,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情趣。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蚕豆赞赏有加:“百谷之中最为先登之物,蒸煮皆可食,代饭充饥。”一语道破了蚕豆粮用之实和食用方法。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更是指明了蚕豆食用方式的精妙:“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吃方佳。”字字珠玑,彰显了先人对烹饪的匠心独运。

记得我到绍兴出差时,来到了咸亨酒店,看到顾客一拨又一拨,生意十分兴隆。我好奇地打量了一番,发现他们的桌子上放着一碗酒和一碟茴香豆,有滋有味地边说边吃,很是惬意。我问了他们的个中缘由,他们哈哈一笑,说:“不就是孔乙己的派头吗?”我想起来了,孔乙己一介落魄书生,大摇大摆地步入店堂,随即掏出九文大钱,假装斯文地对店掌柜大声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孔乙己虽家境困顿,却因酒与茴香豆之故,竟显露出几分洒脱,让人刮目相看。我也随乡入俗,要了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坐在方桌边装模作样地品尝起来。说穿了,茴香豆就是由蚕豆加工而成,成了人们心心念念的零食。

看着市场新鲜的蚕豆,我的馋意上来了。我不跟老板讨价还价,挑选了几斤胖乎乎的蚕豆就打道回府。妻子见我买来了蚕豆荚,喜不自禁,主动剥开,不一会儿,一粒粒饱满如同翡翠的蚕豆赫然映入我的眼帘。

我立马下厨烹饪,将蚕豆放入沸腾的水中煮了两分钟,随后迅速捞出沥干水分。然后,我热锅倒油,待油温恰到好处时倒入蚕豆,不停地翻炒。蚕豆在锅中欢快地跳跃,待到周边泛起了焦黄色,我放入一把韭菜,撒上少许盐,再搅拌一下,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蚕豆端上了餐桌。妻子夹了一颗蚕豆,送进嘴里嚼了嚼,连声说:“好吃,味道真不错。”我也迫不及待地夹起一颗,放进嘴里,轻轻地咀嚼,香喷喷的滋味溢于齿唇之间,简直是妙不可言。这是家的味道,童年的记忆,更是生活的甜蜜与温馨。

蚕豆既可以果腹,也可以当下饭菜,且营养丰富,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对人体有许多的好处。在那个生活困窘的年代里,蚕豆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营养和能量。

蚕豆青青回味悠长,它不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食物,更是藏在心中永远抹不掉的乡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