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3-25 09:26:47
邱双在舞蹈诗剧《山高水长》中的剧照。
邱双在沉浸式歌舞剧《三线印记》中的剧照。
在舞台上表演的邱双(正中)。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初见舞者邱双时,她正在排练厅领着队员们进行早功训练。开肩、压腿、下腰,这些基本功的练习,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整个排练厅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气息。一阵晨练结束后,邱双又开始准备接下来排练要用的音乐。她用手指轻轻地抵着额头,时而沉思,时而用另一手拍打着节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舞蹈是最初的梦想
邱双小学时就与舞蹈结缘了,那些灵动的舞姿和美妙的旋律,仿佛有一种魔力,在她的心中种下了热爱的种子。邱双回忆:“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文艺活动,老师觉得我非常有舞蹈的潜力,所以经常鼓励我,让我用心学习;直到上初中时,内蒙古艺术学院附中来招生,我顺利考上了,当时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而这段经历,无疑就是邱双舞蹈梦想的萌芽。
回顾成长路,邱双说:“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和姐姐为了全力支持我学舞蹈,每天都辛苦工作,就是为凑出学费和生活费。当时要是选择上普通中学,家里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邱双感动地说:“家人的支持,是我舞蹈路上的关键力量,即使到现在,不管我去哪演出,他们都会去看。”
在五年的中专生活里,邱双凭着自己对舞蹈的热爱和努力,终于进入了学校基地班。这个班级里,汇聚了很多专业优秀的学生,对于邱双而言,她只有更用功,才能在同学中脱颖而出,也才能在演出和比赛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很快就要面临毕业了,众多专业团体前来挑选演员,邱双顺利通过了各项考核,最终被乌海乌兰牧骑舞蹈队录取。回想起这段经历,邱双说:“那时候,满脑子就想着跳舞,所以有这样的机会,就直接进团了。现在想想,虽然没上大学,但也积累了很多舞台经验,也算各有利弊。”对于舞蹈的热爱,邱双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与努力,而每一次练习,每一次跌倒又爬起,都是为了追逐这个梦想。所以,舞蹈早已成为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角色塑造中蜕变
进入乌海乌兰牧骑后,邱双最初被分配到机动组,并没有接触到重要的演出任务。但她凭借自身努力与天赋,逐渐崭露头角,开始饰演一些重要角色。从《葡萄熟了》中的活泼小孩,到《山高水长》里的沧桑老人,每一次角色转换,对于邱双来说,都是一次成长与突破。特别是在舞蹈诗剧《山高水长》的表演里,为了演好额吉这个角色,她反复观察生活中老年妇女的神态、动作,研究他们的走路姿势和举手投足间的细微习惯。就这样,她在舞台上用舞姿刻画出一个充满沉淀和故事的老人,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震撼与感动。
邱双说:“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人物情感和内心活动时,让我特别痛苦。但我又告诉自己,一定要成功,因为塑造好角色就是我的梦想。对于舞蹈演员而言,不仅要有扎实基本功,更要注重提升情感表达与艺术感受力。例如,伸手这样的简单动作,都有很多讲究,是张望还是向往,心里都要有数,这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面对外界偶尔传来的批评声音,邱双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其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在通过反复琢磨与练习后,她对每一个眼神的流转,每一个动作的目的,都用心揣摩,精心雕琢。最终,在舞台上成功塑造出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
其实,不论时代如何发展,艺术形式如何创新,感染力始终都是艺术作品不变的核心力。在邱双舞蹈生涯中,沉浸式歌舞剧《三线印记》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尽管邱双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对六七十年代那段艰苦卓绝的故事缺乏直接的记忆与认知。但当接触到《三线印记》这个作品时,她仿佛被一股无形的精神深深吸引。为了演好这部作品,她查阅了大量关于三线建设的历史资料,走访了许多当年参与建设的老人,听他们讲述那段充满热血的岁月。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邱双也被那个时代乌海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着。
在舞台上,邱双所扮演的角色扎着利落的马尾辫,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憧憬。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时,她和工友们相互扶持,将三线建设者团结一心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邱双说:“在演《三线印记》的时候,真的被那个时代的精神震撼到了。以前对那段历史了解不多,演了之后才知道他们有多不容易,能把这种精神展现出来,我特别有成就感。”看到曾经在厂房工作的老工人们,观看演出时泪流满面,邱双深感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部跨越时空,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作品,不仅让邱双实现了艺术精神上的升华,更让她成为时代精神的传承者,将三线精神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传递给更多的人。
用文艺温暖基层群众
乌兰牧骑,素有“文艺轻骑兵”的美誉。邱双和她的队员们,经常深入基层,每年演出场次达100多场,足迹遍布企业、矿区、学校、社区、农区等地,为广大群众送去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下基层演出时,邱双和同事们克服场地简陋等困难,即便靴子磨破,也毫无怨言,全身心投入表演。邱双说:“下乡演出条件确实艰苦,有时候在砖地、水泥地上跳、转,靴子很快就磨出洞了。但看到观众那么热情,我们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在与老百姓接触中,邱双感受到基层群众对文艺演出的渴望与热情。“尽管现在网络发达,但现场表演的震撼与共鸣是屏幕无法替代的。为贴近老百姓,我们会根据不同观众来编排节目,看到观众的笑容,也感到特别自豪和满足。”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邱双意识到舞蹈演员的职业生涯有限,开始考虑向编导方向转型。她深知,这样就需要学习更多的舞蹈知识和服装设计、舞美灯光、道具等多方面知识。为了心中的热爱,邱双不但毫不畏惧,而且还渴望在新领域继续成长、收获。邱双充满期待地说:“我现在虽然要学的东西很多,但我依然希望能编出好作品,也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年轻演员,让乌海乌兰牧骑的舞蹈成绩越来越好。”
一颗坚定如磐的舞者初心
在舞蹈的世界里,技巧虽然是舞者展现风采的基石所在,然而比技巧更为关键的,是舞者内心的坚守与热爱。舞蹈,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一场灵魂的修行,只有不断修心,才能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
当谈及舞蹈演员最为重要的专业素养时,邱双说道:“舞蹈演员最核心的素质就是内心的定力,我们从小练习童子功,这不仅仅是对技巧的打磨,更是对内心的锤炼。”对于舞蹈演员而言,内心的定力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决定能否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关键。“只有先定住这颗心,才有基础技巧、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一系列舞蹈内容;心也一定是热爱舞蹈的,只有热爱才能坚持,即便每天要忍受压腿、下腰的疼痛,也要坚持到底。”
在舞蹈演员生涯中,困难与挫折如影随形,很多人在面对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伤病困扰以及种种诱惑时,最终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告别曾经热爱的舞台。然而,总有那么一群心如磐石的舞者,将困难视为成长的磨砺石,始终怀揣对舞蹈的热爱,勇往直前,用舞蹈诠释青春的力量。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舞蹈这门古老的艺术,魅力丝毫不减,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醇厚。追随它的舞者们,都在精彩地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每一个跳跃、旋转、伸展,不仅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涌动,更是对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张文杰 文/图)
人物小传
邱双现为乌海乌兰牧骑舞蹈队队长,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会员。
2006年,舞蹈《飞》获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银奖。
2020年,舞蹈《布里亚特情韵》获首届内蒙古民族民间舞舞蹈大赛表演优秀奖。
2023年,舞蹈《匠心》获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舞蹈比赛表演优秀奖;舞蹈诗剧《山高水长》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剧目展演月个人表演奖。
乌海日报社 | 2025-03-25 09:26:47
乌海日报社 | 2025-03-18 08:56:29
乌海日报社 | 2025-03-04 10:44:49
乌海日报社 | 2025-02-26 09: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