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1-21 09:27:05
张强习练书法成日常。
行书 书存金石气 室有蕙兰香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夜晚,是一幅细腻而深邃的画卷。漫步在乌达某小区,一处由车库改造的书房透出明亮的灯光。屋内,一男子端坐在素净宽敞的书桌旁,提笔蘸墨,轻轻挥洒,墨色的线条温润婉转,清新淡雅扑面而来。他说:“书法是沟通内心的语言,夜晚不受外界干扰,沉浸在书法世界让我获得了白天无法体会的魔力。”这位沉浸于书法习练、不断进取的男子是我市书家的年轻一辈——“90后”张强。
书法曾是心底最大的遗憾
为了丰富与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张强的母亲在邻居的建议下将张强送去了书法特长班。据张强回忆,第一次见到刘继银老师,只见他留着长发,严肃得让人生畏,可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老师却很有一套。当时刘继银老师用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和魏碑分别写出了“张强”,并询问他喜欢哪一种字体。“我比较喜欢魏碑,老师便从魏碑开始对我进行书法启蒙。我提笔在宣纸上书写横竖撇捺时,仿佛许久不见的老友般熟悉。”张强说,“刘继银老师当时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留的作业,我都保质保量完成。”
张强的书法在老师的指点和母亲的督促下,两三个月后,一项全国性少儿书法比赛进行征稿,初学书法的张强在刘继银老师的鼓励下准备作品。最终,一张写着“宗法龙门”的大字作品成功入选,并获得金奖,张强学习书法的劲儿更足了。一次,父亲接他下课,刘继银老师感慨地说:“此子日后可成大气候。”
遗憾的是,一年后,张强因家庭变故,书法学习被迫中断。后来他辗转求学顺利毕业,并结识了温柔漂亮的乌海姑娘,得知其家乡是“中国书法城”后,心底的火光被再次点燃,果断决定到乌海工作、定居。
在我市某厂入职工作之余,张强总在问自己:人生这么长,自己还能做些啥?脑海中一遍遍地冒出一个念头:“重拾书法,重新学。”“其实,在书法学习中断的十余年间,闲暇时提笔写字成了我最后的坚持。”张强说。
再学书法重拾文化自信
每天繁重的工作让张强疲于应付,想要学书法要考虑很多实际问题,所幸的是,社会的发展进步,让学习不再拘泥于线下授课。
他在网上搜索了解到田蕴章的书法讲座视频“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共365集。学书法让日子有了奔头,每天解决一个书法问题,每天进步一点点。住宿舍时他就在宿舍里练,有同事不解地问:“出去唱歌、喝酒放松一下多好,现在已经毕业,干吗还把自己管得那么紧?”张强笑呵呵地回应:“就和你喜欢热闹一般,我只爱写字。”
婚后,妻子的亲戚偶然得知张强书法写得不错,便将朋友肖海星的电话留给了他。“我通过网络了解肖老师,早闻其人,只是未见其面。”张强说。一次我市举办的书法展,张强的作品顺利入展。在观展期间,他看到肖海星正在展厅为一些书法爱好者解析展出作品,就一直跟着倾听。趁空闲时,张强介绍了自己并请肖海星对自己的作品给予点评。肖海星认为他的书法路子不对,作品过于工整,没有古法,并详细说明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学。末了,还推荐了苏轼的《赤壁赋》。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为我们记录和分享了古人先辈们的生活与经历,张强能背诵苏轼的《赤壁赋》,好奇作者当时是如何手写下这一名篇的。买帖子、读帖子、逐字逐句地临摹成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努力的方向。张强说:“临摹是技法提升的必由之路。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含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有着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为了写字,他专门留了一间卧室作书房,除了一张大书桌外,就是笔墨纸砚、名帖名篇等物品了。巧合的是,在张强临帖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肖海星的公益课堂恰巧开班。至此,他开始了书法习练的长跑,并在肖海星的指点下飞速进步。
徜徉书海朝着目标进取
一直临帖,总感觉自己还没有做好创作的准备。一次,肖海星说:“临帖是我们一辈子要做的事儿,可我们不能一辈子只临帖。”于是,在肖海星的鼓励下,张强着手创作。他上网借鉴全国展览中的优秀作品,然后选择内容进行准备。2016年开始,张强的作品多次入选自治区级展览,如2016年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书法篆刻作品展、2017年“草原儿女心向党”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全区书法篆刻作品展等,作品还获2017年第五届内蒙古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奖二等奖、2018年“中国梦·劳动美·改革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区职工书画展一等奖等。
一次次意料之中的作品入展给予了张强莫大的鼓励。“很多人是因为热爱而学习,我感觉自己是因为一次次成绩的鼓励而坚定了习练书法的决心。”他说,“当成为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会员后,自己的目标就变成了作品入国展,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20年,在一些全国性商业展览中,张强投稿入展,也让他有了向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性展览投稿的想法。当得知2023年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征稿,张强全力以赴,闷在书房准备作品。经过内蒙古自治区书法家协会的择优筛选,张强的作品被送往中国书法家协会进行复评。复评时作品过关后,还需按要求重新书写一幅风格相同的同类型作品。国展是所有书法家努力的目标,人才济济、竞争激烈。而他不负众望,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展。回首作品创作之路,张强感慨:“读征稿细则,看有无指定性内容,准备作品要力求形式、设计等方面与众不同,令评委耳目一新。”
张强涉猎诸体,楷书、行书、隶书最为擅长。他认为,书法究竟要习练哪一方面的字体,犹如吃饭,需逐一“品尝”,找出适合自己的才行。从大学毕业开始,张强习练书法十年如一日,废稿三千,笔耕不辍。“或专或博,古无定论。对我而言则是先博后专。这十多年是一个‘品尝’的过程,接下来则深钻颜体行书。”他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只是一个阶段的目标,我的终极目标是兰亭奖。”
人物小传
张强,斋号悟堂,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乌达区书画院院士。
2016年,作品入展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7年,作品入展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草原儿女心向党”——全区书法篆刻作品展,作品获第五届内蒙古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奖二等奖。
2018年,作品获“中国梦·劳动美·改革颂”庆祝改革开放40年全区职工书画展一等奖。
2019年,作品入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书法篆刻作品展。
2021年,作品获“六盘山杯”全国书画大展二等奖、首届“王羲之杯”书法艺术大展提名奖,入展第二届“于右任杯”国际草书大赛、“宋湘杯”全国书法大展。
2022年,作品获首届“龙藏寺杯”全国楷书书法大赛三等奖、“让世界看见秦岭”书画摄影大赛一等奖,入展“青川木牍杯”首届全国隶书书法大赛、“沈尹默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力速数控杯”江西省首届全国行书书法作品展。
2023年,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
乌海日报社 | 2025-01-21 09:27:05
乌海日报社 | 2025-01-14 12:26:40
乌海日报社 | 2025-01-07 09:28:16
乌海日报社 | 2024-12-31 09: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