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4-12-31 09:21:10
张勇与其创作的黄河泥娃泥塑作品。
泥塑作品《黄河泥娃闹新春》。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李浩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一把黄土与一捧黄河水相遇,便成了一团泥,一团泥遇着一双灵巧的手,便成了一件艺术品。泥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制品之一。近年来,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张勇投身黄河泥娃创作,先后创作了百余件(组)黄河泥塑作品。她创作的黄河泥娃系列作品也已成为我市本土黄河文化品牌。
黄土泥人:种下矿区少女“泥塑梦”
2024年12月3日,自治区工信厅公布了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名单,乌达区的张勇榜上有名。荣获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是张勇逐梦泥塑道路的又一个注脚,也是她长期潜心创作黄河泥娃泥塑作品的回报,也是她对艺术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结果。
张勇出生于乌达区苏海图矿区,如果说文学的旷野是诗人的想象,那么苏海图矿区则是张勇最早生活的荒原。苏海图矿区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在她的童年时期,矿工、矿山是她见到最多的人和物,矿区生活也是她记忆最深刻的生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矿区堪比一个小镇,过日子的一切都在这里获得。孩子们囿于这一方天地,所见所感也都是矿区的日升日落。
矿区生活有着单调贫乏的一面,但也赋予了人自由的一面。受家庭氛围影响,小时候的张勇特别喜欢玩泥,喜欢捏泥人。“自己对照着课本、连环画什么的,捏上面的人物,十二生肖也捏过。看着自己捏出的泥人,特别开心。”她说。小时候的张勇也喜欢画画,在生活中看到的景与物,她都喜欢用笔画出来。大学时,她选择了美术相关专业。日常创作中,她以家乡和黄河为主题,创作了很多美术作品。毕业后,张勇回到家乡工作,虽然工作繁忙,但张勇对美术的热爱并没有半分消减。日常生活中,她总是抽时间去外地采风,观看各类型艺术展览,坚持绘画创作,阅读相关书籍,让艺术成为照亮自己前行的路灯。
作为被母亲河黄河滋养长大的乌达人,张勇深爱着自己的家乡,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她越来越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寻找打造“母亲河之路”的文化符号,让更多人了解乌海、认识乌海,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具象化。2000年以来,张勇多方面地学习泥塑技艺,提升自身的泥塑技艺水平。
机会很快就来了,2021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品展播活动的通知,乌达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与乌达广播电视服务工作站共同组织策划了“我们的新时代——我家就在岸上住”系列原创文艺主题作品。张勇提出的黄河泥娃泥塑创作被列入主题作品创作序列。张勇决定以泥塑展示黄河形象、黄河文化,创作了黄河泥娃泥塑。黄河泥娃泥塑创作坚守“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的初衷,再现大家小时候玩泥巴的场景,引起几代人跨越时空的温馨回忆。
黄河泥娃泥塑:具象化展示黄河文化
走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恩民泥塑乌达工作室,张勇正摔打着黄河红胶沉泥。摔打完毕后,经过她的细心捏制、精心勾勒,一件件黄河泥塑出现在大家眼前。泥塑经过烧制后,就可以对外展出了。目前,张勇正在抓紧时间创作。
接到黄河泥娃泥塑的创作任务,张勇着手开始准备。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创作伊始就遇到了难题。由于资源开发和地貌变化等因素,我市不少地方的黄河红胶沉泥黏度不强、色泽不红,选取足够数量和黏性的红胶沉泥成为张勇面对的难题。“泥土好坏是黄河泥娃泥塑能否成功的关键,有些红胶沉泥由于泥土里的碱性物质太多,作品烧制完后,会有团碱出来,泥塑就不是很成功。”张勇说。泥塑创作还需要合适的环境,其中空气、温度和湿度都很重要。为解决泥的问题,张勇四处打听哪里有好的红胶沉泥。打听到消息,她就抽时间去采泥,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泥的问题解决后,张勇开始进行泥塑创作。红胶沉泥的摔打、泥塑的捏制、勾勒这些流程都不错,才可以烧制出成品。待成品出现后,她发现成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泥塑是实心的,整体比较重;二是泥塑的各个部位不能转动,影响观赏美感。“当时这些问题真是困扰我许久,每次烧制出来的不少成品都有残缺,往往需要推倒重来。说实话,当时挺沮丧的。”她说。后来,张勇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恩民为师,她抽出时间自费跟随赵恩民学习泥塑制作。赵恩民也非常喜欢张勇的心灵手巧,更看重她在学习过程中的刻苦,对其倾囊相授。
学成归来后,张勇师承赵恩民大师指导的“塑空”技艺,通过燕子衔泥搭窝的方法,一边塑形,一边塑空。她采用“塑空”技艺烧制的黄河泥塑可做到一次成型,并且改变了传统泥塑一旦成型不可变化的特点。其泥塑人物头部可灵活转动和互换,让观赏者自由组合不同形态。泥塑作品没有骨架且内部是空心的,重量上较传统泥塑减轻约75%。
2021年10月至今,张勇以“我们的新时代”和“风起黄河”为主题,以黄河和乌海特色文化地标为题材,创作出《岩羊宝宝》《年画娃娃》《葡萄熟了》《黄河泥洼》等100余件(组)泥塑作品,以此展现我市不同发展时期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风貌。
从一块泥巴到精美的泥塑,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近年来,张勇创作的《玩耍归来》《童趣》《小伙伴》等作品,代表乌海市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23年7月,她的作品《葡萄熟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等代表乌海市亮相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这也是乌达区的工艺美术作品首次参加上述展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3年,黄河泥塑被评为乌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由张勇创作的黄河泥塑《撸起袖子加油干》系列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在2024年8月举办的乌海市第二届工艺美术世外陶缘杯大赛暨大师评选活动中,张勇凭借泥塑作品《童趣》入选乌海市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
根据黄河泥娃泥塑作品改编的舞蹈《黄河泥娃》经市舞蹈家协会选送,在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上荣获内蒙古地区群众文化少儿组一等奖,并在“唱响北疆”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舞台上亮相。“在内蒙古民歌大会上看到《黄河泥娃》这个舞蹈,我的内心是非常激动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在黄河边玩,也捏过泥人,这个舞蹈真是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观众武凯利说。
小泥人有大乾坤,张勇的黄河泥塑把乡愁和记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黄河岸畔,播撒在人们的心田,留住了乡愁,积淀了文化。
人物小传
张勇,现为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
近年来,张勇先后创作出《年画娃娃》《草原英雄小姐妹》《岩羊宝宝》《黄河泥娃闹新春》等100余件(组)泥塑作品。
2023年,《玩耍归来》《童趣》《小伙伴》等泥塑作品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葡萄熟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等泥塑作品代表我市亮相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这也是乌达区工艺美术作品首次参加上述展会。
2024年,张勇创作的部分泥塑作品亮相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泥塑作品《撸起袖子加油干》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银奖;在乌海市第二届工艺美术世外陶缘杯大赛暨大师评选活动中,张勇凭借作品《童趣》入选乌海市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
乌海日报社 | 2024-12-31 09:21:10
乌海日报社 | 2024-12-24 11:37:22
乌海日报社 | 2022-07-11 09:24:13
乌海日报社 | 2021-08-17 1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