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3-08 10:40:09
人间最美三月天。
和煦春风带来了粉红色的“花讯”: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如约而至。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现代女性对于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旺盛,女性的消费能力逐渐提高,“她经济”日益火爆,一年一度的“三八”节就是最好的诠释。
线上商家红红火火,各种针对女性的促销活动刷爆全网;线下商家不甘示弱,餐饮、美妆、珠宝、鲜花、鞋帽服饰等纷纷来凑热闹,各种饱含商家巧思的“女神节”“女王节”活动层出不穷。种种现象显示,女性正成为新时代消费的引导性力量。
但值得关注的是,“她消费”时代,女性的消费话语权也不仅只体现在消费能力上。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独立、自主的消费观,她们愿意把钱花在悦己、公益等各个方面,从而产生令人赞叹的“她力量”。
涌现“新观念”:
独立、悦己、敢于超前
现代女性的消费观较之过去有什么样的变化?当记者与多位女性受访者去探讨这个话题时,忽然发现,曾经主观认为女性消费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正在慢慢消失。
比如,很多人都曾认为,女性消费具有“被动性”,作为家庭消费的主要支配者,女性需要承担更多的考量,为父母消费、为伴侣消费、为子女消费,等轮到自己的时候,消费品质便会直线下降。
这样的情况,广泛存在于多年以前,父母辈尤其如此。“70后”女士孙畅宁就对记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她说,母亲一辈子都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父亲的工资,家里小卖店的收入,都归母亲管,母亲让他们兄妹四人在20世纪80年代就吃得好穿得好,家里早早买上了彩色电视机和摩托车。但母亲的衣柜中却只有寥寥几件衣服,过年都不舍得添件新的,秋衣秋裤甚至都穿儿女们替换下来的。
这样的消费观念并非个例。今年82岁的张爱桃就告诉记者,她们那个年代的女性不管是有经济能力的还是没有经济能力的,几乎都是这样过来的。“主要是思想不独立,就无法让消费变成一件独立的事情,悦己的概念几乎不存在。”她说。
孙畅宁认为,虽然相较母亲那一代人,自己因为实现了经济独立而让消费观念产生了些许变化,但“悦己”也还谈不上。“记得我结婚的时候选了一只雕花金镯子,比寻常的贵了大约一千块钱。20世纪90年代末,一千块钱是个大数目,连我自己的母亲都怪我不会过日子,买东西看花样不实在。如今想起来,悦己好像是一种错误。”
当然,这样的消费观念,都在逐渐成为过去时。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新消费时代,拥有了全新的消费观念。张爱桃有社保、有高龄津贴,儿孙都长大成人,也很孝敬,张爱桃闲来无事就和老伴儿或者老姊妹们逛超市、逛市场:“没吃过没见过的管它多少钱呢,咱都尝一尝,也不枉生在这么个好时候。”她笑着说。
张爱桃的孙女刘蕤是一个90后。她非常认可奶奶时下的这种“消费观念”:“女性什么时候开始懂得悦己都不晚,用委屈自己的欲望来迎合所谓的社会观念、家庭观念是不正确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给了女性消费观念转变的勇气。”她说。
现代女性的确更注重消费观念的独立、悦己和敢于超前消费。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需求。年轻女性对服饰鞋包、美容护肤的偏重比较大,消费观也更前卫,选择“今天花明天的钱”或者“当下有钱当下花”的不在少数;40岁到60岁的女性受访者则更多偏向生活类,对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质非常关注。大到住房、交通,小到吃喝穿戴,都有详细的规划。
不过,无论偏重于哪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明显都比过去“敢于投入”。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受访者周靓就告诉记者,她今年给全家人报了健身班,花费约4万元,还计划下半年带老人去海南岛疗养,都是一笔笔大支出,但她认为这笔钱花得很有必要,“什么时候都要把健康排在第一位。”她说。
解锁“新功能”:
社交、陪伴、自我提升
曾经有个网络段子称,对于女生,“包”可治百病。“花花花、买买买”就能疗愈生活中许多的烦恼。这也让许多商家错误认为女性是盲目消费,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商品,只要营造出与女性相关的氛围,都会有人买单。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受访者高敏就认为,女性消费也很理智,讨厌商家针对女性特征的过度营销,跟讨厌服装导购夸赞穿上新衣就会变得“洋气”一样。
“以前很反感导购的无脑推,无论适不适合你,一律夸赞洋气、显瘦、显脸白、上档次……就很没意思。”她吐槽说:“现在很多商家还是这样,营销词还是用了这个化妆品,秒变18岁,老公更爱你;穿上这件大衣,气质变贵妇……”。
就像女性消费者并不相信,一套化妆品可以让人重回十八岁一样,“气质像贵妇”也不再是女性消费的主要追求。更多女性希望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感,从而解锁更多的“功能”。
受访者刘璐就告诉记者,她上一天班解压的方式就是看李佳琦直播,直播中如果遇到确实需要的产品就会跟着买一买,但从来没有主播一喊“所有女生”,就立刻鸡血上头,刷爆信用卡也要消费的时候。
“直播间对我来说就是解压的一个场所,我在看直播的时候学了很多护肤知识,学会了怎么判断海产品的产地,甚至搞明白了各种水果不同产地的成熟期都在几月。好的直播间,就像一个好朋友,能让我有被陪伴的感觉。”她说。
受访者牛煜也告诉记者,好的消费体验,甚至能让她“解锁”新的社交半径。“我想给闺蜜选一个生日礼物,加了几位博主,她们很热心地给我意见和建议,分析各种网红礼物的优缺点,省了我好多事儿,还让我认识了新朋友。这种跟网友因为话题一致聊得很开心的体验,已经很多年不曾有啦。”她说。
刚刚入行直播行业的范娜也有类似的体验。疫情期间,范娜经营的女装店开启了线上模式,她亲自出镜当“主播”,从开始的几个人观看,到一场直播有上百人的流量。范娜说,她终于体会到为什么很多主播都叫粉丝是“家人”了。“她们会很认真地咨询我穿搭建议,跟我聊各自的心得和喜欢什么样的衣服,我以前打版的时候,最发愁的就是把握不好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具体需求,自从开了直播,能大量互动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她说。
受访者李一帆也给记者讲了一件有关“陪伴和社交”的趣事。她在逛某购物平台时,发现一家店在卖“自习室门票”,售价为1元。抱着好奇心,她花了一块钱,买了一张“门票”,客服给了她一个QQ群号码。“后来我才知道,这真的是自习室,就是天南海北各种考研的、考公的、法考的、艺考的,只要控制不住玩手机,都可以到自习室来打卡,管理员会给大家制订统一学习时间,统一休息时间,学习五十分钟允许群内活跃聊天10分钟。休息时还会给大家分享各种室内健身锻炼的方法。当时我正在考教师资格证,跟着学了几天,感觉还挺有意思的,我也会在学习时间把手机倒扣在桌面上,等待群里的‘下课铃’声响起才拿出来玩儿,真的就像有一群人陪你一起学习一样。”她说。
受访者毛思璐说,她下载“中国大学MOOC”App,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资在慕课上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作为一名75后,她觉得,随着年龄增长,主动学习能力变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随之弱化,因此更应该经常充实自己。报课程需要有一些额外的支出,但她觉得这些投资都是值得的,“消费的最终作用不是取悦自己,就是提升自己,这一点我看得很明白。”她说。
事实上,女性的购物车,就是自己的理想生活。在当今社会,“购物车”承担的可能早已不仅仅是物质功能,也有精神层面的作用。
展现“新力量”:
助学、助农、参与公益
女性不仅是新消费浪潮的推动者,也是“她经济”的创造者,女性消费敢于“悦己”,也展示了不可估量的“她力量”。
有资料显示,女性在消费过程中,更容易被购物平台的“公益”环节所打动,从而为公益事业下单。以“三八”节为例,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某电商平台都会有“致敬她力量”的公益环节,主播们在自己的直播间里挂上“公益宝贝”,每卖出一件商品,就会向中国妇女基金会捐出一定金额,同时公益平台也会挑选适合女性的公益项目单品,数据显示,大部分公益单品都在活动过半时就出现库存告罄。
经常在电商直播间出现的“助农专场”也是女性消费者关注的目标。不少受访者都表示,如果看到有“助农专场”或者“助学专场”,即使不需要这些商品,也会下单表达对公益的支持。
线上如此,线下亦然。受访者小暖运营着好几个社区购物群,群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群员都是女性。“经常会接到一些公益项目,比如中河源村的大葱滞销需要推广、花棚里的鲜花到了出仓季、瓜农的西瓜卖不动,只要在群里公布,购买接龙量立刻就能翻几倍。”小暖说。
小暖也曾经帮乌海籍的病人转发过水滴筹的捐款页面。“我想了解一下转发效果,就向病人家属要了后台页面,发现在那个时间段内,群友们捐款人数非常多。”她说。
“我累计在水滴筹已经捐款三千多元了。”受访者王湘珺对记者说。湘珺刚刚参加工作,目前月薪不足四千元,平时大一点的开销还得爸妈支援,但这并不妨碍她做公益。“我省一点零食钱,可能被帮助的人就够吃一顿饭;我少买一件衣服,可能人家就能多治疗一段时间,这么一算,我做得很少,但能帮助别人的地方却很多,是值得开心的事。”她说。
近年来,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她消费”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展示出来的“她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在记者看来,“她力量”等于女性消费的自由、自信和自主。她们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她们的创造还是消费,都是自己的事。
而这种底气的提升,也来源于社会对女性展现出的尊重与关怀。就拿备受关注的“三八”经济来说,无论她们把钱花在哪儿,“三八”节都逐渐变成了节日经济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它充分体现出,在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随着经济独立与自主得到充分提高。
(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3-03-08 10:40:09
乌海日报社 | 2023-03-03 09:29:29
乌海日报社 | 2023-03-01 10:01:14
乌海日报社 | 2023-02-24 09: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