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从新生儿“听筛”开始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3-03 09:29:29

6-1.jpg

新生儿听力筛查。(市妇幼保健院提供)

先天性耳聋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如不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将导致其言语发育滞后,甚至成为聋哑,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而“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被认为是降低先天性耳聋致残的最有效措施。

记者了解到,市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于2010年开始,为每一名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包括筛查前的科普宣教、初筛、复筛、诊断、干预及追踪随访等多环节,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听力筛查至关重要

“遗传因素是导致新生儿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听力筛查医生郝艳鹏称,一定要加强孕前检查,尤其是有耳聋或耳聋家族史的夫妇,孕期进行基因检测可了解孕期宝宝是否患有听力障碍或携带耳聋基因。

除此之外,一般孕妇在怀孕期间,要避免病毒感染和耳毒性药物,并加强保健,这样可减少先天性非遗传性听力障碍发生。

出生后的新生儿会在医院进行一系列检查,其中包括血液检查、听力筛查等。听力筛查针对每一个新生儿,在其安静或者睡眠状态下,通过仪器进行快速、无创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为通过筛查和未通过筛查两个群体。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必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最终确定是否真正存在听力损伤,以及听力损伤的程度和性质。

郝艳鹏说,第一次检查(即初筛)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3—5天,在住院期间进行。第二次检查(复筛)针对的是出生42天内,且初筛没有通过,或初筛结果为“可疑”的婴儿。一些初筛已通过,但属于听力损失高危的婴儿,也要进行复筛。

同时他表示,新生儿外耳道可能残留的胎脂、羊水等物质(会使耳声发射的信号消失或减弱),部分新生儿存在中耳积液(一般会慢慢地吸收),亦或是筛查时新生儿心情烦躁、哭闹等情况都会影响筛查结果,导致初筛不通过。

记者了解到,不管婴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如何,只要及早发现和干预(3个月龄前明确诊断,6个月龄前验配助听器,在助听器效果欠佳时,12个月龄左右植入人工耳蜗,辅助适当的家庭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判断听力要多观察

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听力正常的婴儿一般在10个月前出现标准喃语期,这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性标志。那么,在通过听力初筛后,宝爸宝妈又该如何观察、判断宝宝的听力发育呢?

郝艳鹏介绍,大部分的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后,就能对听觉产生反应。比如,我们可以在宝宝身旁轻声说话时,可以观察其是否会随着声音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反应。

满月后(30天左右),宝宝的听力发育逐渐成熟,他们不仅会注意到父母的声音,还会对噪音产生敏感。在宝宝身旁说话时会发现,他会将头转向那个最熟悉的声音。

在3至4个月之间,宝宝已经能区分大人的声音,如听到妈妈的声音表现出敏感和喜爱。这时,家长们可以有感情地讲故事给他听,声音不同的速度、语调等会调动起宝宝的情绪,这时就看到他们不同的表情和反应。也可以让宝宝接受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流水声、汽车声、风雨声等声音。

等到了10至12个月之间,宝宝的声音定位能力已经发育完整,可以准确地辨别声音的方向。这一时期宝宝逐渐懂得简单的语句,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让其按照口头指令,指出自己的眼、耳、鼻等身体部位。

“从能够听到声音,到逐渐获得感知语义的能力,再到理解、说出简单的词句。”郝艳鹏说,家长应了解并关注宝宝婴幼儿期的听力健康,如发现异常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保护耳朵享健康听力

“定期进行儿童听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听力损失至关重要。”郝艳鹏介绍,如发现孩子有拍打、抓耳等动作,或耳痒、流脓等症状,或对声音反应迟钝、言语发育迟缓的表现,要尽快到医院检查听力。通常,听力下降会伴随耳鸣出现,若孩子反应“耳朵嗡嗡响”,家长应重视起来。

保护婴幼儿听力尤为重要,要避免意外伤害、防止外耳及中耳的感染、积极防治传染病、避免噪声污染、警惕药物致聋等几方面。

郝艳鹏介绍,不要让婴儿将豆类、小珠子等细小物品塞入耳内,以免造成外耳道黏膜损伤、感染。儿童时期喜欢打闹,如不小心碰伤耳道,会引起感染,使听力下降。若头部受到外伤,也容易波及内耳,严重的会使耳膜破裂。喜欢用发夹、耳勺等给孩子掏耳朵的家长要停手,操作不当容易造成鼓膜外伤穿孔,引起耳聋。

婴幼儿在吐奶、呛奶或患感冒疾病时,鼻咽部分泌物增多,细菌容易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母亲给婴儿哺乳时应将其抱起来,取半卧位。如果母乳过于充足、压力过大,可使婴儿头稍低,以免吞咽不及误入咽鼓管。用奶瓶喂奶时,奶瓶不宜举得太高,奶嘴孔也不宜太大。此外,孩子在淋浴、洗头、游泳时,谨防污水入耳,也要避免孩子躺着流泪,泪水进入耳道,引起感染。

麻疹、流脑、乙脑等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造成听力障碍。因此,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家长要按时带孩子接种相关疫苗。在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口腔、鼻腔和咽部的清洁,以防细菌蔓延感染中耳。小儿在患急、慢性中耳炎时,更要及时、彻底地治疗,以免留下后患。生病时忌乱吃药,用药时需严格遵医嘱。

最后,要注意别让噪音刺激稚嫩的听觉器官。 

■ 链接

锻炼耳朵听力的 7种方法

1、提揉耳尖法

取坐位,双手掌相互摩擦发热后,用双手食、拇指肚捏、揉、摩耳尖端2分钟。具有镇静、止痛、清脑、抗过敏、退烧等功效,可防治感冒、失眠、高血压、头晕、头痛、眼疾、咽喉炎、生殖系统疾患等。

2、捏弹耳垂法

以双手食、拇指肚分别捏揉双耳垂。先轻轻捏耳半分钟,使其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向下拉,再放手,让耳垂恢复原形,如此捏弹36下。可促进血液循环、健肾壮腰,延缓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减少耳鸣。

3、挽拉全耳法

先右手绕过头顶,以食、拇指夹耳尖向上牵拉左耳36下,再换左手用同法牵拉右耳36下,手法由轻到重。此法可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功能。

4、双手扫耳法

用双手掌从后面带动耳郭向前扫,紧接着再回过来时带动耳郭向后扫,向前向后连续扫数10次。可激活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抗病力,有醒脑提神、补肾等作用。

5、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食、拇指肚沿耳轮上下来回摩擦数10下,使之充血发热。此法可防治阳痿、早泄、尿频、尿急、尿痛、心悸、胸闷、头痛、失眠、眩晕等。有健脑、聪耳、补肾、明目、调节情绪之作用。

6、按揉耳屏法

以食、拇指肚夹住耳屏(耳中心),不分高低凹凸,按摩捏揉1分钟。重点按揉耳艇、耳甲腔。即心脏和呼吸、消化、泌尿系统反射区。然后用双手中指分别轻轻插进两侧外耳道,如钻井一样,指腹向前对准耳屏内侧,顺逆时针旋转2~3圈后突然拔出,如此反复36次。

7、按压听宫治耳聋法

嘴张开,以中指肚取耳门、听宫、听会三穴,位于耳前耳孔口的耳屏尖处,反复着力按压摩动2分钟 (200下以上)。按摩时耳内 “隆隆”有声,若无声则为因耳伤致残 (不属老年性耳聋)。然后再在耳后垂处取“翳风”穴,在此穴斜向下,近发际处取“天牖”穴,分别按摩100下。

(作者:赵荣;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