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2-23 10:15:03
悉心调解止纷争。
诉源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海南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实践“123齐步走”工作模式,因地制宜构建多元解纷新路径,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不断推动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理念更新升级,将纠纷有效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基层。
拓宽解纷路径
建强长效机制
海南区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党委和政府领导的诉源治理机制,立足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现实需求,于2021年6月组建专业“调解+速裁”团队,进驻海南区区域社会治理中心,加强与驻中心公安、司法等部门及社团组织的多调联动,建立了“纠纷调处—司法确认—诉讼引调—诉讼”的全链条服务机制,形成“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2022年,中心调解团队办案数占全院民商事案件的62.2%,起到了良好的诉源治理作用。
“我们将60%以上的民商事纠纷以‘调解+速裁’的方式,通过法院驻区域社会治理中心团队,得到‘一站式’调处,有效将纠纷化解在诉前,真正实现诉源治理和案件繁简分流。”海南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陈影说。
海南区人民法院积极协调海南区司法局,于2020年11月成立海南区诉讼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委会由3名调解员组成,根据当事人申请或海南区人民法院委派展开调解。2022年,共受理案件482件,调解成功228件,调解案件平均办理时长14.14天。同时,创新建设在线调解平台,认证海南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11人、特邀调解组织9家,全面开展在线调解工作,打通线下线上多种调解渠道,有效节约群众时间成本近10万小时,节省诉讼费50余万元。
法院主动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建设,强化人民法庭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功能。巴音陶亥人民法庭是我市唯一的农区法庭,围绕农区涉土地、宅基地流转遗留问题多等特点,对接镇“老书记”工作室、司法所、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社会合力,推动“府院”联动常态化运行,成功通过诉前调解化解了巴音陶亥镇100余名村民涉土地流转纠纷。公乌素人民法庭主动对接镇党委政府一体化矛盾纠纷解决中心工作,积极为各社区提供法律指导和支持。
法院还不断推进建设类型化专业化调解平台,于2016年先行先试,针对辖区3000余户居民欠交物业费案件,在多个居民小区成立了5个物业纠纷调解室。2017年,指导物业公司成立物业协会,构建行业调解平台,并协调海南区司法局派人民调解员进驻物业纠纷调解室,极大促进了物业公司与业主矛盾纠纷的诉讼外自行化解。物业纠纷调解室的成立与完善,起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织密解纷网络
优化解纷模式
海南区人民法院紧盯诉前、诉中、诉后三个流程,强化全流程调解,努力实现诉内纠纷“最优解”。
近日,海南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因拾荒引起的纠纷案,矛盾双方冰释前嫌。2022年4月6日,患有听力残疾的彪某到邻近小区捡拾纸壳,小区保安张某因疫情防控需要,要求彪某离开小区。彪某不服,双方发生口角,矛盾愈演愈烈,继而发生了推搡打斗。事情发生后,公安机关依法对张某进行行政处罚。彪某因受到推搡导致头部受伤,当日就医治疗。对于彪某的人身损害赔偿,双方协商未果,为此,彪某提起诉讼,要求张某赔偿医疗费2400余元。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考虑该案系因琐事引起的健康权纠纷,虽然标的额不大,但双方矛盾尖锐,且皆为老年人,如处理不好可能会激化矛盾。开庭当日,双方均申请了法律援助律师到庭。两位老人对簿公堂,对立情绪较大。
综合案件情况,承办法官先采用“面对面”方式劝和调解,但双方就赔偿金额互不退让,调解工作一时陷入僵局。接着,承办法官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分别做双方思想工作,一面积极安抚彪某情绪,一面耐心向张某释法析理。经反复沟通,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张某将1500元现金当庭交给彪某,纠纷得以化解。
案件办结后,考虑到张某也是为了维护小区和居民利益而发生冲突,可能后续还会存在其他纠纷,承办法官再次来到案涉小区。“我们联系了物业公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物业公司当场给予张某500元补偿。经济困难的张某非常感动,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表示今后一定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物业公司也表示会加强对老弱病残困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陈影说。
为更好地将一站式多元解纷和非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中,海南区人民法院进一步完善解纷模式。在诉前,加大诉源治理宣传力度。多形式、多角度、多载体提升群众对区域社会治理中心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知晓度和信任度,努力做到辖区群众知晓全覆盖;宣传诉前调解解决机制的优势及调解组织的设置地点,为纠纷分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结合社区、产业园区的法官工作室以及赛汗乌素村和万亩滩村“法律大讲堂”基地作用,为辖区内自治组织解决纠纷提供指导,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大力推进巡回审判,利用巡回审判车,将庭审下移到工厂、社区、学校、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使法治宣传、法治教育与群众“零距离”。
同时,推进诉前多元解纷联动机制。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海南区司法局、住建局、房管局、管委会等职能单位及工会、妇联、人民调解委员会、物业协会等组织,定期召开座谈会,促进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四调联动”;在家事纠纷方面,尝试“制度先行、无缝流程、多方参与、温情调解”;与海南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召开联席会,推进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此外,强化诉调对接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依托在线调解室,实现网上调解、网上司法确认,推动人民调解线上平台全面对接司法确认。法院以“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化解的“4年涉案11万,8起纠纷1日清”系列供热纠纷案件,被海南区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予以发布,供热公司和小区商铺业主自发送来锦旗,赢得广泛好评。
在诉中,实现驻中心闭合式立案管理。诉前调解不成直接转入网上立案,在中心速裁快审,避免中心与法院“两头跑”,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速裁团队配备2名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员额法官,充分运用支付令、小额诉讼程序、独任制审理普通程序等,提高适用“要素式审判”和“表格式判决”案件比例,努力实行“当日分案、一次开庭、当庭宣判、当场送达”,案件一般在10个工作日内审结。2022年,速裁团队受理案件611件,结案率97.22%。
在诉后,制作《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告知书》,随法律文书一并送达,有效降低民事案件调解后申请执行率以及执行案件增量。注重判后答疑工作,引导败诉方自动履行,切实维护群众胜诉权;公布员额法官及执行员电话,坚持院长随时接访、立案接访与联合接访,落实领导包案化解制度;针对审判中发现有关单位存在的疏漏和问题,提出司法建议。驻中心速裁团队法官针对供热纠纷发出的司法建议,被自治区高院评为“2021年度十大影响力司法建议”之一。
(作者:曹艺;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3-02-23 10:15:03
乌海日报社 | 2023-02-23 10:13:13
乌海日报社 | 2023-02-09 10:58:45
乌海日报社 | 2023-01-12 11: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