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邻里理事会: 矛盾不上交 平安不出事 服务不缺位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2-09 10:58:45

民警向邻里理事会传达社区警情。

进小区开展反诈宣传。

在乌达区永昌佳苑社区,15名年过花甲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居委会主任在乌达区公安分局的协调指导下,重新穿上工作服、带上胸牌,组成一支志愿者服务队——邻里理事会,将一个个“死结”变成“活扣”。

永昌佳苑社区成立于2017年3月,辖区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多,大部分是原矿区搬迁居民,邻里纠纷较多、沟通较为困难,报警量大。针对这一情况,乌达区公安分局充分发挥群众智慧,解决这一难题。“从平房搬至楼房居住,居住环境改变了,多有乱扔垃圾、乱停车辆等现象。新邻里要磨合,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牵扯基层派出所大量警力。为让居民尽快适应,乌达区公安分局协调梁家沟街道办事处和永昌佳苑社区,在居民中挑选出一批有威望、处理纠纷有经验、有意愿发挥余热的老奶奶,在2017年10月成立邻里理事会,帮助调解居民矛盾纠纷,并将社情民意、群众呼声及时向派出所、社区传达。”乌达区公安分局巴音赛街派出所所长任伟说。

协调联动共治

做矛盾纠纷“减压阀”

去年12月,永昌佳苑小区一居民饮酒后骑电动自行车带妻子逆向通过小区一处大门,车子晃晃悠悠,在骑至门口时,拦车杆蹭到了其妻子的衣服,男子一时将怒气发泄到保安人员身上,双方发生争执。当时,邻里理事会的几名队员正在巡逻,发现情况后立即上前劝阻。双方互不相让,又由骑车问题争论至物业日常管理问题,矛盾难以平息。考虑到当事人饮酒过多,邻里理事会成员立即拨通了巴音赛街派出所的电话,希望民警可以一同调解。“我们立即派巡逻警力赶往现场,把大家叫到一起,与邻里理事会相互配合,通过背对背、面对面的调解,双方情绪逐渐稳定,可以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经过调解,两人握手言和。”乌达区公安分局巴音赛街派出所副所长束松森说。两天后,民警和邻里理事会成员再次上门回访,双方均表示歉意,再未发生过冲突。

邻里理事会成立以来,成了派出所的重要补充力量,积极调解各类邻里民事纠纷,包括邻里间因楼道放置物品产生的纠纷、口角纠纷等普遍纠纷,也包括情感纠纷和业主装修纠纷等,极大避免了各类矛盾的升级。截至目前,邻里理事会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00余件,涉及金额3万元。

邻里理事会的成员还经常针对群众中的各种负面情绪,积极加以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一次,邻里理事会成员在楼下小广场与老人们聊天时,突然听到周围一名打扑克的老人在议论一些社会上的负面事件,越说越起劲,最后甚至开始发表一些负面言论。邻里理事会成员立刻对老人进行了批评,并纠正其不负责任的言论,从党和国家的政策讲到身边的实例,有理有据地将他驳斥得哑口无言,周围群众也表示认可。

针对小区内部管理事项和居民各类问题诉求,邻里理事会采取“居民点单、邻里接单”的方式,牵头协调物业公司、居民代表沟通协调,构建起居民幸福美满“生活圈”。截至目前,邻里理事会共推动解决广场舞扰民、养老问题、大卡车乱停放、餐饮油烟治理等问题100余件。

加强扶持引导

做和谐社区“晴雨表”

春节前夕,邻里理事会的成员们忙活起来,当起了志愿者,坚持每天在辖区“巡逻”,看到居民有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听到谁家有吵架声赶紧去调解,遇到有人求助立即上前询问,碰到不熟悉的面孔赶忙了解情况……他们就像社区的“瞭望塔”,对社区居民住户的基本情况十分熟悉,能够有效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将发现可能存在的矛盾及时上报社区、派出所,成为和谐社区的“晴雨表”。

为最大程度支持邻里理事会,乌达区公安分局为理事会成员颁发了聘书,多次到社区和理事会成员座谈,帮助理事会规范办公场所,协调解决了统一的服装、工作牌和笔记本等办公设备,并协调相关部门对理事会调解员按照“以调定补”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巴音赛街派出所和永昌佳苑社区加大对邻里理事会的工作支持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多保障,让调解员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都特别关心我们的生活,问长问短,家里有什么困难他们都是第一个帮忙,心里真暖和。平时他们还组织我们学习政策、参观其他优秀单位,开阔我们的眼界,还协调联系相关单位,为我们工作提供便利,大家干起活儿来一点压力也没有。”邻里理事会成员王翠珍笑着说。

为增强邻里理事会的专业化能力,乌达区公安分局、巴音赛街派出所常态化对理事会成员开展业务指导,结合具体事例,讲解“枫桥经验”产生的背景、形成和推广等内容。在每月底,社区民警还协同社区组织邻里理事会全体成员开例会,总结本月工作,传达社区警情,安排下月工作并补充学习相关知识。截至目前,邻里理事会共收集民情民意500余条,帮助解决400余起。

加强专业化建设

做平安建设“推进器”

为更充分地发挥理事会成员在社区人头熟、群众基础好的特点,派出所民警及时将每周警情情况通报给理事会成员,进行重要警情预警。

去年底,永昌佳苑社区频发安装燃气阀门和安装净水器被骗事件,民警及时向理事会通报情况,引导成员在小区入户宣传、在人员聚集的地方宣讲,有效遏制了该类诈骗案件的蔓延。“平时我们会积极引导邻里理事会成员在安全防范、电信诈骗、重点人口帮教管理、治安保卫及扫黑除恶等宣传上发力,营造人人共创平安、人人共享平安的氛围。”束松森说。

乌达区公安分局通过组织引导邻里理事会参与社区工作这一积极探索,以治保会为平台,统一组织整合,引导发动社区社会组织、广场舞队伍、社区公益岗位人员及其他热心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工作,壮大志愿者队伍。如今,乌达区平安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义工、群防群治队伍等不断向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有效激发了社会各方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宣传国家政策

做民情民意“收集站”

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是公安队伍建设的“试金石”,只有及时了解民情民意,用民意主导警务,才能增强治安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邻里理事会成员全部来自社区居民,在社情民意收集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部分社区居民碰到问题,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更愿意和小区里知根知底的理事会成员们诉说,派出所和社区能够通过理事会成员收集到其他渠道不易掌握的社会情况、听到群众中不易反映出来的呼声和要求,也能获取难以得到的建议和批评。

“邻里理事会成员在群众中普遍拥有较高威信,说的话更容易被接受,可以更多地了解和把握社情民意,这样也更好地促进了民意的上达和民警的廉政办事,也使得群众在有了矛盾纠纷后,更愿意寻求社区民警和理事会的帮助。”束松森说。

邻里理事会成立以来,按照居民的思维,用群众喜欢的语言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利用人熟、事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谈笑中促成了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在派出所和社区的帮助指导下,邻里理事会将党的政策、政府便民服务措施及时宣传到位,将社情民意、群众呼声及时传达,向群众宣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安全守则等,让居民在“润物无声”中知法守法用法。

(作者:曹艺;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