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翰墨园:一笔一墨一世界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7-05 09:32:07

青山翰墨园内景致优美。

书法元素立柱。

王羲之雕塑。

墨模石雕小品点缀林间。

“九曲黄河鲤鱼跃,满城尽是染毫人”。在乌海,50多万人口中常年习练书法的爱好者就有10万余人。

在这里,书法已经融入城市的血脉,书法文化感染着每一个人,也悄悄改变着城市的气质。滨河书法景观大道、青山翰墨园、甘德尔山景区摩崖石刻等一大批重要的书法文化旅游景观都是乌海的特色。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见证了乌海变迁与发展,承载了一代代市民美好回忆,书法文化丰富且深厚的公园——青山翰墨园。

由粗到细 公园风景不断变化

青山翰墨园的前身是青山公园。而在青山公园之前,这里又如何成为公园?又为什么会成为一座专类公园呢?

曾在青山翰墨园工作了28年的张军称,他从1991年进入园林处便被分到青山公园工作,直至今年才离开。“青山公园始建于1989年,而在此之前,我也是常常在附近玩耍,对公园十分熟悉。”张军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时,已经有不少来自五湖四海支援乌海建设的人,在这里安家。当时公园所在的位置是一片荒沙地,周围是成片的居民区。由于市面上销售的蔬菜少、价格高。公园周边居民见荒沙地闲置,便相继开垦,种瓜、种菜,用来改善日常生活。夏日里,常常能看到茄子、豆角、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挂果的情景。

“我每次去找同学玩耍经常会借菜园子的路通行。”张军说,1989年市政府批准在此建设青山公园,1990年开始建设。到1991年他刚参加工作时,公园的绿化、围墙等均已建设完毕。园内种植着槐树、杨树、柳树等树种,没有人工湖、也没有什么景色,只能算是一块苗圃地。

1992年,公园进行了一次改造,并于1993年更名为“五四公园”,意为青年人的公园。改造时,开挖了两个人工湖,并在两湖连接处建设了游泳池(现为荷塘)、景观桥等附属设施。

市民王存亮回忆,当时进入五四公园需要购买门票,可以在湖面划船,在泳池中游泳。到了冬天,人工湖水位降低,形成冰场,人们可以在冰场上溜冰、滑冰车。“我最喜欢夏天的泳池和冬天的冰场。”王存亮说,夏天和小伙伴们在泳池里戏水玩耍,凉爽又惬意。到了冬天,附近的泄洪河槽里污水形成了天然冰场,我们便带着冰车到公园里滑冰。

1997年,我市所有公园拆墙透绿,逛公园不仅不用买门票,还可以不受大门走向的限制,市民可从四面八方进园。张军介绍,当时公园拆掉院墙,修建园路,新建办公场所,并在四个方向修建楼梯、缓坡等,方便市民进入公园。改造后,五四公园恢复之前的名字“青山公园”。

到2008年,青山公园迎来大面积、全方位的提质改造,并更名为青山翰墨园。

艰苦奋斗 建设守护绿色家园

青山翰墨园东至青年路,西至青山路,南至黄河大街,北至狮城大街,占地面积约118亩,绿地面积77.3亩,广场及道路27.4亩,湖体13.5亩。

园内植物主要有杨树、柳树、槐树、臭椿、白蜡等落叶乔木,樟子松、桧柏、云杉等常绿乔木,碧桃、龙桑、金叶榆等彩叶树木,丁香、珍珠梅、红黄玫瑰等灌木,辅之以草坪、草花、金星草、八宝景天、黑心菊等地被,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生态种植模式,为市民提供了优美的环境。

“园内绿植丰富,宛如天然氧吧,每至春夏,徜徉于姹紫嫣红的花海之中,让人目不暇接。”庆和小区居民王丽霞说,花香与墨香同在,春光与书法并辉,当阳光、花香、墨香相遇,谁不心驰神往。夏日的午后,阳光明灿,湖水清澈,鸟儿鸣啭,老枝绿叶随风悠闲。在这里休闲漫步,可享受阳光的洗礼,闻听林鸟的音雅,感受书法的韵味,领略思想的温馨。

如今,我们享不尽的绿色福祉,源于一代代园林人的辛苦栽种、精心养护。走进青山翰墨园,绿树树干茁壮,树冠遮阴蔽日。青山翰墨园主任董谊蒙指着公园西侧参天的杨树说:“这些树木都是建园之初栽种的,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几十年。”

张军回忆,他参加工作后,最大的任务便是树木养护,包括锄草、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小小的树苗,想要在戈壁滩一样的地里成活长大所费功夫可不少。”他说,那会儿最怕的就是锄草,看似简单的活儿干起来却不容易。原来,树木栽种后,林间还留有不少石块无法清除,野草生长,覆盖住石块,却跟正在生长的树木抢营养,锄草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每次锄草,一锄头下去,锄头磕在了石头上,野草依旧茂盛。不得已,张军便请教父母。渐渐地……他才在工作中找到了诀窍。

“刚开始工作怕锄草,后来工作怕浇水。”张军说,公园建设之初,浇灌绿地使用的是自来水,夜间浇灌,公园里伸手不见五指,全靠手电照亮。到1997年左右,便开始引黄河水灌溉,在植物园林荫大道东侧几百米的位置上建了个三次加压的水泵站(俗称黄河水泵站)。“从这里引水到公园中浇灌绿地需要经过2米多宽,1.5米深,长达几公里灌溉渠,那时浇水更加费事儿。”他说,入城部分的灌溉渠是地下暗管,但在北沙滩上大范围的是明渠,明渠和暗渠交接的地方是一个篦子。篦子能防止大块杂物进入,堵塞暗渠。每个月有大概12天左右需要开泵浇水,这时张军等公园的几名男职工便负责“看渠”。夏天晒得受不了,冬天冻得待不住。冬天冷的时候提前带去煨炭,用旧脸盆充当火盆,燃炭取暖。

看渠不是用眼睛看着就行,要不断地在篦子口用耙子打捞杂物,还要不断巡渠,以防突发事件。有一次,大块杂物堵塞在篦子口,水流又大,无法打捞,眼瞅着灌溉渠要塌,张军骑车带着4岁的女儿便朝水泵站飞驰而去,通知关闸。“自行车一路骑得特别快,在路过一条新开挖的沟时车嗖地飞了过去。还好,平安落地。”张军说,当时没来得及多想,但现在想来十分后怕。

“亲眼看着青山翰墨园的一次次蝶变,荣幸之至。”张军说,园中景色四季不同、芬芳迷人,一草一木、一字一画相互融汇,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到那无穷的魅力。

精心打造 翰墨飘香景色渐佳

有人说,家中无字画,不是乌海人。走在乌海,书法文化已经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细节中,青山翰墨园便是其中之一。

2008年,为了宣传乌海文化,增加乌海园林文化底蕴,同时结合书法城建设,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征求广大市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青山公园改建为青山翰墨园,对园内原有景观进行改造更新,增加有关书法内容的景观、雕塑、小品,修建导游路和广场,全面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使之成为乌海人民又一休闲娱乐和活动教育场所。园内共分五大景观区:砚台入口区、篆书区、行草区、隶书区及楷书区。古色古香的建筑,将园内五个区域相互串联。点滴笔墨,晕染了乌海“书法之乡”的美誉,也成为书法爱好者的天堂。

步入青山翰墨园北入口,几棵高大的垂柳几乎遮蔽了天空。东西两侧各有四根粗壮高大的石柱,上面雕刻着文字,有的像漂浮在石柱上的云朵,有的像攀爬在石柱上的飞龙。中轴线对面是一块刻有“青山翰墨园”的大石,背后是一片浓密的樟子松。

据了解,北侧入口的八根花岗岩立柱,是由我市书法名家设计后在福建挑选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上面雕刻内容是:东西两侧的第一根柱子上面刻的是我市桌子山岩画上的一部分拓片,后面的六根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书法名家作品。门口正对一块大石上雕刻着“青山翰墨园”五个大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原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主席康庄老师的作品。

水是公园的灵魂。向西的人工湖称之为砚池,根据王羲之练笔的故事起名。王羲之7岁开始练书法,家门口有一个水池,每次练完笔都会在此洗笔。20年过去了,原本清澈的水池洗成了黑色,于是,人们把水池叫砚池。池北侧立着一道石墙,上面刻着王羲之、颜真卿、苏轼、欧阳询、黄庭坚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的行书作品。这些书法作品不仅是中国的书法艺术的瑰宝,更给公园增色不少。

砚池连着荷花池,中间是座小巧玲珑的鸳鸯桥。小桥中间高两边低,两边的青石围栏上,雕刻着各种图案。最有意思的是围栏上精美的石雕,那些立于石柱之顶的小狮子,使得眼前的景色更加生动起来。荷花池很小,但在夏季也是一片值得欣赏的风景。花在周身簇拥的叶中缓缓盛开,似一位沉睡已久的美人终于在这个热烈的季节慢慢醒转过来。周围的绿树枝叶倒影在荷塘上,使得翠绿连成一片,像一幅连绵的夏日画卷在眼前展开。

砚池的东边是鹅池,面积比砚池略小一点。池边怪石横卧,有瀑布、观鹅台。最引人注目的是池南岸的石墙上,雕刻着修竹、亭子等园林景观图案,默默讲述着那个久远的传奇故事。相传,王羲之爱养鹅,在兰亭,特意修了一口池塘养鹅,后来,干脆取名“鹅池”。有一天,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二字,刚写完“鹅”字,忽然圣旨到,他只好停下来接旨。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见状,就顺手提笔一挥,接着写了一个“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青山翰墨园的“鹅池”得名于此。

砚池南便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翰墨阁。其八面五层、重檐攒尖形,仿明清北派建筑,有台明、楼身和宝顶组成,楼身高33.08米,宝顶高3米,占地面积201平方米。外围由配套的游廊、假山、墨印组成,总建筑面积534平方米。翰墨阁不仅是我市书法家爱好者以书会友、交流聚集的场所,同时也是市民欣赏书法作品、领略书法魅力、了解书法文化的场所。

翰墨阁长廊中间有一幅铜画,绘制了我市的微缩景观,上面是黄河、滨河新区,东面的为东山。铜画紧紧压着地面,似乎要把中国书法城这个称号永远印在乌海这片绿洲之中。

(作者:赵荣;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