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美好始长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6-21 09:24:43

公言 摄 盛夏的市人民公园。

刘雨佳 绘图

刘雨佳 绘图

齐艳芳绘图

齐艳芳绘图

今天是夏至。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如何过夏至?关于夏至,您会想起哪些故事?夏至已至,有哪些养生方式可以供大家参考?对此,记者也做了一番了解。

不同地区的人们过夏至

我市是个移民城市,天南地北的人们云集到此安居乐业,也带来了不同地域的习俗和文化。作为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不同地区的人们也有不同的食俗和习俗。

祖籍山东的刘宪说,夏至在山东人民眼中,是个很重要的时刻。山东地区许多人家都有吃面条的食俗。其实,夏至吃面条,不独山东,在我国北方地区,几乎都有这样的习俗,所谓“冬至饺子夏至面”就是这样的意思。

夏至前后,天气炎热,易制作、热量低、用冰凉井水降温后的爽口的面条本来就是农家惯常的餐食。尤其此刻刚收了头茬新麦,磨面粉吃面条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刘宪记得,自己家曾是个大家庭,爷爷奶奶有五个子女,七八个孙辈,加起来全家二十多口人,都在一起吃饭。饭桌坐不下,大家就端着碗各自找地方,但一向都热热闹闹的。夏至这日,奶奶很早就起床和面,擀面的是母亲和大伯娘,面案又宽又大,擀面杖有半米长。婶婶们在另一个灶上烙烙饼,怕下地干活的男人们吃不饱。家里唯一的姑姑是做卤的高手,切切剁剁炒炒很快就能做出三四样浇头来。

“来乌海生活后,我很多次地回忆起老家吃夏至面的场景,那时候虽然吃的很简单,但生活真的很容易满足啊。”刘宪感慨地说。

同样祖籍山东烟台的宋海英告诉记者,她记得很小的时候,爷爷会用麦秸秆给孩子们做小笊篱,奶奶将新打下来的麦粒用水煮熟,用一只大锅装着放在树下,孩子们围着用笊篱捞麦粒吃。小时候,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觉得是一种有趣的游戏,玩得乐此不疲,等长大后回故乡与家人聊及,才知道这是当地一种特有的尝新麦的方式,“就像一种仪式一样,表达的可能是对土地恩赐粮食的感谢吧。”她说。

祖籍江苏无锡的何嘉欣到乌海生活已经30多年了。从不适应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到逐渐爱上这座沙漠小城,她说自己越来越像北方人,无论饮食还是其他习惯,都按着北方的来。

但夏至这天,她还是要包馄饨给家里人吃,如果恰好很忙顾不上,也要到饭店去吃一碗馄饨,因为无锡有句老话这样说:“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

“疰夏”,是个中医专用的病症名称,原本是指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导致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的意思。她曾问过长辈,为什么吃了馄饨就不怕疰夏,长辈们说是因为馄饨是包起来的,寓意“混沌”,吃了就不怕湿热入侵。“直到很多年后,我才又读到一种解释,说江浙一带之所以夏至吃馄饨,是祈求平安的意思,因为很多人靠水而生,馄饨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寓意入水也不会被淹没。”何嘉欣说。

南方人过夏至还有啥讲究?祖籍绍兴的张广长说,吃“糊醮”大概算得上一种。张广长小时候经常听家人说一句民谚:“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所谓的“醮”就是用米磨成粉做的,可以掺点韭菜,炸成圆圆的小饼,所以叫作圆糊醮。韭菜味的圆糊醮刚刚做好的时候特别香,口感外焦里嫩,小孩子们吃的不亦乐乎。据说这也是农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的“祭品”,就像摆在窗框上、门楣上的腊八饭一样,长辈们也会用小竹签将这些小饼穿起来,插到水田梗上的特殊位置。小孩们不懂这些,往往前面大人放,后面孩子就偷偷拔走吃了,大人们看到也不生气。

夏至过后就入伏

尽管夏至并不意味着酷暑天气的来临,但夏至往往意味着天气会一天热似一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三伏天气就要到来了。

刘宪说,在他的老家,夏至后的饮食原则是“养心吃苦”,老一辈人们认为,吃“苦”可以抵御暑气侵袭。

“所谓的‘苦’就是各种带苦味的蔬菜和瓜果,比如苦瓜、比如苦菜,比如各种苋菜。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夏至前后,家里几乎就很少做热菜了,很长一段时间都用凉拌菜充实餐桌。”刘宪说。

小时候生活在农家,炎炎夏日喝水喝得少,日头下干活却干得多,当然容易上火,因此多吃一些凉拌苦瓜和苦菜也非常适宜,等到了乌海后再延续这样的习惯,刘宪就发现“水土不服”了。

“凉拌菜吃着爽口,但奈何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却不能多吃,随着我定居城市多年,体质也发生了变化,夏季再按照这样的吃法,就有点吃不消了。”他说。

不过,在老中医刘静波看来,夏至之后,略微调整餐桌,多吃一些清热泻火的食物对于养生还是大有裨益,他推荐了几种常见,且适合大部分体质的食物给大家。比如芹菜,在他看来,芹菜虽然微寒,但具备清热利湿、平肝凉血的作用。时常食用对咳嗽多痰、牙痛、眼肿者具备较好的辅助疗效。

丝瓜和莴笋也是餐桌上的好物。丝瓜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而莴笋则具备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利气宽胸的作用,对幼童来讲,还能起到帮助长牙、换牙的作用。

关于“夏至”的美好记忆

但无论如何,夏至都意味着盛夏已至,美好始长。不少受访者关于夏至也有许多难忘的记忆。

市民高静说,自己的儿子就出生于某一年的夏至节气,她还记得被从产房推回病房的途中,她看到明亮的天光透过窗户照射在走廊光洁如新的地面上,一身的燥意好像突然就散去了。 “爷爷给孙儿取了小名,叫晏晏,我觉得非常好听,是天清无云的意思。”她说。

受访者周茜则想起自己吃的最美味的一餐“夏至面”,那时候她大学快要毕业,因为身体缘故曾休学了半个学期,误了好几门重要考试,毕业前夕要参加清考,如果通不过她就不能如期毕业了。“我那段时间非常焦虑,大家都在欢欢喜喜准备毕业,到处拍照游玩,就我自己在图书馆看书,焦虑到不由自主地咬指甲,揪头发,我的辅导员老师发现了,带我去他家里吃了一顿饭。”她说。

“那天正好是夏至,师母亲自下厨手擀炸酱面,我坐在老师家的沙发上,一面闻着从厨房传来的炸酱香气,一边听老师絮絮叨叨地劝我要放平心态,照顾好身体,大不了延期毕业。”周茜说,“我记得那天的面非常好吃,炸酱很香,面条很筋道,配菜甜丝丝的。后来,师母告诉我那配菜其实是西瓜皮。她把瓜皮外面的绿壳和瓜瓤削干净,把瓜皮切成了细细的丝来拌炸酱面,味道真的是让我毕生难忘。”

夏至是个好日子。尽管这一天昼极长而夜极短,但当阳光持久的普照大地的时候,人们总是觉得会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会随着这个节气如约而至。

“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这也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炎热天气就此开始,万物生长也就此鼎盛。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渐渐缩短。因此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同时雨水也会变多。民间当然也很重视夏至,夏至这个节气,也有许多特别的民间习俗。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其对时序轮转、时空对应的认识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载体,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具有预测指导的作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再次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弘扬传统文化,贯彻落实自治区“两个打造”会议精神,本报特开设《弘扬传统文化 品味节气之美》专栏,对节气风俗进行介绍,带读者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夏至有关的唯美诗词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 暮行溪上二首

宋·杨万里

其一

西山已暗隔金钲,

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

乍黄乍紫忽全青。

其二

夕凉恰恰好溪行,

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

一荧松火隔篱明。

夏至

宋·范成大

(之一)

李核垂腰祝饐,

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

老翁闲伴儿嬉。

(之二)

石鼎声中朝暮,

纸窗影下寒温。

踰年不与庙祭,

敢云孝子慈孙。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