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3-09 09:28:05
孙淑英
徐素琴给孩子们看“外面的世界”
李嵘函
王雪荣
新时代为巾帼竞展芳华
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
为女性建功立业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机遇
她们在性别结构以男性居多的
职业里闯出了一片天地
书写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故事
支教老师
徐素琴:一家的大凉山支教生活
见到徐素琴时,她和爱人在工作室里忙着。她喜欢调制精油,爱人则喜欢写字、养鱼,闲暇时他们则会在这里会友、喝茶,日子过得充实又舒心。“过几天我们又要出发了,离开大凉山的这两年多时间,我们每年都会回去看望孩子们,给他们带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看看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徐素琴讲述着,虽然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只有一学期,但她和爱人对那里的牵挂却从未断过。
2019年春节刚过,徐素琴得知好友何爱玲曾去大凉山支教,这让年轻时做过5年幼师的她颇为心动,因为她也一直有个支教梦。“两天决定去支教,又用两天通过面试,我们退了去旅游的机票,正月初六启程到西昌培训,带上了家里的两条狗便出发了。”爱人江树青介绍着他们支教的初衷。
徐素琴说:“我报的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爱人则是义工,机构要审核学历和资质,还要评估我们的身体状况,并签订服务合约,之后培训当地民俗和教学业务。”徐素琴告诉记者,她在那里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对即将到来的支教生活充满期待,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课程。
2019年2月21日,通过所有考核后,徐素琴和爱人从西昌自驾出发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子威乡和平小学。这是一座2011年由中央专项资金投资建设的小学,总建筑面积164平方米,是这个小山村里最好的建筑,有一、二年级两个班,共56名学生,附近村子里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学。“开学时来的孩子并不多,而且只有4个孩子穿着校服。”徐素琴俩口子尽管做过很多准备,但她依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早春的大凉山还非常冷,但孩子们穿得很单薄,小手小脸也都脏乎乎的,只有那一双双眼睛明亮又充满期待。刚到那里支教时,她和爱人住在一间18平方米的小单间里,条件十分简陋,每个月开车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县城,买一些食物和日用品,才能洗一次澡。
“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我们每天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徐素琴说起支教的经历,掩饰不住对孩子们的爱意:“与孩子沟通、教孩子自理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为此,她在每天发放营养午餐前,教孩子们如何刷牙、洗脸,还教女孩子扎辫子。徐素琴说:“毛巾、牙具这些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孩子们收到这些礼物非常开心。在我们的引导下,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了很多变化。”
很快,孩子们便与徐素琴熟络起来,他们用彩笔画一幅画送给她当生日礼物,他们跑遍山野采上好看的花摆在她宿舍的窗台上,家长们把家里最好的食物鸡蛋送给他们,而徐素琴又用这些鸡蛋为孩子们做了一顿美味的包子。渐渐地,孩子们在徐素琴教导下练习写字、学唱歌、学跳舞、学画画,还在六一儿童节那一天办了一场运动会……“遇上好天气,哪怕是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也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这个季节的屋子里很冷,孩子就趴在院子里写作业。一个个认真、投入、专注的的身姿,让人欣慰感动。”说起孩子,徐素琴滔滔不绝。
短短一个学期的支教生活,成为徐素琴夫妻不可忘却的记忆,成为他们魂牵梦萦的牵挂。于是,他们鼓励女儿江雪也去支教,在2021年2月,这名“90后”的乌海女孩循着父母的足迹,延续着他们的爱心,继续为大凉山的孩子们做起了一名。 (姜瑜)
高压输电线上的“特种兵”
李嵘函:巡线保电的“尖眼睛”
以铁塔为伴、与银线为伍,乌海输电人被称为高压输电线上的“特种兵”。李嵘函则是这支“特种兵”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严寒酷暑、风吹日晒,她同所有输电人一样,以坚实的足迹守护着万家灯火。
3月4日,大风稍缓,乌海供电公司输电管理处运维四班的李嵘函再一次投入到电力线路的巡视检查工作中。厚重的工作服、脖套、口罩、安全帽压在她身上,脖子上的望远镜、相机,手中的工作票、记事本也是巡视线路必备的物品,一身装备就有五六公斤。
“开春后,风特别大。风筝、篷布、塑料布等是否挂在线路上是巡查的重点。而昨天的风尤其大,或许就有塑料布、风筝等被吹到线路上,我们必须尽快排除隐患。”她边说边拿着望远镜仔细检查电力杆塔、线路等存在的问题。在乌达工业园区吉福线的两根杆塔之间,一块塑料布正随风飘扬。李嵘函赶忙拿出手机拍照并在工作群中发送了这一情况,稍后有专门的班组进行隐患排除。
李嵘函负责着乌达工业园区2条220千伏电力线路近20公里的巡查工作。巡查主要检查杆塔基础、塔身牢不牢固,周围警示牌是否完好、是否需要增加,防震锤有无移位,导线防鸟刺有无松动等问题。“春天复工复产忙,在不少电力线路经过的下方有工矿企业,经常会出现工地起吊、货车起斗等情况,他们看似和导线有一定距离,但是导线带电,人车已经进入带电范围,十分危险。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要及时制止,且需要在一些位置增设安全警示牌,提醒人们远离危险。”李嵘函说,不仅白天要巡,夜晚也要巡。夜巡主要观察绝缘子是否有放电现象,导线接头位置的温度高不高等一些白天不易发现的问题。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李嵘函好比“雷达”,探测着高压线路上已知的和将要出现的问题。
李嵘函告诉记者,她是2019年加入输电管理处,之前虽然在电力部门工作,却很少到线路上巡视。“进入运维班组后,第一要学的就是怎么巡视线路。”她说,第一次自己压根不知道怎么看、看什么?当时班长亲自带着她,一边巡查、一边讲解。她则带着学习的态度认真向师傅请教,听师傅说一些书本中少有的“干货”。怎样巡线,巡视项目,巡视重点等,细心地看,耐心地听,详细地记,顺着杆塔一边走,一边问,详细地巡查每一个杆塔、导线、绝缘子以及沿路情况……
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和别的女同志不一样,我当过兵,吃苦、受累都不怕。”也许,军人的刚强和坚毅的品德让李嵘函在工作中从不叫苦叫累。
巡视线路时不方便如厕,李嵘函便不喝水、少喝水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路走得多了,脚被磨起泡,钻心地疼,第二天贴个创可贴就又开始一天的工作;春秋季节时,野外的蒿草让她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过敏让她极度不适,但她却努力克服完成工作……
一路走来,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李嵘函和众多输电人用行动、用辛劳的汗水保护的电网安全,守卫着电力大通道。(赵荣)
“外卖小姐姐”
王雪荣:风雨无阻送餐忙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点外卖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这都离不开“外卖小哥”的加持。而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行业里,也有女性的身影。王雪荣就是其中的一员。从业五年多,王雪荣风雨无阻,将一份份外卖送至千家万户。
3月3日早晨8点多,王雪荣便开始接单送货。第一份外卖是送往新华园小区的一份早点,在遵守交规、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她一路风驰电掣。当递出带有温热着的早点,道声“用餐愉快”,王雪荣便转过身、扣好头盔,风风火火地又骑上电瓶车“跑”向下一个取餐点。
说起干外卖,王雪荣最初就是冲着“高薪”去的。五年前,王雪荣的店铺因效益不好关门了,还欠下了许多外债,只能暂时到商场给人打工,但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对于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那时候,外卖行业在我市刚刚起步,人们都说外卖小哥的工资高,王雪荣也动了心思。有一次,她遇到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在送外卖,聊天得知朋友月收入八九千元。“我当时就想,人家挣八九千元,我挣个六七千元也可以了。我就加入了‘外卖小姐姐’的队伍。”王雪荣说,送外卖,最考验体力、耐力,还要扛得过风吹日晒。跑外卖一个月后,王雪荣发现自己比以前更黑了,手上多了一些厚厚的老茧,这些就是“外卖小姐姐”身上特有的记号。“一层口罩,一层面罩,如果我不说话,光看身型,雌雄难辨。”王雪荣说,只要一张嘴,所有的客户都会愣一下,脸上浮起一个惊讶的表情。
一脚跨上电瓶车,她必须面对:倒计时的订单、恶劣的天气、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干着干着,我慢慢对送餐流程熟悉起来,哪条路更近,哪家的饭菜做得快以及海勃湾区各个小区、住宅的分布我都了如指掌。”王雪荣说,在这个行业更体会到了外卖人的艰辛与不易。
有一次,王雪荣顺路接了两单。在某小区为顾客送餐后,她打开盖子查看下一单具体位置,不想餐箱内空空如也。“我当时在嘀咕,好像还有一单没送,这餐哪儿去了?后来才意识到是被人拿走了。”王雪荣说,把这情况和顾客一说,他特别理解地说,“没事儿,不着急。”最后只能是王雪荣自掏腰包补偿损失。王雪荣说:“工作中有心酸、有泪水,也有欢乐和感动,人生就是伴随着酸甜苦辣而不断前行。”
“作为骑手,我也有社会责任。”王雪荣说,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会停下来帮助,看到不对的事情也会口头纠正。有一次,王雪荣外出送餐,开门的是一名坐着轮椅的残疾人。见此情景,王雪荣主动帮其把餐盒搁在餐桌上并打开,同时还帮忙倒了一杯开水。她还热心地询问“家里有没有垃圾要帮忙带下楼?”“您还有哪些事儿需要我来做呢?”临走时,王雪荣还不放心,让其有需要可以拨打自己的电话。
“外卖员是一份为他人提供方便的职业。从早晨6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都有外卖员一直在岗,中、晚餐时段更是高峰。”打开手机,王雪荣骄傲地向记者展示她的“成绩单”:送货总里程122913公里,顾客满意率为98.23%,顾客好评印象标签多为“礼貌热情”“快速准时”“货品完好”。这一组组数据,在王雪荣眼里就是自己奋斗的最好证明。 (赵荣)
高速公路收费员
孙淑英:出行路上的护航员
“您好,请稍等,请您收好您的通行卡。”
“您好,请您出示通行卡。”
“好的,祝您出行愉快。”
……
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年365天,高速公路收费员一直坚守岗位,给驾驶员出行提供良好的通行环境。
今年是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乌海分公司乌海收费所收费班长孙淑英参加工作的第15个年头了。2007年,孙淑英开始了她的收费员工作。2015年,她通过班长考试,来到乌海收费所。“乌海收费站是乌海对外的一个窗口,我们得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孙淑英说,“尤其是南来北往的司机乘客,看到我们的文明服务,都纷纷点赞,对乌海有了一个好印象。”
“师傅,这边是ETC专用车道,您的车没有安装ETC,麻烦您走人工车道。”孙淑英在三尺票亭发卡收费工作了一早后,又主动替换下同事,来到车道上疏导交通。
“我们是一年365天不休息的岗位,不少人认为,节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收费员就可以休息。其实不是,我们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每天都是工作日,假期反而是我们收费站最忙碌的时候。”孙淑英告诉记者,节假日期间,小型车辆免费通行,但依然要对来往车辆进行“识别”,对7座以上客车、货车及特种车辆仍然要发卡、收卡、缴费。“所以,我们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步也不能离开。节假日期间,我们还会为过往司乘人员答疑解惑、提供帮助。”从早到晚,孙淑英脚步不停,她和同事时刻不离出站口。她说:“每辆车都要紧盯,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只要在岗位上,责任就在。”
“收费员的工作内容单调,但坚守的平凡岗位,就是人生大舞台。”孙淑英表示。2020年4月,高速公路上出现一名醉酒男子,鞋跑丢了,人冻的神志也不清醒。孙淑英和同事帮他穿上棉袄和拖鞋,并拨打110报警电话,查找到住址后,与民警一同把送他回家。“后来他还为我们写了感谢信,送了锦旗。像这样的事还有许多,我们帮迷路的大爷找到了家,轮流照顾社区87岁的孤寡老人赵奶奶等。”孙淑英说,“这份工作每天都在帮助别人,让我从中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我们的岗位是平凡的,是国家公路平安畅通的守护者,更是市民出行路上的护航员。”
(作者:姜瑜,赵荣,张丽阳;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3-09 09:28:05
乌海日报社 | 2022-03-08 09:32:12
乌海日报社 | 2022-03-04 09:41:19
乌海日报社 | 2022-03-01 09: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