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3-08 09:32:12
米丽
王爱芬
王莎和她的学生
吴木其尔
社会的进步让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说起适合女性的职业,似乎又架上了很多框架,这也与女性温和、细腻、体质等特征有关,但也有飒爽的女性,偏偏在性别结构以男性居多的职业里闯出了一片天地,书写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动人故事。
最美逆行者
米丽:是护士,更是卫士
是白衣天使,更是健康卫士,疫情下她们更是最美逆行者……市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米丽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者。
已年届50的米丽,19岁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市人民医院成为了一名白衣天使。凭借着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米丽很快成了手术室中心护士长,在手术室有着近30年的工作经验。
2020年2月3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米丽接到了单位的通知,要她即刻前往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防止在医院里发生交叉感染。
“当时特别忙,我连和家人通话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匆忙地解释了一句:我现在很忙,在医院加班,最近可能都回不了家。”米丽说,“我爱人带着女儿来给我送东西,我们隔着车见了一面又匆匆离开,直到半个月后才回到家。”
刚上任的米丽,每日以脚丈量着每个高风险的科室与区域,从第三者的视角,去帮助医院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提出改进建议。白天她带领全科人员督查医院各处的疫情防控工作,晚上与规范、文件为友,仔细研读,快速吸收,没有睡觉的地方,米丽就跑到手术室的值班间凑合上一晚,伴着疫情防控规范文件入睡。她的辛勤努力使得医院更好更快地步入实战状态。
米丽是经过重大考验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米丽的优秀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去年10月26日,米丽作为自治区抽调的15位院感专家之一前往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负责185名确诊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感染管理工作。
这份工作一头是在病人身边,检查病人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另一头是提醒医护人员防护措施是否规范。米丽不禁感慨,因为疫情,感控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虽然不能救治患者,却能用自己的专业去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参与救治病人,但却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为一线防疫工作者撑起一把“零感染”的保护伞。
“成为感控人后,我才发现自己20年手术室的管理经验派上了大用场。”米丽笑着说,“感谢手术室一级消杀细菌的工作规范流程,每天都会像‘守门员’一样,仔细检查上岗队员的防护服穿戴是否合规,消毒措施是否到位,感染防控措施有没有落实……这些都用到了防控的各环节。”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像米丽一样的广大女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什么是大家,什么是小家?什么是临危受命,什么是不辱使命?责任和担当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只有到了关键时刻才能掂出它的分量。”米丽说。(张丽阳)
农区教师
王莎:唯有热爱 方能坚守
王莎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秉承的教育理念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作为海勃湾区千里山学校教务主任、语文老师、班主任的她,在11年的教学生涯中,给予孩子们最多的就是爱和陪伴,用心去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她与学生在亦师亦友的陪伴中,成了彼此最深的牵绊。
王莎从小就立下志愿,要成为一个像她妈妈一样的乡村教师。王莎的母亲是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民办教师,虽然拿着极少的工资,却倾尽全力去教书育人,只为给农村孩子多一个选择未来的机会,母亲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深夜做教具、领着学生到田间地头勤工俭学等一幕幕情景,都深深地刻在了王莎的脑海中。母亲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她终身学习的榜样。王莎在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写作文《我的愿望》时,把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作为自己理想目标,她愿意承担孩子们启蒙老师的责任,成为孩子们的领路人。大学毕业前,王莎毅然选择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决心到偏远乡村支教,没想到却阴差阳错被分配到了海勃湾区国家税务局。
即使如此,王莎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己成为教师的梦想,当她无意中得知海勃湾区千里山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时,高兴万分。为此,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王莎如愿站上了三尺讲台,实现了她的教师梦。千里山学校地处农区,周边是工业园区,地处偏远,教学条件差。王莎至今还记得,刚上课没几天,一个男孩子在同学们的催促下,怯生生地问她:“王老师,您还走吗?”孩子们说在她来之前,已经换了6个语文老师了。王莎一下子就愣住了,眼泪瞬间夺眶而出,看着他们紧张、期待的眼神,她坚定地告诉孩子们:“老师当然不会走,会一直陪伴你们到小学毕业的!”看着孩子们激动地大声欢呼,王莎倍感幸福。再后来,有好几次回城区任教的机会,王莎也都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她说,自己离不开这些朴实、纯真的孩子们。
课上,王莎幽默风趣的语言、有趣的教学设计、频频的互动和鼓励让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课下,王莎陪孩子们打沙包、踢毽子、跳绳、唱歌……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王莎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去挖掘他们的潜能,她所教班级的学生总是特别自信、乐观、开朗,学生们都愿意当她的“小尾巴”。只要有机会,王莎就领着孩子们到处参观,增加见识,市博物馆、少年宫、生态园处处有他们的身影。她还经常带领孩子们去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汉字听写大赛”“中华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大合唱比赛”等。王莎说,只要是比赛,都尽全力去备战。
王莎说,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她收获的快乐和满足,可能要比求知的孩子们还要多。她希望自己的爱和陪伴能让孩子们在成长中创造出自己的灿烂明天;也希望在所有乡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斯琴图)
中式面点师
王爱芬:把热爱的工作做好
她用一双巧手,把传统中式面点做得既美味又美观,令人一见倾心。10多年来,她感受着制作面点的快乐与艰辛,她就是乌海宇豪国际酒店面点主管王爱芬。
喜爱是原动力,王爱芬并没有将制作面点仅仅作为自己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从18岁王爱芬进入餐饮厨房,从面点小工开始学起,王爱芬就暗下决心,加倍努力学习技艺。师傅们在制作面点时,她全神贯注学习,脑子里飞快地记下每个步骤。步骤很烦琐的时候,就记笔记,空闲下来翻看复习一下。做面点就是要熟能生巧,要想学得快、学得好,没有其他的方法,只能多练。下班后的王爱芬没有离开厨房,她一边回忆白天的制作要点,一边动手制作、练习。“当初选择了这个行业,一是为了谋生,二是热爱这份工作。热爱了、投入了,能够让客人吃得满意,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王爱芬说。
日复一日的练习,让王爱芬渐渐发现了制作面点的乐趣所在,学习了不同的面点制作方式。制作面点的基础一定要扎实,和面、擀面、蒸、煮、煎、炸……不同的面点,工序都不一样。记不清自己学做了多少种面点,重复了多少回,反复从失败中不断摸索总结,最后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她也从一个零基础的面点制作新手,成长为可以独立制作百余种面点的厨师。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她经常会抓住制作的细节去认真研究,不仅提高自己的能力,还要思考如何创作新面点。她从自己成长中感悟到,动脑子比动手更重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面点师,除了对面点行业有兴趣外,还要善于总结。
作为一名女面点师,她遇到的困难要比男面点师大得多。首先,最大的困难就是体力,刚开始工作时,由于每天要做成百上千个面皮,一天下来,她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在别人下班后加班练习臂力,慢慢适应了工作强度。一般女面点师,在动手方面要弱一些,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王爱芬常常放弃休息时间来面案前,学做各式面点,从而达到熟能生巧、弥补不足的目的。“做人就像和面,要有耐心,要会变通,我要继续努力,继续学习,用自己的真功夫揉捏出精彩的人生。”王爱芬说。
择一事,用一心,终一生,成一作。10多年来,王爱芬专做一事,精益求精,把热爱的事业做到了“精致”,这就是工匠精神可敬之处。(斯琴图)
特警
吴木其尔: 梦想在警营里成长
“木其尔”,在蒙古语中,是“嫩芽”的意思。
吴木其尔人如其名,这位出生于1997年的蒙古族姑娘今年只有25岁。她皮肤白皙,双眸有神,笑起来甜美可爱,便如沐浴在朝阳下的青翠“嫩芽”一般。
在生活中,吴木其尔是父母眼里的乖孩子,同事们口中的开心果。这位年轻女孩性格爽朗,爱笑爱闹,有着邻家女孩的单纯气质。但在工作中,吴木其尔却是同事们的好搭档,群众眼里的好民警。作为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巡警支队的一员,她沉着机智,善于学习,是一朵绽放在反恐一线的铿锵玫瑰。
吴木其尔出生在内蒙古通辽市。从小她就非常崇拜身为公安民警的舅舅和舅妈。每逢家庭聚会,一身警服英姿飒爽的舅妈总能吸引她全部的注意。“我围着舅妈打转,听她讲她工作时候遇到的事情,不知不觉就在心里种下一颗将来我也要从警的种子。”她说。
高考时,吴木其尔果断地报考了警察学院。上了警校后她才知道,所有的“荣光”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要学的课程非常多,训练强度非常大,一切都是用军队的标准来要求。同龄人都在自由愉快中地度过大学时光,我的大学却是在日复一日的体能训练和紧张的学习中度过的。”她说。
这样的魔鬼训练也让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刚刚毕业的吴木其尔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市公安系统,被分配到反恐怖和特巡警支队,成为一名女特警。特警是非常危险的职业,他们常年奋战在武装巡逻、防暴处突最前沿,面临的都是最危险最复杂的警情。吴木其尔有心理准备,不怕危险,穿上警服就和男警一样。
第一次赴外地执行押解任务时,吴木其尔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艰辛。“路途遥远,我们凌晨从乌海出发,24小时换人不停车,到了目的地接到嫌疑人后,更是全程精神高度集中。有的嫌疑人会做各种小动作逃避进看守所,所以我们全程都不能松懈,紧绷着防范这根弦。顺利执行完任务回来后,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当警察这么不容易。”她说。
吴木其尔知道,身为一名特警,专业素养必须过硬。在特警支队,她岁数最小,备受哥哥姐姐们的“宠爱”照顾,但她不敢放松自我要求,经常自我加压,坚持体能训练。她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蒙授教学,汉语说得不好,她就苦练汉语,从开会做笔记还要写蒙文,到能准确用汉语到街头宣讲,用汉字文笔流畅地撰写工作信息和汇报材料,她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党龄4年的吴木其尔还是队里的反恐宣传“急先锋”,女孩子天生细腻认真的秉性让她的宣传效果格外好,许多服务对象都与她成为了朋友,主动向她提供线索、汇报情况,她也不辞辛苦,每一条都要认真核实。
“可能有人会说,你一个小女孩,为什么要选择当特警呢?我觉得这个答案不用我说,大家看我做就可以了。曾经因为心怀向往,我报考了警校,如今因为赤忱热爱,我选择在警队里奉献青春。我喜欢乌海这座城市,这里人情厚重,美食很多,兼容四海也荟萃八方。我要多学习,快速成长,用我全部的力量去守护这一方热土。”面对记者,吴木其尔认真地说。
(作者:张丽阳,斯琴图,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3-08 09:32:12
乌海日报社 | 2022-03-04 09:41:19
乌海日报社 | 2022-03-01 09:41:22
乌海日报社 | 2022-02-24 09: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