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 这几个问题要留心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3-01 09:41:22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神兽归笼”了,新学期终于开始了。

这两日,我市各中小学校纷纷做起了开学前的准备,孩子们将暂时告别网课,重回校园。

每逢开学季,针对一些小问题,需要提前给家长们打“预防针”。记者也搜集了一些相关话题,与家长们聊一聊。

“双减”落地需生根

“众筹私教”要不得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广大学生和家长纷纷表示感受到了减负后的快乐。

从前,学生不是挣扎在书山题海中,就是奔波转场在前往各个辅导机构的路上。没有个人时间,不能培养兴趣爱好,普遍缺乏运动是学生们的常态。

实施“双减”政策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教师和家长的额外投入也减少了。对于广大家长和学生来说,这一政策无疑是利好的。

但新学期刚刚开始,有不少市民发现,部分家长和教育机构又琢磨着“抢跑”,私教、一对一补习班等悄悄抬头。

现象:朋友圈里找“私教”

市民海燕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到同班同学家长发布的一则信息,这位家长称,自己已经找到了“私教”,提前补习六年级英语和数学,需要三到四位同学一起“拼单”。

此前,海燕的女儿和这位同学一直在同一个补习班里接受课外辅导,自从“双减”政策落地后,该补习班便停止了授课。起初,海燕与同学妈妈一样,非常担心孩子会因为停止上补习班而跟不上学习进度。但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后她发现,孩子的学业水平并没有退步,而且因为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比较到位,作业基本都能在学校完成,不会的直接问老师,反倒比在补习班时效率高。

“我也问了同学妈妈,为什么又要请私教,对方其实也觉得孩子现在的状态挺好的,但她总是有顾虑,怕孩子小升初考不好,所以想要提前请老师辅导一下六年级的知识。”海燕说。

无独有偶,家有初中生的郭明也在给儿子寻找私教老师,他到处打听哪里有效果好的补习班。之前去过的一个辅导机构联系了他,称有“资深教师”可以一对一补课,但收费不菲,每节课一小时,要收费200元。

目前正在上初一的小晶说,她身边有几个同学都在家长的要求下“补课”,疫情防控期间不方便,补习班老师也采取“线上教学”,孩子们上完学校的网课还得上补习的网课。“新学期的书还没有发,补习老师就给我们发了一大堆练习册。我们说现在都提倡‘双减’了,这些根本做不完,补习老师说‘双减’是减轻好学生的课业负担,你们这些差生要对自己的成绩负责。”小晶说。

原因:“揠苗助长”成习惯

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的是分数,牺牲的却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求知欲、自主性、兴趣爱好等,但为什么还是有家长乐此不疲地给孩子加码呢?对此,记者也做了一番了解。

小晶的妈妈朱女士的说法也许能代表一类家长。朱女士告诉记者,小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一直超前补课,三年级时学四年级的课程,四年级又学五年级的课程,在这种“抢跑”作用下,小晶的成绩一直比较好。虽然上了初中后没那么明显了,但朱女士一直觉得“抢跑”有助于“笨鸟先飞”。

家有初中生的家长郭明则是担心“‘停’舟侧畔千帆过”:“我不给孩子补课了,但其他人不停怎么办?我给孩子“减负”了,别人家孩子不减,中考、高考我家孩子差人家一大截,那咋办呢?”

郭明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已经关门了的培训机构老师发的朋友圈:“国家说减负,但没说谁家孩子去上职高,谁家孩子上本科。你先减了,就是断了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

“我也知道我是在揠苗助长。”郭明有点苦恼,“我儿子因为上补习班的事儿经常跟我闹腾,我也知道他累,但我心里就是焦虑。”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有朱女士和郭明这样顾虑的家长的确不少。他们已经习惯了让孩子靠着补习维持分数,一旦孩子成绩有所下降就焦虑得睡不着觉。

结果:家长白花钱 孩子不开心

变相的违规学科培训,正是看准了家长的这种焦虑心态,投其所好,浑水摸鱼。其实效果也并不像家长们预期的那样“一补就提高”。

郭明坦言,儿子非常抵触他安排的课程,渐渐地越来越叛逆。在家顶撞家长,在外顶撞老师,让他头疼不已。

“以前他很爱打篮球,是他们学校篮球队的主力,后来因为上课经常误比赛就退队了,这让我儿子好像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现在他干脆不碰篮球了。”郭明说。

另一位曾与朱女士有同样想法的受访者宋欣也坦言,上小学的女儿在课堂上发生的一件事让她发现曾经“抢跑”是错误的。“女儿提前学了高年级的课程,在课堂上公开质疑老师的解题方法,老师用了一节课来解释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事后老师找我谈话,我才发现其实孩子很难理解厚积薄发的道理,你觉得是在帮她笨鸟先飞,其实她以为学习是下跳棋,非常不扎实。”

“我们一直在呼吁教育公平,但其实提前教学这种抢跑行为是一种作弊现象,扰乱正常的教学进度。”宋欣说。

办法:“双减”落地,还需生根

“双减”的目的,是让教育回归其本质,既是对教育公平的保障,也是对社会普遍都有的教育焦虑的抚慰。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前夕,教育部曾在《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写道:“人生如长跑,起步忌冲刺,薄发需厚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不能靠填鸭而成,也不靠灌输而至。”

诚然如此,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通过各种生活实践和认知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如果所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仅剩下读书学习考高分,那无疑就是拔苗助长,“高分低能”现象还是会层出不穷。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2月25日发布“双减”明白卡,其中明确表示,2022年将严查隐形变异,巩固治理成果。健全违规培训检查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线下转线上”“众筹私教”“一对一”“以非学科名义开展学科培训”等违规行为,严管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防止出现新的培训热。

也许,这一记“重拳”能让广大焦虑中的家长有所警醒:“双减”落地要生根,不要再用拔苗助长的形式教育孩子了。

别让有风险的文具 住进孩子的书包

开学季来临,家长又要忙着给孩子选文具了。作为孩子学习中频繁接触的用品,文具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有不少学生和家长都爱选择颜色鲜艳、设计新颖的文具。但令人遗憾的是,文具的高“颜值”与安全性并不匹配,还可能暗藏风险。

市民程若琳家有7岁的小学生,每年开学季,她都要给女儿选购一批新文具。带卡通造型的卷笔刀、带香味的橡皮或者铅笔、色彩鲜艳的便签本都是孩子的最爱。

作为一位年轻的“90后”妈妈,程若琳一向主张孩子自己选,从不加以干涉,还鼓励女儿多买几样跟小伙伴们互相交换。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她的想法随之发生了变化。

“最近孩子在家上网课,她的新文具就没有使用。前几天我替她检查书包,一拉开笔袋,一股刺鼻的香气就传了出来,就像那种劣质香水的味道。”程若琳说。

无独有偶,市民张静也正在为孩子自购的便签本“太白”感到忧心。“随手拿验钞笔一照,一片蓝莹莹的光。”她说。

在某小学担任班主任的牛玮华告诉记者,她经常检查学生的文具袋,主要是防止那些可能会误吞或者误食的文具。“有的文具虽然好看,但零件太多,比如铅笔上有毛绒的小球、有塑料的圆珠珠,橡皮做成花生、辣椒、小南瓜等形状,笔袋上有各种小装饰,都很容易被好动的学生误吞。”她说。

小孩子喜欢好看的或带香味的文具,“大孩子”们也不例外。市民周瑾洁说,读初中的女儿几乎所有的水笔都带有味道。“就是那种水果味的笔芯,写作业时会在本子上留下香气。”她说。

选择漂亮的、带香味的文具,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小心,高“颜值”背后可能潜藏风险。

新华社曾经报道,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曾对市场上深受中小学生喜欢的4个品牌香味荧光笔拆解部件逐个检测分析,发现挥发性气味来自荧光笔内的墨水,一共检测出15种挥发成分,其中10种为有毒物质,还包括高毒物质丙烯腈。还有一些附着在书皮、铅笔袋上的彩色颜料,可能含有致癌芳香胺,以及铅、汞、镉等多种重金属元素,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致癌芳香胺向人体迁移。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15日,我国已实施儿童文具召回共计51次,涉及数量135.54万件。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选购文具才更安全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也给出了提示:最好能做到一看、二嗅、三摸。

一看,主要看有无商标、产地、合格证,合格证上有无标明“执行标准GB”等相关字样,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三无”产品。

二嗅,看有无异味或刺激性气味。合格产品的气味应该很柔和甚至无味,香气刺鼻的往往是不合格产品。

三摸,遇到扎手和毛糙不平的产品最好别买,以免刮伤。

当然,除此之外,家长和老师也需要对孩子们热爱的文具消费进行理性引导。因为文具本身是一种学习工具,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其他属性可有可无。厂家把文具做得越花哨,附加值就越高,价格就越贵。此外,过于花哨的文具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不利于学习。

好玩好看但不好吃:

“宝藏小店”里的零食玩具 要少买

我市各中小学校附近的一些小文具店,被家长和学生称为“宝藏小店”。

“宝藏小店”里,除了学生需要使用的各种文具、教具之外,还会售卖各类新奇好玩的小玩具,价格不贵,极受学生的青睐。

家有8岁女儿的孙光耀告诉记者,女儿每天放学都要到“宝藏小店”去转一圈,花上一两块钱,买个小玩具或者小零食。

由于价格便宜,加上负责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往往并不阻止。孙光耀也是在翻看女儿的书包时才发现,她原来已经藏了那么多的小玩具。

“手指长的啤酒瓶儿,小熊外壳的糖果屋,还有一种叫弹簧刀的小玩具,一按按钮就弹出来一个小刀刃,刀刃是糖做的。”孙光耀说。

市民张军告诉记者,他读小学的儿子也很喜欢这类小玩具,“就像我们小时候吃方便面集卡一样,他最喜欢集一种豆豆卡,一袋小豌豆里面包着一张卡片,集齐了卡片可以兑换一袋大豌豆。”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这类带有零食的小玩具由于花样繁多,的确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张军给记者展示了儿子刚买的手指小饼干,“饼干盒里带一个大象,名字叫喷水玩具。我也不知道这个算是食品还是玩具。”他说。

这类玩具有啥问题?不少家长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很担心其中可以“吃”的部分不卫生,且不健康。

孩子们喜欢的啤酒瓶玩具就是其一。孙光耀说,他也尝过瓶子里的“酒”,就是一种甜甜的水儿,也就一小口的量。“虽然那么点水儿不一定会吃坏肚子,但我还是怀疑这东西一没有厂名,二没有厂址,还不写保质期,怎么保证能入口呢?”

张军也告诉记者:“儿子买的小饼干盒子里藏着一只‘大象’,饼干也有一股塑料味儿。饼干不好吃,非常硬,也没什么奶香味。这种大象饼干卖4元钱,以现在儿童食品的价格,4元钱也买不到什么好饼干吧。”

由此可见,尽管“宝藏小店”里这种玩具食品混搭的小东西价格便宜,极受孩子们的喜爱,但也不建议家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食品安全最重要,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大意,埋下安全隐患。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