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 商品劣质 售后缺失 “惊喜盲盒”里究竟藏点啥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10-28 09:54:02

商场里的盲盒售卖机受到年轻人的热宠。 韩建慧 摄

新兴起的“快递盲盒”。(资料图)

韩建慧 摄 收集精致玩偶成新时尚。

“惊喜盒子”也可能暗藏风险。(网络图)

如果说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玩具都有啥,盲盒绝对可占据一席之位。

盲盒,顾名思义,就是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拆”到自己心仪的商品,因此下单者众多。曾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年轻人上瘾的玩具。

随着盲盒的爱好者越来越多,除了最早兴起盲盒的潮玩领域外,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甚至是快递、宠物、支票等诸多领域也都掀起了“盲盒风”,消费市场上随处可见盲盒的身影。

盲盒火起来了,但消费者的体验却变差了。记者注意到,在这个“万物皆可盲”的时代,原本的“惊喜”玩具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有的甚至引发了法律、道德、诚信等诸多问题,彻底变成了“惊吓”玩具。

玩盲盒都有哪些问题?您是否曾经或正在被这些问题困扰?记者为此进行了一番采访。

A现象:年轻人酷爱盲盒游戏

盲盒起源于哪里,95后玩家小敏告诉记者,盲盒其实是个“舶来品”。“据说以前日本的百货公司会在新年时销售外表一样但内容不一样的福袋,福袋的售价往往低于商品本身,算是一种新年福利。”小敏说。

这样的“福袋文化”在进入国内后,先是被国内某潮流生活品牌大力推广,盲盒开始承担起品牌营销的任务。在此之后,许多潮玩品牌也会借助盲盒推出各种玩具限量版,这些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购买的限量版玩具迅速集合起最初的盲盒玩家,使盲盒拥有了一批忠实狂热的粉丝。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社交媒体的繁荣,盲盒市场迅速进入“万物皆可盲”的时代,许许多多的商家都开始推出自己的盲盒产品,内容丰富,趣味十足,迅速捕获了年轻消费者的热情。

小敏告诉记者,她就是一名典型的盲盒“发烧友”,每月投资在盲盒上的费用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抽到了自己喜欢的限量款玩具就很开心,没抽到下次继续,反正集齐一个系列也没多少钱。”她说。

与小敏有相同爱好的还有玩家赵冰。她告诉记者,其实玩盲盒就跟80后们小时候集干脆面里的梁山好汉卡片一样,“如果你能理解自己小时候为什么会为了一张卡片不停买干脆面,甚至扔了干脆面只要卡片,就能理解现在年轻人为什么花那么多钱买盲盒了。”

如果说,小敏和赵冰都属于“集邮”类玩家,那受访者曹伟权就属于“探险式”。小曹告诉记者,他喜欢购买各种新型的盲盒,花费也比较大,目的就是开大奖,比如说那些据说可以开出iPhone 13的幸运盒子,他每周几乎都要去开几回。

小学生梦雪也喜欢玩盲盒。学校附近某文具店有5元钱的盲盒套餐,可以开出各种各样的文具,梦雪天天都要带着接她放学的姥姥来“开”一个,姥姥溺爱孩子,对她的要求全部满足,梦雪的爸爸赵先生也不阻止,因为他自己也酷爱在网上买盲盒,买过1299元的快递套餐,也买过699元的大礼包,因此对于孩子“小打小闹”的盲盒,他觉得无所谓。

盲盒消费市场有多大?记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8月,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中就显示,每年有20万消费者一年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耗资百万元来购买盲盒,而其中95后玩家占了大多数。

玩盲盒会消费多少钱?记者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可以称之为“达人”的消费者表示,自己每月花费在盲盒上的费用过千元,如果只花了几十或者几百元,在这些“达人”们看来,那都属于“初级玩家”。

B原因:未知世界带来的趣味

盲盒游戏为什么这么受欢迎?记者进行了广泛的了解。

受访者宋琦告诉记者,盲盒的魅力就在于拆开盒子前,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拆”到什么,盲盒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与“期待感”,会让人觉得欲罢不能。

受访者王静则表示,她开盲盒的乐趣主要在于其新鲜,她给记者展示了自己刚开的一套快递盲盒,七八个盒子中,共拆出面膜3盒,小零食数袋,还有两支口红。“加在一起的价格肯定值100块。我买盲盒99块,没损失不说,还享受了乐趣。”她说。

梦雪的爸爸赵先生则热衷于“捡漏”,因为的确捡到过“漏”,所以他坚信,盲盒里还是有好东西的。赵先生热爱某游戏手办,为了一只限量款游戏手办,他花了好几年的时间都没找到。前年初,他玩的这款游戏,平台玩推出了周年庆盲盒,玩家一颗水晶(游戏币)就能获得,他便抱着玩玩看的心态买了几个,结果一开就开出了他心爱的手办,顿时惊爆玩家论坛,他觉得就像“中了大奖”。

“生活很枯燥,盲盒很惊喜。”盲盒玩家赵冰用这句话当她的朋友圈封面。赵冰告诉记者,她曾在盲盒里开出过名牌口红,开出过某网站的隐藏版会员年卡,这些未知的惊喜就像“人生的巧克力”,让她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惊喜。

“我们现在还流行这样互送生日礼物。”赵冰告诉记者:“下单一百个幸运盒子送给朋友,开到什么都是对方的运气。年轻人都喜欢这么玩儿。”

去年,一款“机票盲盒”在年轻人群体中火了起来。66元或者99元即可抽到一张出发到任意城市的单程机票,“说走就走”的浪漫一度引发一众消费者蜂拥而上。花几杯奶茶钱就能出去玩一趟,赵冰这样的盲盒达人当然不能错过,于是她立刻下载了旅游APP参与活动,最后抽到的目的地是西宁。虽然不是她理想的武汉、上海等地,但她还是收拾行囊去玩了两天,这种刺激感让她一直惦记着,什么时候有假期一定要再来一把。

“说到底,就是赌徒心理吧。”赵冰的朋友小敏对记者说。小敏日常的爱好就是逛淘宝,但很多时候也没有想买的,“与其买一堆乱七八糟的,还不如拿钱来买盲盒,说不定还能抽到物超所值的东西呢。”小敏说。

同样喜欢玩盲盒的王海波也有这样的想法,他曾参与某图书网站的盲盒读书活动,49元可以随机买到网站不同分类的“盲盒礼包”。他觉得自己平时不太会与人交流,于是选择了“口才与演讲”类,的确也收到了6本书,虽然没读完,但他却不反感这一形式,“怎么说呢,就像是把选择权交给了硬币。我不知道自己读什么好,就把选择权交给了随机吧。”

C问题:当惊喜玩具不再惊喜

盲盒经济迅猛发展,但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少盲盒达人正深受困扰,觉得他们喜欢的惊喜玩具不再惊喜,甚至有的还变成了“惊吓”玩具。

95后女孩孙鑫瑜告诉记者,她此前就花了299元在网上买了一款盲盒,结果成了她永久的心理负担,至今一想起来就后悔不已。“当时也是刷短视频看到的,有博主从宠物盲盒里开出了可爱的蓝白猫,虽然不太纯,但是确实很可爱,我一心动也跟着买了一款,结果要领到猫咪手续很多,我嫌烦,没收到之前就退货了。过了不久我突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成都某发货基地被遗弃了大量宠物盲盒,有的小猫小狗都快死了,我顿时就蒙了,我退掉的小猫是不是也在这群被遗弃的盲盒里,因为购买者不要,它的主人又不愿意把它接回去,所以都死在路上了呢。”

除此之外,与普通商品相比,盲盒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的宣传来选购,这就很容易被商家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颜色款式不符等虚假宣传所误导。玩家宋琦告诉记者,她曾从盲盒中拆出过假口红、假面膜、假的施华洛世奇项链,也曾在号称绝对“物超所值”的化妆品盲盒中开出一堆吸油纸、劣质指甲油、香水等,加起来可能还抵不上盲盒价格的五分之一。

盲盒玩家张皓告诉记者,他也曾在给孩子买的文具盲盒中拆出许多三无产品。“铅笔上没有任何标识,橡皮芳香气息非常浓,转笔刀薄的一插进去笔刀刃就断了。”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拆到这些“不惊喜”盲盒的玩家可不在少数,但大多数的商家对于盲盒开出问题并未做售后保障。

“基本都是不退不换吧。”张皓说:“除非你能拿出证明来说明盲盒里的东西是假货,否则商家肯定不退不换。”

当然,也有消费者认为,一分价格一分货,怎么可能在售价几十元的盲盒里希望开出名表或者手机呢?这样的观点当然是对的。但也有不少玩家告诉记者,他们也曾在售价较高的盲盒里开出“鸡肋”,例如某品牌化妆品推广的盲盒,宣传时号称里面包含精华液、面霜等产品小样,但事实上消费者买回家开出来的,都是一包又一包不值钱的化妆棉。

前段时间,央视还曝光了一款所谓的“快递盲盒”,被装进盲盒的,是一些退货、无人认领的快递包装,按个数或者斤数售卖,再次美其名曰“制造惊喜”。但结局依然与此前的无数盲盒产品相似,有的人拆出了“好件”,但大多数人收到的仅仅是数据线、手机支架、橡皮筋之类的小件,甚至是一大堆的空包装袋和垃圾。

虚假宣传、产品劣质、售后缺失,这些问题让盲盒玩家们的兴致大大受损。在许多玩家看来,玩盲盒本来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的,但如果这种体验感被破坏,盲盒也就成了潘多拉的盒子,打开的瞬间,惊喜和惊吓,说不准哪一个先来。

D支招:购买盲盒一定要谨慎

事实上,盲盒市场猫腻多,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表面看来,盲盒营销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侥幸心,似乎有存在的价值。但事实是,许多盲盒营销,已经变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载体。因为盲盒营销正在无视消费者知情权,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理“请君入瓮”。

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花钱寻找刺激无疑培养了“赌徒”心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盲盒营销也对健康的市场营销造成干扰,健康的市场营销是以质量和服务取胜的,而盲盒营销则是以刺激和侥幸诱惑消费者,这样的畸形诱惑,对依靠商品质量和服务提升立足的商家来说,也是一重打击。

记者注意到,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多次点名“盲盒”,发文评论盲盒营销与消费问题。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购买盲盒类产品时,一定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勿盲目跟风。开盲盒既有可能因高于预期而惊喜,也有可能因低于预期而失望,不能只抱着投机或者中彩票的心理购买盲盒,不应过分沉迷,切勿跟风与攀比,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另外,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同时,还应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协商不成的可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投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

对于广大盲盒商家来说,过度的营销、虚假的宣传并不是长久的立身之本,毕竟盲盒的基本属性还是商品,无论盲盒是按照正品销售还是附属品销售,经营者都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如果经营者不把精力放在提升主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过度依靠盲盒营销的噱头误导消费者冲动购买,用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糊弄消费者,将盲盒当作“清库存”的工具,只能产生短期的吸引力,赢得了眼前的利益却丢掉了长远口碑,会很快消耗消费者的信任感,损害自身的商业信誉。

由此可见,盲盒可以玩,但一定要适度玩,盲盒经济亦可继续火下去,但要在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的尺度内火下去。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