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线”展品背后的故事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08-20 10:04:42

龚钦赵玉梅夫妇。

中国射击名将许海峰获得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 (资料图)

许海峰比赛用枪说明书。




展柜里陈列着的老物件。

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开馆后,市民纷纷组团前去参观。除了解或重温我市军工事业发展历程外,展馆里的许多展品也常常让参观者驻足流连。流淌着岁月痕迹的风灯、暖壶、茶杯、搪瓷盆;曾经红极一时的“拳头产品”天马牌缝纫机、洗衣机;看来外观崭新,但实际年代久远的海鸥牌、凤凰牌照相机;那些泛黄的照片、奖状、证书;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式工具……都满载着时光的印痕,让人们不禁回忆起那段火红的岁月。

来自奥运冠军的一封信

在展出的各种展品中,有一幅中国首位奥运冠军许海峰举枪射击的照片非常引人注目。许海峰的照片,为什么会出现在纪念馆里?这还要讲一讲一通厂与奥运冠军的不解之缘。

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名将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该届奥运会首金得主,同时也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这一喜讯如同插上了翅膀,飞越千山万水回到国内,举国人民欢欣鼓舞,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一通厂的干部职工们。

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这一年的11月17日,许海峰亲笔写来一封信,对九六四厂生产的“双菱牌”气手枪帮助他提高训练成绩,乃至射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首金的功劳十分赞赏,内容虽短,却情真意切。

许海峰提到的九六四厂,就是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的代号。1965年,为加强国防力量,地方军工企业陆续投建,九六四厂就是其一。在建设初期,该厂主要以生产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为主,为当时的我国军品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军品生产需求的急剧减少,从1979年开始,军工企业纷纷逆境求存,开展艰难的“军转民”。一通厂也于1979年开始开发民用产品,“双菱牌”气手枪就是其一。

如何开始生产气枪,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当时国家体委提出,希望军工企业为全国各学校生产一些体育训练气手枪,亦可供专业、业余射击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使用。1980年,内蒙古国防工业办公室军工处向一通厂下达了试制50支气手枪的生产任务。

本报记者董巍巍曾采访过时任一通厂生产科长的宋恩普。据他回忆,当时厂里并没有生产气手枪的先例,走出第一步源于一次“无心之举”:一名叫李昱秀的老工人无意中鼓捣出一把简易的气手枪。虽然是土法制造,却触动了大家的生产灵感。于是,工程师孙炳在缺乏图纸等技术资料的前提下,依据同事外出考察提供的专业气手枪性能原理,设计出了一整套技术生产规程,同步进行了试制。

试制成功后,厂领导就带着样品到北京市体委“碰运气”。在隶属于体委的怀柔射击场,主管人员对枪的性能测试后认定,产品完全合格。不久后,国家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经北京市体委引荐,对这款国产气手枪产生了兴趣。1982年7月,许海峰给一通厂致信,购买了2支“双菱牌”气手枪、10支弹簧和20个皮碗用于日常训练。1982年8月25日,在安徽省第五届运动会上,许海峰就用“双菱牌”普通气手枪,击败手握德国产的气手枪的省射击队员,以370环拿到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冠军,一度传出“土枪打败洋枪”的佳话。

在之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更是获得了我国首枚奥运金牌,在为国争光的同时,也在国内掀起一股射击热。1980年至1982年,一通厂共生产销售了1.4万支“双菱牌”气手枪。

2010年,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在乌海举办期间,许海峰曾作为嘉宾受邀到乌海。谈话间,许海峰还提到了这段往事,一度令现场观众极为振奋。

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为我市机械加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所生产的产品,例如“天马洗衣机”“双菱摩托车减震器”等都曾是老乌海人的宝贵记忆。20多年的发展,其优质的产品和较高的生产收益让其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82件捐赠物与跃进电厂

今年7月末,已经定居呼和浩特市多年的龚钦和老伴赵玉梅专程回到乌海,在亲戚家休息了一夜,就迫不及待乘车前往海南区参观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

这一趟旅程,于龚老先生而言,应称作是故地重游。1967年,18岁的龚钦从呼和浩特市调到海勃湾,成为内蒙古跃进火力发电厂的一名工人。

跃进火力发电厂,掩藏在今海南区的一座大山里。《乌海市文史资料汇编》中这样记载这座厂区的地址:“位于额尔格腾乌拉山北端的山脚下,东临内蒙古第一、第二通用机械厂,西靠桌子山水泥厂,北与海南区政府相望。”

这座发电厂,就是龚钦和老伴儿赵玉梅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1968年3月,跃进电厂正式开工建设,工程代号为1083,隶属于内蒙古第二机械工业局。这座发电厂,是整个“六五四”军事工程的重要保障力量,因此上级部门决定,将其建在大山里。

龚钦记得,当时整个厂区职工连同临时工一共有500人,组成了修路、土建、凿洞三个队。20世纪60年代,生产方式和工具与如今都不可同日而语,在山洞里建设电厂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建设者们凿山筑洞,依靠人工和简单的机械将石头运出洞外,干了两年多才完工。

1970年10月1日,跃进火力发电厂1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次年9月1日,2号机组投产发电。作为当时乌海地区的第一座火力发电厂,从建设到投产运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龚钦曾担任过电厂的车间主任。他告诉记者,尽管建设过程很辛苦,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都很简单,能参与到军工事业中来,都觉得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就像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的那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工厂建在大山里,举目四望漫漫荒野,一阵风吹来飞沙走石。每个人每年就6尺布票,每月1斤肉3两油,几斤白面,剩下的都是玉米面。这种生活条件,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但那时候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大家不计报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都在拼命干工作,争当先进工作者。”龚老先生说。

1990年,龚钦因工作调动回到呼和浩特,但他还是精心保存着在电厂时用过的小工具、看过的书籍、使用过的信封等。当听说乌海要建设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时,老人立刻致电筹备组工作人员,无偿将这些“宝贝”捐赠出来。

在他捐赠的这82件展品里,既有“凤凰牌照相机”这样充满时代感的纪念品,又有诸如“三头插座、焊锡膏、哨子”这样的小物件儿。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儿为什么能让龚钦保留这么多年,他的老伴儿赵玉梅给记者讲出了答案。

她说,那时候人人都将勤俭节约视作生命,司炉工想节约用煤,就不惜体力,频繁用大铁耙子捅炉子里的结焦,以保证每一块煤炭都燃烧充分;修理工爱修旧利废,拆解下的旧阀门零件从来都舍不得扔,更别说一只还能使用的哨子、一瓶还没用完的焊锡膏……

1985年初,随着军工企业的历史使命逐渐完成,跃进电厂划归乌海电业局管理,正式并入乌海电网。1987年,跃进电厂又与乌海电业局分开,实行承包经营。在这期间,乌海的电力工业也在不断发展,相继建起了乌达发电厂、海勃湾发电厂等大电厂。1993年4月5日,因为设备老化、配件短缺,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并考虑到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及不安全等诸多因素,内蒙古电管局决定让跃进电厂停产。

至此,在为乌海电力工业服务了23年后,跃进电厂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刻着光阴的老物件

展柜里,陈列着几只特殊的“奖杯”。这些奖杯所用的材料不是金属的,也不是水晶的,更不是玻璃的,而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百姓家庭随处可见的“搪瓷”。

说起搪瓷制品,可谓是一代人的记忆。这种特殊的工艺从传入中国开始,就广受人们喜爱,几乎家家有、人人用,上至国家领袖,下到普通百姓。搪瓷制品有茶杯、餐盘、餐碗、面盆、痰盂等各种样式。

记者在采访中偶遇了曾在二通厂工作和生活过多年的孙占华。她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趣事。1975年,她带着孩子回河北老家,在那个买东西要靠供销社、百货商店的年代,一对搪瓷面盆居然促成了一桩好姻缘。

孙占华回忆,这一年冬天,她想要回老家探亲,却没什么可以带给家人的礼物。恰好丈夫厂子里发了一对崭新的搪瓷面盆,印着很好看的红花,她想到弟弟也是该说媒娶亲的年纪了,也许正好用得上,就千里迢迢带了回去。

那时候交通不便,怕搪瓷盆磕坏,她嘱咐6岁的女儿把装盆儿的包袱抱在怀里,为了鼓励女儿完成好“任务”,孙占华还哄女儿:“站台上给买冰棍儿。”冰棍儿买没买她已经忘记了,但那对红花大脸盆儿确实是完好无损地带回去了。回家后隔壁村的嫂子来看望她,说起自己村里的一位姑娘因为娘家不肯准备陪嫁的脸盆遭到未婚夫家嘲笑,气得直哭,孙占华随口调侃道:“我正好有一对红花盆,你让她嫁给我弟弟好了。”

岂料,亲戚真把这句玩笑当了事儿,回去就跟姑娘提及,几日后就带着姑娘来跟她的弟弟见了一面。两个年轻人居然一见钟情,当年年底就结婚了,这对红花搪瓷盆也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弟媳。这一段因搪瓷盆而起的“缘分”也一直都被当做家族趣事。

记者在参观纪念馆的时候还看到这样一幕。两位年轻的小姑娘隔着玻璃展柜念一个笔记本扉页上的文字,当得知这是一份会议纪念品后,女孩们感叹道:“居然还有用本儿当纪念品的时候,不得不说,那一笔手写的空心字真是太漂亮了。”

对此,曾经在三通厂工作过的曹炳文告诉记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会的纪念品,还真的是以本子和笔为主,参会的代表收到了精致的笔记本,往往都不舍得用,有时候一藏就是一辈子。

“那时候没有打印机,奖状都是手写的。每个厂都会有几个会写很漂亮美术字的人。职工们闲来无事也爱练写字,用旧报纸练书法,或者练钢笔字,写一笔好字很受尊敬。”曹炳文说。

与这个笔记本同样具有时代意义的还有介绍信。在展览馆的玻璃展柜里,不同规格的介绍信颇能勾起人们久远的回忆。

曹炳文告诉记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门可以没有身份证,但绝对不可以没有介绍信。有了介绍信,可以买到车票,可以找到招待所住宿,可以到各种单位公干,系统内垂直的单位凭借介绍信上的红戳甚至可以得到热情免费的招待。“那时候的介绍信是很重要的凭证,它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真实性,那才是真正凭借信用行走的年代。”他说。

除此之外,纪念馆里复刻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居民的生活住所也让参观者们感叹不已。90后参观者武悦婷指着这一进双开小平房对记者说:“这简直跟我奶奶家一模一样。”

“这是堂屋。”武悦婷站在门口,对记者说,“左边这间屋就像我和爸爸妈妈住的,高低柜上放着收音机电视机,右边这屋是奶奶爷爷住的,你看这八仙桌,木板凳,搪瓷饭盆,都跟我记忆里的奶奶家一模一样。”

在这座纪念馆里,类似的珍贵展品、饱含时代特征的老物件、锁住光阴味道的老照片还有很多很多,透过这些展品,我们仿佛还能够重温那个火红的年代,看到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光阴流转,回忆永存。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