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成堆 学具过剩…… 这种浪费现象你家有吗?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08-12 09:36:17

家里闲置的书籍和玩具。 (靳婧 摄)

还没来得及穿就小了的衣服,一个房间都放不下的玩具,塞满书架的课外读物,以及各类过剩的学习用品和辅导材料……最近,王岚刚刚搬进海勃湾鹏泰家园的新房,在整理东西时,令她非常吃惊的是,家里两个孩子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的甚至没用过。她本想将这些穿的、玩的、用的送给别的孩子,可问了一圈儿亲戚朋友,几乎每家都有儿童用品过剩的现象。

学习用品买得多、用得少

王岚的大儿子今年9月上初中,她在整理孩子的物品时,发现了不少没用完的作业本,“大多就用了几页,有的只在本皮上写了个名字、班级,实在是有些浪费。”王岚翻了一下,田字格本、生字本、算术本,有30多本。王岚说,每学期开学,老师都会列出需要准备的作业本,并要求用透明书皮包上。一学期下来,作业本用不完,到了新学期,又要准备新的。王岚翻着这些没用完的作业本很是无奈。

王晓月的女儿5岁了,平时喜欢涂涂画画,为了培养女儿的绘画兴趣,她经常购买水彩笔、油画棒、马克笔、水粉、彩铅、图画本等,因此她家的美术用品十分“泛滥”。“孩子倒是很喜欢绘画,就是每次画完,不盖笔帽,随处乱丢。一个月下来,水彩笔缺了好几根。因为不盖笔帽,有的干了画不出颜色,有的却是因为长时间不用失效了。“没办法,又得重新买。”一提起那些被浪费的美术用品,王晓月就直叹气。

孩子用的铅笔、圆珠笔、钢笔,也存在浪费现象。按压式的圆珠笔,被拧开了,笔芯和里面的弹簧都找不到了;盖帽式的笔,笔帽总是找不到;铅笔用到一半,就说握不住扔了……“看起来是他们粗心,其实,是压根儿不珍惜文具。”王晓月说。

除了各类学习用的笔,橡皮经常被浪费。“我从网上买橡皮都是论‘包’买,因为我儿子特别费橡皮,我一开始也纳闷,后来我知道在学校橡皮是孩子的‘玩具’,不少小男孩儿的橡皮没用几天,就成了小碎块,要不就被扎得都是洞,或者干脆丢了。总之,没有一块橡皮是被正常用完的。”家住海南区神华小区的于丽丽告诉记者,她儿子上小学一年的时间里,她就已经从网上买了好几包橡皮,加起来都超过了30块。“我儿子班级里有一个小箱子,专门用来装同学乱丢的铅笔和橡皮,每学期箱子都能装满,但从来没人认领。”于丽丽对此颇为无奈。

为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家长见书就买造成浪费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不少家长见书就买。因此,课外读物浪费现象也普遍存在。

“最愁整理书架,不是因为我的书多,而是两个孩子的课外读物太多。父母买的、亲戚朋友送的,占了我家书房的一大半。”在我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华喜欢给孩子买书,但随着家里的童书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烦恼。“这套《少年大百科全书》有一百多本,除了个别的看过,大部分都新新的,有的连塑封都没拆。现在,老大上高一,更不会再看这些童书了。”张华本打算把这些书给小儿子读,可没想到等她一整理发现,小儿子的专属书架也早已被塞得满满当当。“大多是我想买的,有的也是孩子想要的,给孩子的东西,总想买新的。”张华说。

报课外班送的书包、笔记本、笔袋,为了参加演出准备的十几套演出服装,孩子穿的、用的、玩的都成了很多家庭存在的浪费现象。

“总怕孩子不够用,还想让他用好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家中的儿童用品过剩呢?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父母存在补偿心理,一是补偿自己小时候的缺失,二是补偿缺少给孩子的陪伴。

“我们小时候,物质生活跟现在比肯定要差挺多,我到现在还记得那种羡慕别人拥有一支新钢笔的滋味。到了自己为人父母,就希望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让孩子比自己拥有得多,让他的童年没有缺憾。”说起为啥给孩子买买买,家住海勃湾万达华府的郝智慧直言:“我不想让孩子羡慕别人。”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郝智慧平时工作很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就会心存愧疚,买东西就成了他“补偿”孩子、表达关爱的一种方式。

和郝智慧一样,王琪也喜欢给孩子购买各种玩具及用品。“我女儿只有一岁,但她的东西已经占了我家的一间房间了。我看见同事朋友的推荐或网上有什么新奇的东西,我就都想买来给我家的孩子用,很想给女儿一个丰富的童年。”王琪说,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她买了不少“鸡肋”用品。

“过剩”的物品,丢掉实在可惜。王岚实在不忍心丢掉,想让孩子再看看有啥还能用一用。可是,儿子的选择都是“一扔了之”。“这些都是钱啊!为什么你一点不心疼?而且,这些都是品质很好的东西!”王岚说。儿子的回答也很直接,“这些是你要买的,又不是我想要的。我用不上也不喜欢,留下也是占地方,还挺浪费空间的。”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父母提供的与孩子想要的并不匹配,这是造成东西过剩、浪费普遍的重要原因。

别用买东西代替亲子陪伴

家长要抽时间陪伴孩子,避免用买东西来代替亲子陪伴,家长也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节约、环保的意识。

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买学习用具,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投资”。但“投资”也要讲究效益,过度“投资”,不问“回报”,显然是不成功的“投资”。家长一定要按需购买,避免浪费。

家长要把刷手机的时间用来读书,并跟孩子分享读书的快乐,培养孩子从书中得到快乐。家长与其给孩子买很多书,不如踏踏实实地陪着孩子一起读一本书。陪伴才是最珍贵的给予。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独处。现在的家长喜欢带孩子出去玩,去游乐园,去旅游,却不重视让孩子独处。独处是孩子精神发育的一部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发现自我、跟自己对话,都需要一点时间做“白日梦”,堆满玩具的房间并不会让孩子觉得丰盛。

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多做慈善和公益,发育他的“社会脑”,在助人的过程中感同身受,理解父母。建议家长一定要走出狭隘的物质消费的误区,可以带着孩子参与“童心市集”等公益活动,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加强循环利用

教育的引导

学校也要加强对孩子的艰苦朴素教育。记者了解到,海勃湾区滨河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图书漂流”活动,高年级的孩子会经常把自己读过的课外书卖给低年级的孩子,这个过程既让图书得到了循环利用,也培养了孩子环保节约的意识。

家长按需购买学习用具,学生珍惜学习用品,学校鼓励循环使用学习书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作者:姜瑜;编辑:段继文;图片:靳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