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乌海日报

2021-05-27 09:37:27

6-4.jpg

共同的兴趣让孩子们成为好伙伴。 (姜瑜 摄)

“孩子小的时候人缘好,长大后社交能力一定不差。”很多父母认为,儿童社交很重要,因此,孩子的社交成为家长面对的必考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顺利融入群体。

家长重视孩子的社交

“有的孩子性格偏内向,看着别人玩的时候,不敢主动参与进去;有的孩子比较慢热,可能在群体里没什么存在感,或者总是受欺负;又或者,孩子尚未习惯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交场景,所以有些胆怯。”海勃湾区未成年心理辅导站的心理咨询师王小利认为,儿童在社交生活中呈现出的多样性,正是每个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家住海勃湾新洋花园的杨杨今年10岁了,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社交苦恼。杨杨说:“有一次,我有个同学过生日,邀请了班里很多孩子,但没有邀请我,我妈知道后就质问我,为什么人家没邀请我。我本来想说,她又不是我的好朋友,干吗非要邀请我,却被我妈无情打断,还开始要求我,让我多想办法跟同学好好相处,多和同学搞好关系。”说起这段经历,杨杨有些难过,因为他按照妈妈的话努力了一段时间,但并没因此变得更受欢迎。后来,每当妈妈问他最近跟同学关系怎么样时,他就会很难过。母亲的严厉态度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弱,进而对交朋友这件事产生了恐惧。

对此,王小利说,这本来是社交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只是需要时间去调整即可,但却因为这位妈妈把自己的敏感传递给了孩子,而让事情开始变得更复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拥有同样社交困惑的孩子和家长不在少数,由于家长自身的局限,他们还不能认识到孩子们在社交生活中本来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而去错误引导,进而让孩子陷入迷茫之中。父母不妨扭转心态,轻松看待孩子成长中遇到的“社交事件”。

孩子比想象中更抗挫

“能否从家庭顺利过渡融入社会,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过程。”王小利介绍,所谓的社会性发展,就是儿童和周围人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从3岁进入幼儿园开始,孩子便慢慢从家庭生活走向并参与社会生活,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里开始逐渐进入以世界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社交。“社交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这是社交的特性,我们成年人也一样。比如孩子最初不太能觉察和理解同伴的意图或感情,家庭教育背景对孩子的社交会有影响,有的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变化大,在小团体里受到排挤等,这些都会让孩子之间的交往充满变数。”王小利分析道,这也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成长之路。

每当孩子切实体验到了充满变数的社交,他便会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处理问题,比如发生的冲突、谈判与协商,是能促进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良性社交技能,并发展出道德判断能力,进而获得关于社会更广阔的认知。“比如,我们常能看到两个孩子抢玩具,两人都想玩却不知如何沟通,于是会闹得不愉快,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这是一次失败的社交,但他们其实在这个冲突中学会了协商。过一会儿,那个拿到玩具的孩子,会感受到小伙伴的情绪,并主动上前和好。在幼儿园里常常能看到,如果旁边的小伙伴没有甜点,有的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一份主动分给她,两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一群孩子在一起,他们会商量制定出尽量满足所有人诉求的游戏规则,而不是非要听谁的……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里,孩子一点点地掌握和他人相处的方式。而这里面,也的确藏着他们成年后的社交模式。”王小莉说。

在此,王小利建议广大家长,与其纠结自己的孩子受不受欢迎,不如多陪伴孩子在人际相处中多体验、多鼓励,因为孩子们在社交生活中要比大人想象得更抗挫。

鼓励孩子社交有妙招

良性的社交关系,会让孩子更有勇气展现自我、收获友谊,而不是遇到冲突矛盾后就对抗或退缩。很多父母在认识到儿童社交的属性后,调整心态、加强学习,引导孩子建立适合自己节奏的社交生活。

首先,父母以引导为主,不为孩子做决定。有的父母一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就会冲动,想要跳出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却忘了孩子其实有能力去面对并解决。那些习惯了父母出手相助的孩子会得到一个暗示:我无力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智慧的父母学会不插手,孩子的社交生活才能真正开始。

其次,父母可为孩子“打个样”。在成年人的社交生活中,一切规则都可以通过观察和反馈习得。然而,孩子对此是缺乏概念的。比如,当你跟孩子说“别人说话时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立刻会冒出很多问题,为什么不能打断?那我想表达怎么办?这时父母最好在生活场景里让孩子体验式理解,并示范正确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带着孩子去感受,因为感同身受要比讲道理有效得多。

另外,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和他人建立良性关系。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一起做游戏能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融入团体。尤其对于内向慢热的孩子来说,游戏就像一座桥梁,会让其他孩子主动向他发出邀约。

孩子在游戏中建立自信,并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与同伴互动。例如,孩子们凑一起玩过家家,彼此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共同设计剧情发展,就算是刚认识的孩子,也很快能建立友谊,快乐地玩在一起。孩子们还会在游戏过程中,慢慢学会怎么和新朋友培养默契,如何耐心地磨合,并成为好搭档。

听一首欢快的乐曲、分享一些独立包装的小零食、交换玩具等也会让孩子在社交时顺畅不少。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身边的小伙伴也在不断变化,这时候就需要他调整心态,逐渐培养出包容、接纳等品质,他的社交能力也就更强了,他还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来自同伴的爱,可以拥有非常好的社交体验。

总之,父母找对了方法,就能让孩子拥有适合自己的社交生活,满足孩子与同伴共享童年的需求,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将得到极大的满足。 (春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