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而行 守护生命之光

乌海日报

2021-05-13 09:21:41

导医台内护士们时刻准备着为患者提供服务。

认真进行“三查八对”,核实患者信息和药品名称,杜绝发生失误。

疫情防控期间,护士逐一记录进院人员信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陈晨为市民接种疫苗。

手术室麻醉科护士曾旭德进行术前准备。

马婷婷轻柔地为患者佩戴呼吸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白衣,以救死扶伤为信念,以奉献爱心为誓言,以拯救生命为己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时刻与病魔斗争着,一次又一次点燃生命之光。

护士,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不仅因为他们身着白衣,更因为他们以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做好护理工作,继承和发扬了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

今年5月12日是第110个国际护士节。为此,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医院,零距离接触了部分护士,了解他们的工作,感受他们平凡中的不凡。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白衣天使”,平凡而辛苦。相较于医生,护士陪伴在病人身边的时间更长,这就要求他们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同时更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往往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用坚持守护生命。

2009年4月,范晨从内蒙古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年仅20岁的她,怀着对护理职业的满腔热情,入职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待产中心。这一干,就是13年。

每个工作日,范晨都会穿梭于病房间,做着看似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床旁交接、处理医嘱、接诊、问诊、帮助产妇进行日常检查、处理突发状况……13年来,她完成了从初出茅庐到得心应手的转变。

范晨至今还记得3年前的那个晚上,待产室一名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突然出现抽搐等子痫症状,她立刻联系医生,并为其静脉滴注输入对症药物,准备好抢救所需用具,配合医生为其实施剖宫产手术。由于反应迅速,把握了最佳抢救时间,产妇得以平安分娩。

“逐渐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让我的专业技术得到提升,也让我的心态有了很大变化。”范晨告诉记者,初入职时,由于工作压力大,倍感疲惫的她也曾出现过抗拒情绪,但随着对工作的逐渐熟悉,越来越多的产妇在她的帮助下平安分娩,“护士”这个与爱相连的职业,让她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如今,范晨在工作中严谨、慎独,以专业技术为基础,以“不吃患者一颗糖”为原则,极力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坚持“母婴平安、被信任、得认可”的职业初心。

市蒙中医院康复中心护士长闫翠桃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成为医生的好帮手,守护着患者的健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闫翠桃发现,一些中风患者常常会留下肢体功能障碍。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这类患者的肢体功能,闫翠桃翻阅了许多资料,将所学的新理论应用到护理实践中,为每一位偏瘫患者制定了康复计划。

一名30多岁的脑出血患者有右侧肢体功能障碍,起初情绪很不稳定。闫翠桃耐心地向患者讲解该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一次次为患者做心理疏导。患者心态调整好了,闫翠桃又耐心帮助其做康复训练,一次次的肢体抬放训练,按摩、翻身、扣背……每次训练结束,闫翠桃与患者都大汗淋漓。在反复训练中,患者可以慢慢下地,可以做简单的事情,逐渐建立的自信心扫去了脸上的阴霾。

“我们的工作繁杂、琐碎,但每当有患者或家属说一些关心我们的话语时,我就觉得做这一切都值得。”闫翠桃说,她为自己的职业而自豪,未来会继续把满腔的热情奉献给热爱的护理事业。

青春无悔使命在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众多“90后”护士在工作岗位上,用责任和担当诠释着青春的力量。

1990年出生的曾旭德是市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的手术室护士,他虽然年纪不大,却有着超过8年的手术室工作经验。

曾旭德告诉记者,临床护士主要负责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观察、治疗等护理工作,而手术室护士除了要掌握专科的护理技能外,还需要应对手术期间复杂多变的情况。曾旭德是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我和另外一名同事搭档,交替负责这两个岗位的工作。”曾旭德说。

器械护士顾名思义,就是要负责术前器械的准备工作、术中帮助医生更换器械、术后完成器械归纳、消毒。这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及时准确处理好突发情况。

而巡回护士则更像是手术室的“大管家”,术前要完善各类准备工作、全面负责病人出入手术室的安全,手术中要与手术组人员、麻醉师密切配合,高效、安全地完成手术任务。

“别人都觉得我们辛苦、神秘,但我是越干越有劲,也越来越敬畏这份职业。”曾旭德说。

市人民医院马婷婷从事护理行业4年,其中3年半都在ICU。ICU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也是一个离死亡很近却有着重生希望的地方。由于在ICU的都是危重患者,护理人员日常的工作程序烦琐,并且每项都需要详细记录,任何一项工作都马虎不得。在这个只有3张病床的病房里,马婷婷不停忙碌,每天都要走两万多步。

病人除了需要专业护理,往往还需要情感上的抚慰。

住进ICU,生命垂危,周围除了忙碌的医护人员就是各种医疗仪器的运转声,患者常有负面抵抗情绪。作为患者的守护者,马婷婷和同事要随时观察患者情绪。有的患者沟通不便,她就要根据表情、动作判断患者状况。“病房压抑,我就尽量让自己阳光起来,花一点小心思让患者放松、开心,这样患者的恢复情况会好一点。”马婷婷说。

“快来接病人!”采访过半时,听到同事这句话,马婷婷迅速起身跑向门口,与同事一起为患者检查身体状况、询问家属及随行外科护士具体情况,为患者佩戴呼吸机、生命体征检测仪……

忙完之后,马婷婷告诉记者,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的工作并不轻松,所有操作必须入脑入心,经过磨炼,这些操作她已了然于胸。

当然,让马婷婷最开心的事就是病人逐渐好转离开ICU。“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60多岁的老人,他在ICU待了3个多月,从一开始意识模糊、不能说话,到最后能与人交流,我感到满满的成就感。”马婷婷说。

临危受命义无反顾

2020年春节,一场人类和新冠病毒的战争把白衣天使推到了最前线。在这段历经磨难和考验的日子里,护士与医生一起逆行出征,用无畏、专业、真诚和爱,在战“疫”一线闪现出独特光芒。

2020年2月15日,我市13名医护工作者逆行而上,驰援湖北,奔赴疫情防控前沿。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只有26岁,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南丁格尔誓言。到达武汉后,他们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盟市的医护人员编成9组,每个护理小组6至8人,负责护理武汉开发区沌口方舱医院内蒙古病区的185名患者。他们每班需要在舱内工作6个小时,加上入舱防护准备、交接班、消毒等流程,每个班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0个小时。

为了不耽误工作,减少穿脱防护服花费的时间,队员们穿上了纸尿裤,工作时间基本不吃不喝。脱掉防护服后,他们里面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像水洗了一样;队员们的耳朵被勒红,鼻梁、额头被压出深深的印痕,甚至皮肤被磨破,但为了防止感染,不能贴创可贴,只能强忍疼痛继续坚持工作……

从2月17日,沌口方舱医院正式开始收治患者,到3月8日休舱,累计收治患者990人,治愈出院702人,转院288人,实现了住院患者“零死亡”、出院患者“零返院”、医务人员“零感染”。其中,内蒙古支援湖北医疗队共收治患者191人、病愈出院129人、转院62人,患者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14岁。

我市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3名队员经过连续20多天的奋战,圆满完成支援任务。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怨言、没有退缩,用心呵护每一名患者,用真诚、热情和善良感染着身边的每一名患者,给他们战胜病魔的勇气。

当时,坚守在乌海各个医院的护士们也在忙碌着。每天早晨7点30分、中午1点、晚上8点,马丽红护士长都会准时守在清洁区,督促所有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穿脱防护用具,帮助卫生员定时消杀。因为事无巨细,她成了科室里最“唠叨”的人。面对严峻的形势,很多患者都表现出焦躁的情绪,医护人员还要充当心理咨询师,随时帮他们疏导情绪。“我最大收获就是逐渐学会了心理辅导,以后我就是全能型护士了。”马丽红笑着说。

“我们没有人想当英雄,但是在危难时刻,我们必须挺身而出。”如今再度回忆起抗“疫”工作经历,毕晓波说,她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160多年前,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奔赴战场,服务于野战医院,每个夜晚手执风灯巡护伤员,被伤病员们亲切称为“提灯天使”;160多年来,无数护士不畏艰险,奋战在与病魔斗争的“战场”,用实际行动诠释南丁格尔精神。

你们逆行的身影、舍生忘死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尊敬。    (作者:苏如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