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光辉岁月——红旗漫卷西风烈 战天斗地桌子山

乌海日报

2021-05-10 09:09:18

【乌海红色记忆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煤矿工人在工作。 资料图

《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美术作品) 资料图

《煤城雏形》 (美术作品) 吴宜恩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然而,1958年在包钢建设之初,也曾经困难重重。为此,党中央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由此全国上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支援包钢建设的热潮。这其中,也有来自乌海煤田的一份子,来自祖国各地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戈壁荒野艰苦奋斗,将优质的焦煤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到包钢,为包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史诗。

这段光辉的岁月,包钢不会忘记,草原儿女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桌子山煤田分布在桌子山与甘德尔山之间,系桌子山煤田、贺兰山煤田的一部分。这里煤种齐全,贮存情况良好,煤层埋藏浅,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条件好,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重要的炼焦基地。煤层与黄河西岸的乌达、石嘴山、石炭井等矿区相连。煤田大地构造处于祁、吕、贺山字形脊柱部分的北部边缘,大部分矿区在桌子山与甘德尔山之间南北狭长的山谷丘陵地带。

据《乌海能源党建史》中记载,桌子山矿区东西宽2至13公里,平均宽6.5公里,南北长60公里,北窄南宽,含煤总面积413平方公里,煤田已探明储量为430445万吨,其中工业储量为275762万吨,远景储量为100468万吨,煤质种类比较齐全。主要有肥气煤、肥煤、肥焦煤、焦煤及弱黏结煤等。

1958年,为支援包钢建设,解决包钢紧缺的焦炭资源,轰轰烈烈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在黄河两岸同步展开,桌子山煤田与乌达煤田同步成了大会战的主战场。

在那段红旗漫卷西风烈的激情岁月中,数万煤矿工人在无水、无房、无电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凭借艰苦创业、不怕牺牲的精神,抛洒青春和热血,以胆魂为砚,化汗水为墨,为国家煤炭事业的开发建设、为乌海地区开发建设,勾勒出一幅幅令时代生辉、令世人瞩目的宏伟画卷。

采煤工人志气高,双手就是劈山刀,搬倒小山修铁路,移开大山要煤烧!

荒原之下有宝藏

乌海煤田开采,有着漫长的历史。在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到解放以前漫长的岁月里,这里被封建把头、地主、资本家和反动军阀长期霸占着,他们肆意破坏掠夺煤炭资源,而广大矿工在暗无天日的窑洞里,像牛马一样被驱使、奴役,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都还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1949年,随着乌海地区的解放,煤矿回到人民手中,乌海地区也改天换地。对于海勃湾地区来说也是如此。早在1952年,鄂托克旗旗委就派遣老红军干部康岳,带领刘拐子、张士杰、杨文会3名同志,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出发,坐着毛驴车,经过7天7夜的跋涉,来老石旦矿区进行煤矿接管工作,在原来公私合营的基础上,成立了地方国营鄂托克旗煤矿。这也是乌海地区黄河以东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企业。

1953年,华北地质局桌子山普查队对桌子山地区全部区域进行了全面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绘制了桌子山区域十万分之一地质图、实测了桌子山五万分之一的煤田地质图;先后编制完成了《1953年桌子山队普查报告》《绥远伊克昭盟桌子山区西部及南部煤田普查临时报告》《采取宁夏阿拉善旗河拐子乌达煤矿可洗煤样报告》,对煤田的分布情况、煤质、成因、储量和今后勘探类型,都作了初步结论及远景评价。1954年,华北地质局205勘探队、内蒙古147煤田勘探队也开进了乌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对桌子山煤田各矿区进行了全面详查和精查勘探。1955年,煤炭部又派勘探小组对贺兰山北端,黄河两岸的煤田进行实地调查。同年底,煤炭部决定,建设由贺兰山北端,黄河两岸的桌子山、老石旦、雀儿沟、四道泉、白云乌素、公乌素、棋盘井、乌达、沙巴台、正义关、石炭井、呼鲁斯太、汝箕沟等15个矿区组成的西北煤炭基地。

荒原之下,乌金的脉络逐渐清晰。此时已到了1958年,当时与乌海矿区开发有直接联系的两个重点项目——兴建包头钢铁公司和修筑包兰铁路线都已基本完成,给开发乌海地区的煤炭资源提供了先决条件。

1958年10月,“桌子山煤矿筹备处”在卡布其正式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调内蒙古法院副院长谢军任筹备处主任,进行建局前期的筹备工作。继谢军等人调来后,大批领导干部相继从全国各地调入。

是年11月,以冯国安为首的50名伊盟干部调来桌子山,接着从自治区、北京、鸡西、开滦、井泾、扎赉诺尔等地支援桌子山建设的干部也陆续来到筹备处,其中还有从北大荒等地来的30多名转业军官。到1958年底,共调进干部200多名。

1959年,筹备处贯彻执行上级“边建边产,以建为主,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方针成立了平沟煤矿和旧洞沟煤矿,并陆续成立了建井队、土建队、筑路队以及基本建设工程处等生产建设部门和单位,搭起了桌子山矿务局的基础框架。

万人挺进桌子山

今年已经80高龄的高满虎1958年才刚刚17岁。那时候高满虎寄居在位于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舅舅家,他是从河南逃荒投奔舅舅去的,因此“没户口”。没户口就意味着不能在生产队里分粮食,高满虎参加劳动,但是工分跟别人相比只能计半。听说村里正在招工人,高满虎立刻就想去试一试。

但舅妈拦住了他。舅妈说,挖煤是“四块石头夹块肉”,一不小心就连命也没了,在家劳动虽然吃得半饱,但总是安全的。可年轻的高满虎不这么想,他悄悄离开了家,沿着包兰铁路一路打听着海勃湾的方向一路步行,路上碰到了运物资的汽车,搭了一截,又坐了一截火车,终于辗转来到了卡布其。

高满虎顺利留在卡布其当了一名采煤工人。很快他就见到了大批前来支援桌子山煤田开发建设的大军,他们从天南地北、五湖四海而来,有从全国各煤矿调来的煤炭干部和工人骨干,也有河套巴盟民兵师和伊盟黄河水利军组成的半军事化建设队伍,有大中专院校分配来的优秀毕业生,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像他一样自愿前来参加煤矿建设的农民,他们共同组成了“先遣军”,有的乘大卡车,有的坐胶车,有的徒步,经过长途跋涉,分期分批地来到设于卡布其的桌子山煤矿筹备处,轰轰烈烈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桌子山战场,就此拉开大幕。

筚路蓝缕启山林

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孙高正老人也是那个时期从唐山调往卡布其的骨干之一。由于年事已高,老人已很少再与人交流,但偶尔家族聚会,他还是会讲一讲当年自己初到乌海时的事情。

“姥爷讲得最多的就是冬天住在土坯房里,墙面冻得生硬。”老人的外孙女郭霞对记者说。郭霞的母亲孙宪出生于1964年,后者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住的那所房屋,是一处带小院的两间土坯房,房梁没有吊顶,露着黑漆漆的木头,一根长长的电线挽着一只昏黄的灯泡,灯的瓦数不够高,母亲找东西找不到,就把灯摘下来,举在手里照明。但这样记忆中的“家”,在她的父亲孙高正口中已经是难得的“好住处”了,这是矿上为了照顾领导干部或技术人员提供的,广大采煤工人还要住在草棚、石头房、土窖子里,当真是草为褥,沙当床,挖个地窖就是房。孙宪听父亲讲,那时候“三棚一窖”是很常见的住宅,住在土窖子里虽然潮湿,但比住草棚、帐篷或者是窝棚保暖许多。天晴的时候,人们就将铺盖卷、羊毛毡一类拖到太阳底下晒一晒。

与此同时,刚刚成立的桌子山矿务局也在积极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到1959年底,已经在卡布其、旧洞沟、六公里、海勃湾新区等处,建起首批“干打垒”住宅136栋,砖木结构住宅66栋,总面积31000平方米,土坯房9000多平方米。

当时,比住房更困难的是吃水。卡布其地区只有一口水井,人多水少,只能天天排长队打水。后来矿上用汽车、马车从几十里外的黄河往回拉水。因水中泥沙太多不能用,只得先倒在大缸里澄一段时间。

这一段经历在原桌子山矿务局副局长马世芳的回忆文章《在桌子山煤田初创的岁月里》也可窥见一斑。马老曾这样写道:“当时用水紧张,都是用马车从黄河往回拉,加上又来了许多人,水就更不够用了,我们从205地质队早已废弃的一口水井里挖出水来,尽管水很少,但毕竟解决了眼前的困难……”“如果说住房问题是当时的一大难题,那么用水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当时的卡布其只有一口水井,因为水少人多,人们总是排着长队打水,到最后井水越来越浅,有的人就把自己的孩子用绳子吊着放到井下,用碗往桶里舀水。当时,最兴奋的事就是看到拉水的车回来。人们弄到一茶缸水也要节省地用上几天,赶上严重缺水连饭都做不成,只好忍饿挨饥。水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它不仅影响矿工的正常生活,而且严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为解决吃水困难,桌子山矿务局和包钢卡布其石灰石矿共同投资打井,在甘德尔山以北打了两眼供水量180万吨的水源井,铺设供水主管道11.4公里,支管道14多公里,基本上解决了卡布其地区生活用水问题。

本报记者闫琪曾采访过的韩兴义老人就讲述过他在桌子山矿务局基建处建井队打井时候的故事:那时,乌海地区的风沙出奇的大,有时挖好的一米多深的铺管坑道隔一宿就被沙子填平了,为了跟风沙抢速度,工人们日夜不休,连班作业。在为老石旦煤矿铺给水管道时还发生了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情,由于矿区给水工程同时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饮水困难,当矿区送上水的那天,几位牧民弓着身子将烧开的第一碗水举过头顶敬给建井队的工人……

没水,自然也没电。当时井下生产工艺落后,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工人们大胆发明创造,试制成功了木制手摇帆布运输机、循环牵引绳架空索道、马拉无极绳运输机、简易自卸式矿车、往复式架空自卸索道、土回柱机、拉线放炮器等土工具,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充分展现出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到1959年秋天,桌子山矿务局从外地调来25马力和40马力柴油发电机各一台,使井下生产用上了电钻打眼,也结束了矿区麻油灯照明的历史。1960年初,49列车发电站开进卡布其地区,电力基本得到满足。同时建起了旧洞沟近4公里、平沟约6公里、老石旦3公里的标准轨铁路专用线,与海拉铁路相连接,为大规模开发桌子山煤田创造了良好的运输条件。

由于工人猛增,蔬菜、副食品供应不上,桌子山矿务局党委提出“一手抓生产建设,一手抓职工生活”,一方面组织力量分头到外地采购副食品,一方面发动职工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没有菜,没有肉,就自己生豆芽,开粉房,磨豆腐,养牲畜,种蔬菜。1959年,建起豆腐坊4座,粉房两座,养猪100余口、奶牛46头、羊80只,开荒种地150亩,收获各种蔬菜2.5万公斤,采购酱油、醋2500公斤,各种咸菜15万公斤,不仅供应单位的伙食,还零售给家属。

正是有了这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荒原上封闭的石门被打开,深藏的焦煤宝库被启封,逐步形成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局面。有资料记载,到1958年年底,桌子山矿区开挖小煤窑100多处、小露天10处,生产原煤55.5万吨,炼焦炭4万吨,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全年生产任务。

如今,再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历程,我们仍然要感叹昔年父辈们曾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从白手起家、土法上马开始,父辈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藐视一切困难、以苦为荣的坚强意志;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重在奉献、不图私利的高尚品格;没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艰苦创业的冲天干劲;大团结、大协作的思想境界,已经成为引领后辈不断前进的精神旗帜。

而这种精神,在漫漫岁月长河中,便如一面火红的旗帜,从不因光阴流逝而褪色,亦不因寒暑转换而消亡,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脉,让一代又一代的矿工子弟、乌海人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这是时代的烙印,亦是精神的力量!

编辑手记

一个多月来,本报先后以《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听父辈讲乌达煤田开发建设的故事》和《红旗漫卷西风烈 战天斗地桌子山》为题推出3期“‘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光辉岁月”特别报道,用大量鲜活的人和事再现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展示了一代煤矿工人在党的号召下,艰苦创业、不怕牺牲,用青春和汗水在荒漠中建设共和国工业新城,大力支援了包钢的建设,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史诗。

虽然因年代较久,当事人讲述的许多故事多不完整,但编辑仍然被深深感动,多次激动得潸然泪下,那些人和事总是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大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人,在井下打眼放炮、采煤回柱,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他们激情满怀、无所畏惧;他们以矿为家、甘于奉献……

在那峥嵘岁月里,他们用热血和青春铸就了一座丰碑,诠释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编辑曾在煤矿工作过,我为有这样的父辈,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在一首老歌中再次回味他们的故事,感念他们的功绩: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特别鸣谢为本文采写提供资料和帮助的乌海能源公司党委工作部及海勃湾区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   (作者:韩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