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 如何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乌海日报

2021-04-27 09:49:2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智能时代以摧枯拉朽之势来到我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老年人困境凸显。

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用软件打车、看不懂网购要求,不会做人脸识别……当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便利都是由“智能”提供时,不会使用“数字便利”便成为横亘在老年人与数字生活之间的一道壁垒。曾几何时,他们是生活的创造者和引领者,但随着科技时代的日行千里和身体机能的日渐退化,他们被迫沦为“数字难民”,在智能时代黯然掉队,失落彷徨。

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全社会都努力的问题。

辛苦费劲的“触网之旅”

修鞋、补胎、配钥匙,已经干了三十几年的王江平老人很郁闷,因为不会用二维码收款,他的客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都不来,因为他们懒得带现金。

无奈之下,王江平也注册了微信,在儿女的帮助下申请了收款码,但他根本没有养成使用微信收付款的习惯,人家扫了码,支付没支付他却不知道。孩子们帮助对账经常对不上,本来就是三块五块的小本生意,收不到钱,更让他烦恼。

今年74岁的赵根也在努力学“上网”,孩子们给他写了一本智能手机学习手册,他天天照着翻,但翻几页就烦了:“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上网干啥?”他暴躁地说。

但孙女小赵却不依不饶,天天检查爷爷的学习进度,她告诉记者,去年爷爷陪奶奶在西安某医院住院,由于疫情防控要求,陪床只限一人。医院有那种扫码就可以变成床的折叠椅,但爷爷不会用,硬生生地坐了好几个晚上。“不学就落伍啦,门都出不了。”小赵吓唬爷爷说。

疫情期间,65岁的郭银凤在儿媳的帮助下终于学会了网上购物,但跟年轻人购物不一样,小金额的商品即使再不如意,郭银凤也不会选择退货,而是将就着用。因为她觉得退货太麻烦了,跟年轻人随时随地都在“买买买”不同,她想要从网上买什么,必然是“费劲吧咧”挑选了好久的,“字又小,说明又少,我也看不太懂。好不容易找见了买回来了,能用就凑合用,除非完全不能用,又是贵的,那我就叫孩子们帮我退掉。”她说。

记者也观察了许多网购App,尽管大多数App商品分类很全面,图片信息也很多,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依然“难用”。因为这些网购APP普遍没有使用指南,老年人要适应并使用,实际体验并不友好。此前,某购物App的特价版上线了老年人“省心版”,比普通版简洁,但是给年迈的银发族使用,还是比较困难的。页面只留下“老年专区、服饰、柴米油盐、家具”这4个中老年人经常消费的区域,商品价格也非常划算,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例如,字号和图片并没有适当调大,界面没有提供商品搜索功能,更大程度上像是在靠1元包邮商品吸引消费。

去年重阳节前夕,阿里巴巴发布了一份《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报告》显示,去年疫情过后,中国60岁以上的银发群体加速拥抱数字生活,第三季度老年人手淘月活跃度同比增速远超其他年龄组,高出整体29.7个百分点。老年群体消费金额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9%,疫情期间消费增速位列第二,仅次于“00后”,消费潜力不容小觑。

然而,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在生活中仍面临“数字鸿沟”,比如在网购中遇到困难时,50%的老年人会选择放弃,主要原因为“麻烦”和“不会操作”;而他们的求助场景主要集中在退款问题(42%)、商品相关问题(17%)、物流问题(16%)、支付问题(8%)以及账号和操作问题(5%)。

老年人显然也在努力适应数字生活,但他们学习的脚步显然不够快,就像《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中提到的,老年人对客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的孩子要有你那么耐心就好了。”

帮助老年人适应智能时代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不争的事实。

老龄化社会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就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乌海市统计局2020年4月发布的《乌海市人口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分析》可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5.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1%,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3.69万人,占总人口的6.93%,标志着自2010年起我市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9年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7.4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3.14%;65岁及以上人口4.7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8.43%。

尽管60岁就算进入老年人行列,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60岁谈“老”似乎还早了一些,既然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全进入衰老期,思想观念自然也可以继续“年轻化”。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许多老年人都会下意识将信息技术所代表的新生活与自己习惯了的日常生活对立起来,对于新事物“不懂、学不会、弄不了、记不住”,反复暗示自己与智能化是绝缘的。

但事实上,有心理专家认为,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许多老年人在进入这个年龄段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走下坡路,但其实走下坡路的不是学习能力,而是学习主动性。

“我就是不爱服老那种人,记不住我就多学几遍,觉得我脑子挺好用的,年轻人能干的事儿,我也能干。”对此,64岁的受访者周程就这样说。

由此可见,帮助老年人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勇敢进入智能时代并非不可能,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并不输于年轻人。

其次,对于终将老去的我们来说,未雨绸缪既是帮助现在的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又是帮助我们自己在未来避免陷入“数字鸿沟”。这可能需要全社会的力量,例如科技发展既要有速度,又要有温度。

记者注意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于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首批将完成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覆盖国家相关部委及省级政府、残疾人组织、新闻资讯、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社交通信、生活购物、搜索引擎、旅游出行、医疗健康等领域,包括使用较多的银行、铁路12306、114健康、微信、支付宝、京东、抖音、美团、携程旅行等App。

专项行动将针对老年人推出更多具有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文字等功能特点的产品;鼓励更多企业推出界面简单、操作方便的界面模式,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提升方言识别能力,方便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年人使用设备。

针对当前互联网应用中强制广告较多,容易误导老年人的问题,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改造后的适老版、关怀版、无障碍版本,将不再设有广告插件,特别是付款类操作将无任何诱导式按键,以便各类特殊群体方便、安全地使用。

最后,为人子女,我们当然也应该知道父母在想什么。《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中的调查问卷显示,67%的年轻人希望父母学习防骗知识,但71%的老年人却表示最想学网络购物技巧,63%的老人很想学网络支付技巧。

由此可见,当数字科技覆盖生活各个方面时,让老人同样享受数字时代的红利,是科技企业、子女、社会须共同承担的责任。科技企业应该为银发群体提供适老化数字服务,多推出考虑老年用户特征、习惯的产品;社会应该从各个维度,共同探索建立安全醒目、友好便利、数字健康、共享互助的老龄化友好数字环境;子女则应该意识到,当数字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碰撞时,需要你教会他们使用微信、支付宝支付,帮助他们绑定亲情账号,替他们答疑解惑……比构建数字适老社会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耐心和陪伴。

希望所有老年人,都能在数字社会里获得尊严和安全感,智能时代,谁都不能掉队。

被迫掉队的“数字难民”

今年76岁的彭海珍,手提包里有一张保存很好的小卡片。

为了保存好这张因为用得时间长而磨得发软发白的“通行证”,彭海珍很费脑筋,她用透明胶将它通体裹了一遍,然后发现胶带很快会变黑,于是又用一根皮筋和两张超市积分卡将它“夹”起来,但用的时候很不方便。上初中的孙女不忍心看奶奶费劲,于是给她去烫了个塑封,终于让老太太踏实地舒了口气,老人逢人就夸孩子聪明。

被彭海珍保存得很好的“通行证”,是去年春节疫情高峰期的特殊产物,但随着国内疫情形式被严密控制,这张通行证早就被年轻人丢进了垃圾堆,无论去哪里只要手机一扫,出示“绿码”即可。

但彭海珍没有智能手机,她也不会出示“绿码”,于是无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去医院,或者是到超市买菜,只要需要出示绿码的时候,她都会颤巍巍掏出这张通行证。有的时候工作人员认识她,知道她是常住居民,只要体温正常,就放她通过,但有的时候也会很麻烦,工作人员会单独把她带到一边做登记,名字、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家庭住址,一通操作下来至少要十分钟。

“我就像一个文盲,啥都不会。”她说。彭海珍年轻时是一名教师,20世纪70年代的教室都是平房,冬天要点炉子,她自己画图焊接了一种排烟设备,既美观又可以避免生火时积烟,被全校师生赞为“发明家”,她也曾背着生病的婆婆千里求医,去北京去上海……但时下她却成了连健康码都不会出示的“数字难民”。

今年81岁的李善平也有类似困扰,高龄老人年检需要用手机做面部识别,他做不了,儿女又不在身边,于是只好拄着拐杖到社区去求助。工作人员看到他走路费劲,劝他:“以后不要来了,我们上门找你去。”李善平还不放心:“你那么忙,把我忘了咋办?”

小颜26岁,在某医院做导医,疫情期间医院进出有严格规定,要出示健康码、测体温、再扫码留下出入痕迹。来医院问诊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他每次都试图教会老人们怎么操作,好方便他们以后使用,但老人们的理解速度太慢,他又没那么多时间,只好放弃,来一个人,他就喊:“把手机拿来,我给你弄。”

去年疫情期间,老年人遇到的困境似乎愈发凸显,尤其是当“健康码”成为出行标配后,更是艰难。小颜的奶奶也有这方面的困难,他的办法是给她打印了一张“健康码”装在身上,用的时候就给人看。“其实健康码是实时更新的,这样做根本没用,但好在咱们市是低风险区,她又天天只在家周边活动,是熟面孔,很多时候便没人与她较真。”小颜说。

不能享受的便捷生活

由于跟不上“时代”,智能数字时代的便利,许多中老年人根本无法享受。

今年69岁的李望岳就遇到了这种问题。他要打车出门,正好赶上下班高峰期,站在路口等了半个小时一辆车都打不到,好不容易有出租车过来,司机跟他说,这是别人“滴滴”的,不顺路,没法带你。

“啥滴滴的?”李望岳火冒三丈,觉得司机是在拒载,司机看跟他说不通,只能一脚油门停到了前面。

今年57岁的郝海涛倒是会用打车软件,但手机字太小,总是容易操作错误。好容易发现街头有了共享电动车,扫码就能骑,他特别高兴,结果没过几天就频繁接到各种诈骗电话,儿女以为共享电动车平台泄露了老爸的信息,一检查他的手机才发现,他给自己装了十几个软件,每一个都绑定了电话号码。

“其实是因为不小心下载了广告,跟共享电动车没关系,但他心有余悸,现在宁可走路,也不敢扫码骑车,解释也解释不通。”他的女儿小郝无奈地说。

小郝在银行工作,她的一个老客户是63岁的葛阿姨。葛阿姨喜欢买短期的理财产品,但她不会使用手机购买,每次都要到银行办理,有时候来得晚了,当期就卖完了,她不免失望,小郝几次值班碰见心里不忍,便经常给她打电话提醒。有一次被葛阿姨的女儿接到了,对方质疑地问她:“你是不是什么理财公司的,骗我妈钱?”

不会扫码支付,不会用手机理财,不会用手机叫车,生活中很多便利方式很多老年人都享受不到,除此之外,他们很多时候还会被限制。

去年疫情期间,医院就诊需要提前预约,网上挂号或者电话均可,71岁的张爱英打了一次没打通,便宁可忍着牙疼,也要等孩子们放假再带她去,“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她说:“人家门口的志愿者倒是给帮忙呢,但咱不好意思,老让别人给干这干那,怪难为情的。”

张爱英就是对“智能化”极为陌生的那种人群中的一员,她至今领取退休金都要到柜台取,因为不会用ATM机。与她类似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还会在每月发工资的那几天在代发工资的银行门口排长队,倘若遇到这个月工资进账晚了,就要连续来排好几天。

但张爱英也很羡慕智能生活,这几天某电商购物平台在搞新客优惠推广活动,她楼下的小超市是个代投点,每天都有人来领取一分钱或者几毛钱买到的洗衣液、牙膏,或者是蔬菜水果,她好奇地问人家是怎么办到的,对方回答:“有手机就行。” 张爱英更好奇了:“我也有手机,我咋买不了呢?”   (作者:韩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