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4-16 10:15:03
徒步。
骑骆驼。
安久庙遗址。
神树。
沙漠里的“绿洲。”
奶茶飘香的夜晚。
盛开的马莲。
从市区出发,穿过乌海湖大桥,驶入穿沙公路,不一会儿便置身于无边的沙漠,这里有中国八大沙漠之称的乌兰布和沙漠,还有一条令人神往的驼盐古道……
驼盐古道,一条跨越乌兰布和沙漠的古老运输线,更是一道凝刻千年的历史痕迹。
在这条遗失在荒漠和戈壁的古道中,有多少瑰丽的宝藏无人知晓,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埋藏其中。
踏上这条古道,耳畔呼呼的风声里,千年的历史正悠悠地从远处传来……
穿越“驼盐古道”
离开喧闹的城市,穿过乌海湖大桥,驶入穿沙公路,不一会儿便置身于无边的沙海,这里拥有着浩瀚沙漠。
周末,我们十余人踏着朝阳、乘着越野车出发了。
穿过起伏的沙丘,一个残破的古堡在风沙中矗立着。同行的易禾告诉我们,那是安久庙遗址,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也是驼盐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曾有很多往来的商客,也有百余僧侣在此诵唱经文……如今,只有斑驳脱落的老墙和风沙掠过的呼啸声。
沙海中的绿色总会让置身其中的人眼前一亮,因为这代表对生命渴望。冬青、马莲、沙蓬,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沙生植物,它们让起伏的沙丘拥有了别样的色彩,紫色的马莲花已经开始绽放,这不一样的色彩让沙漠变得不再单一。
神树,一个神奇的存在。据说,它在沙漠中已屹立百年。摸着它粗粝的树皮,抱一抱这粗壮的树干,想象它在这日月更迭中经历了多少沧桑,依然枝繁叶茂,庇护着一片净土。
就在这条古道上,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梭梭林,这种神奇的沙生植物,静静地在这里绵延不绝。
还有肯特敖包,一个用梭梭木堆砌建成的敖包,诉说着传奇与故事,远远望去肯特敖包就像沙海里的一座灯塔。据说,肯特敖包供运盐驼队辨明方向,祈求平安。
吉兰泰盐湖,千百年来为各地供应食盐,如今依然如镜一般铺展着。
牧民家生起的炉火,铁锅中滚沸的热情,也会是你在这次穿越之旅中的不二收获。
漫天的繁星,跳跃的篝火,香溢的手把肉,绵长的蒙古长调……沙海古道的夜晚,能让人的心灵唤起久违的宁静。
追寻着运盐驼队的脚步,艰难穿行在沙海之中。那古道的苍凉与悲壮,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与交融,让身处其中的人对历史充满了敬畏,站在无垠沙海中小小的我们,内心却无比强大起来。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这是一次历经磨难的探险,也是一次诗和远方的追寻。
丰富独特的古道风景
驼盐古道,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会让你为之震撼!这是一条从乌海出发的沙漠旅游线路,那里有你不能错过独特的风景。
吉兰泰盐湖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发现,真正的大量开采运销是在清乾隆年间。吉兰泰盐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六十峰骆驼的驼队,驮盐路过此地突遇大雪,驼队迷路掉进冰冷的湖水再也没出来,从此这里就变成了一个盐湖,而吉兰泰就是蒙古语“六十”的意思。
梭梭林
这里拥有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成片天然野生梭梭林,在炎热的夏天,当你靠近梭梭林,清新凉爽的空气扑面而来,这在沙漠里是多么难得的体验。另外,若遇到大风沙尘天气,这里还是最好的“庇护所”,给人以平静安全的感觉。
神树
远远望去,神树高昂着头,颇有气势。走近一看,树干形成巨大的拱形,两棵树生长在沙漠中,数百年不倒,倒下又挺起,严寒酷暑,栉风沐雨,日月更迭,说不清历经多少沧桑,依然树冠巍峨,枝繁叶茂,庇护着一片净土。
肯特敖包
相传当年成吉思汗逝后,骆驼拉着勒勒车载着灵柩归肯特山故乡安葬,行至此地灵车突然深陷沙地不能行,人们就近捡来梭梭柴点燃祈祷后灵车才启动继续前行,后人将剩余的梭梭柴堆积于此起名肯特敖包。肯特蒙古语“美丽”的意思,这座敖包位于高地,远远望去就像沙海里的一座灯塔,为运盐驼队提供了在沙漠里辨别方向的坐标,也是辛劳的驼工们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的圣地。现在这座敖包直径18米高2.7米,据说是世界上用沙生植物梭梭柴堆积的最大的敖包,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安久庙
安久庙也叫色勒庙,是阿拉善北寺(福因寺)的属庙,建于19世纪末期,是当时的阿拉善兵马总管萨尔木德出资主持修建,鼎盛时期有喇嘛100多名。
当时,这是一处集道口、驿站、税收于一身的关卡,往来的运盐驼队无不在此驻足。
在这条路上,还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回族的民族风情。吸引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星空、骆驼、沙漠、植被,都被收入镜头。
让更多人来乌海穿越古道
驼盐古道起源于汉唐,繁华于明清,担负着运盐通道的重要使命,1958年随着公路的开通,古老的盐道逐渐沉寂……
探秘古道遗失文明,体验牧家淳朴民风,穿越沙漠地质公园,或在夜晚瞭望星空……今天,这条古道以另一种方式在被人们唤醒。
沉寂了千年的古盐道,西起吉兰泰盐湖,途经哈撒图、梭梭林、肯特敖包、神树、安久庙,一直到巴音牧仁古渡口,全程106公里,它就在乌海湖对岸的乌兰布和沙漠,从市区乘车半小时便能进入这条古道。
说起驼盐古道,没有人比易禾更熟悉它了,作为我市一名资深的户外达人,他有100多次行走在这条古道上。
2009年,易禾徒步穿越乌兰布和时,他发现这里竟然有一条“驼运古道”,并萌发了“让更多人来看看”的想法。从那儿之后,易禾不管走到哪里都心系着这头“红色公牛”,一有时间便要探一探这条千年古道。渐渐地,他与居住在这里的牧民成了朋友,他还给这里的每一处景致起了名字,他总是兴致勃勃地跟人分享每一次的发现与收获。
2016年,易禾成立了“易生活轻户外俱乐部”,接待了国内外户外爱好者近千人。
2017年10月,易禾带领他的团队参加了中国西部区大型自驾活动及中国风景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团等系列活动,让“驼盐古道”被更多人知晓,享有了南有“茶马古道”,北有“驼盐古道”的盛誉。“驼盐古道”逐渐有了名气,成为国内户外群体青睐的一条户外徒步线路。
2018年,易禾将“易生活轻户外俱乐部”更名,注册成立了“乌海市驼盐古道户外运动有限公司”。 (作者:姜瑜)
乌海日报社 | 2021-04-16 10:15:03
乌海日报社 | 2021-03-26 09:36:11
乌海日报社 | 2021-03-23 10:18:28
乌海日报社 | 2021-02-26 1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