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3-23 10:18:28
春分已过,春天的脚步越走越快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本是外出踏青、享受东风送暖的好时光,但对于许多鼻炎患者来说,却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
近年来,鼻炎成为了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病”。据相关报道,我国患鼻炎的发病人口已超过2亿,覆盖了老中青所有年龄段。
鼻炎是常见病症,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小觑。许多过敏性鼻炎患者在花粉季节受困于鼻塞、干痒、流鼻涕、打喷嚏,严重的时候还会头痛和引发过敏性哮喘,不仅无法专心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心理负担。对此,专家提醒,鼻炎不是小毛病,鼻炎患者提高警惕、学会自我保护很重要。
这个春天,你是否正在忍受鼻炎的困扰?准备好自我保护攻略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些话题。
别把鼻炎当成“小毛病”
桌上纸巾团成山,整日被鼻痒、鼻塞、喷嚏不断、清涕横流等症状困扰,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但即便这样,很多鼻炎患者仍只将鼻炎看做小毛病。
鼻炎能不能这样“扛”?这种病究竟是不是“毛病”?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车莉对此作出解答。
车莉说,鼻炎发作应及时就医,“逆来顺受”的态度并不可取,长此以往对生活和健康都有极大影响。
“鼻炎包括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两种,急性鼻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只要尽快吃药、治疗就会痊愈。”车莉说,感冒虽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但也要及时医治。“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发展为更让人‘头疼’的慢性鼻炎,甚至诱发鼻窦炎、咽炎,免疫力较低的孩子还可能因此患上中耳炎。”
与易于治愈的急性鼻炎相比,慢性鼻炎的主要特征是病症持续3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车莉介绍,常见的慢性鼻炎分为三类: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其中以过敏性鼻炎最为常见,也是我市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其中,过敏性鼻炎真可谓是小毛病,大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将过敏性鼻炎分为轻度和中重度两种程度。轻度过敏性鼻炎对患者生活并无大的影响,而中重度则已经干扰患者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影响睡眠、娱乐,让患者十分苦恼郁闷。”车莉说。常年过敏性鼻炎患者一年四季携带症状。儿童由于无法表达,经常表现为推鼻子、做鬼脸、青眼窝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症状更加严重,每年固定季节发作,让患者苦不堪言。但需要注意的是,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与感冒较为相似,因此不少过敏性鼻炎患者通常误认为是感冒,仅服用普通的感冒药物自己进行治疗,结果延误了正确的诊断治疗。还有很多过敏性鼻炎患者认为,只是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然而,过敏性鼻炎拖延很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车莉表示:“过敏性鼻炎决不是一个‘小毛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诱发鼻窦炎、咽炎、气管炎、中耳炎,甚至诱发哮喘等疾病。
春季可这样“抵御”鼻炎来袭
春季该如何应对鼻炎?车莉表示,预防鼻炎应从日常生活着手,既要预防慢性鼻炎的发生,也要重视急性鼻炎的治疗。“天冷加衣,多喝热水,天热不要太贪凉,避免频繁进出温差太大的环境,简单来说就是避免感冒。如果感冒了要及时医治,避免拖延导致诱发慢性鼻炎,一旦鼻塞、流涕等症状持续时间过久,就该考虑是不是患上了慢性鼻炎。”车莉说。
与急性鼻炎不同的是,慢性鼻炎要通过合理、科学的“防”“治”结合,进而有效控制鼻炎的发生与加重。
“首先我们要注重防。”车莉介绍说,防是指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远离过敏原,从而避免与减少症状发作。患有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卧室内最好不要铺地毯,不要存放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被褥要经常洗晒,以防螨虫及其分泌物诱发过敏性鼻炎;对春夏季花粉、植物过敏的患者,外出时需要佩戴口罩,并经常清洗口罩。
“其次要注意治,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规范化用药,不随意减药或停药,不可因为用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就不用药。”车莉说。
“第三可以适当提前用药。”车莉表示,想做到完全不接触过敏原较困难。因此已经确诊为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应提前用药预防。如由花粉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每年的四五月份和八九月份都是高发时段,在这时段之前两周左右,患者就可以用药,包括鼻喷激素和口服抗过敏药物,可控制过敏症状直到过敏季节结束。
“第四要养成良好作息。”车莉介绍说,治疗慢性鼻炎,不能只针对鼻腔疾病的症状治疗,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治、拔根塞源”的效果。
“最后要认识正确,避免认知误区。”车莉解释说,很多过敏性鼻炎患者都说:“去南方,鼻炎就好啦,回到咱北方鼻炎又犯了”,于是下结论为空气湿润可以“治愈”过敏性鼻炎,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在空气湿润的环境感觉过敏性鼻炎‘好了’,是因为过敏性鼻炎患者暂时脱离了致敏环境,不接触过敏原自然症状缓解或消失了。但原本是过敏性体质的人,接触到其它过敏原还是会犯。全球各地都有过敏性鼻炎患者,归根结底还是过敏性体质患者接触到过敏原引起的问题。比如,使用加湿器让鼻子“感觉舒服点”,但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过敏性鼻炎,尽快就医才是正确了解和缓解病症的有效途径。
“春捂”有必要
保暖别松懈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这样的说法科学吗?“春捂”是否有必要?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医师宋如建议,初春乍暖还寒,昼夜温差较大,过早脱去棉衣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因此“春捂”很有必要。
“春捂”的益处
冬去春来,天气虽然越来越暖,但是一天的温差仍然较大。而此时人体已适应数月穿棉衣的温暖状态,若突然换下棉衣,人们就会因不适应气候变化而着凉生病。所以,医生提醒,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点儿,这更利于健康。
宋如说,“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可避免人体抵抗力降低,有利于抵御风寒。
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体的温度总是维持在37℃左右,人体保持这个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如果人们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此时如果不‘捂’着点儿,许多人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同时,人体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如果有冷风袭来,就会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宋如介绍说,尤其是老人更应该晚些再换下棉衣,《摄生消息论》说:“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所以老人更要注重“春捂”。
“捂”多久
是否“春捂”,需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气温昼夜相差较大,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一会儿。天气晴朗的中午大多气温较高,在室内则可适当减衣。
宋如告诉记者,一般以气温15℃为准。如果春天温度维持两周时间在15℃以上,我们就可以脱掉较厚的冬衣,换上春装了。
春天常出现这两类天气情况,一是“倒春寒”,二是“暖春”。当遇到前者时,便要注意保暖;遇到“暖春”,连日温度都高于15℃,就不可再“捂”了。
减少衣物也应该一层层的递减,先减上衣后减下衣。穿衣服要尽量做到上薄下厚,腿部、足部,以及腰腹、关节都要格外注重保暖。
“除了不要过早脱棉衣外,还要尽量少穿过紧的衣物。”宋如说,紧身的衣物会阻碍气血的流通,使得身体更冷,所以“春捂”应穿保暖性好又柔软透气的宽松衣物。
啥情况该多“捂”
“春捂”的方式也要根据个人身体条件而调整。采访中,宋如告诉记者,患有以下几种疾病的患者要格外注重“春捂”。
○关节疾病患者
宋如介绍说,临床上,有许多关节疾病都和初春受寒有关。肩周炎、膝关节疾病和颈椎病的诸多发病原因中,都有保暖不当的影子。所以要注意保护好肩膀、膝盖、腰椎、颈椎等重要关节,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这些地方。
○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患者要重点注意前胸和后背部位的保暖。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寒冷刺激会令血管收缩、痉挛,增加心脏负担,易成为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元凶。
○妇科疾病患者
女性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归结到气血淤滞上来,而影响气血运行的,外界寒冷刺激是重要的一方面。痛经患者、平时手脚发凉的女性尤其要多加注意。
“春捂”还要注意这些
1、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小时未雨绸缪。感冒、消化不良、中风等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的到来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要多关注气象预报,在冷空气到来之前24小时增加衣服。
2、科学锻炼。
运动有益身体健康,但也要视情况而行,若天气晴好、温度适宜,则可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不然易引起关节韧带和肌肉拉伤等问题。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因人而异,一般以身体发热为宜。天气寒冷,则最好避免外出运动,以防锻炼后穿着汗湿的衣服,导致身体着凉。
3、健康饮食。
春天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应多补充水分,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多吃甘蔗、梨、苹果、乳类、芝麻、蜂蜜、银耳、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
“春捂”并不是关闭门窗、整日待家里,每天开窗通风是非常必要的。大多数家庭因为主人早出晚归或者是嫌风沙大灰尘多而不注意室内换气,这样非常不利于健康。医生提醒,每天室内换气次数不要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另外,通风换气还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再开窗换气,否则室外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对人体健康不利。
本报记者苏如娜/文 图片来自网络。
乌海日报社 | 2021-03-23 10:18:28
乌海日报社 | 2021-02-26 11:31:02
乌海日报社 | 2021-02-05 10:13:01
乌海日报社 | 2021-01-29 09: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