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3-11 09:49:13
美术家曲直的油画《黄河抗凌保家园》。
美术家郑光旭的油画《黄河明珠》。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从巴颜喀拉山脉起步,接百川、纳千溪,曲曲折折奔赴入海。千百年来,黄河就是这样,以一带雄流,滋养四方沃土,孕育丰富灿烂的黄河文明。
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就是乌海,穿城而过105公里的水流对于这座干旱少雨、饱受风沙之害的城市来说,可谓天赐之福。然而,曾几何时,由于黄河具有含沙量大、泥沙淤积、河床不稳定等特征,且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除了少量黄河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之外,人们只能看着河水流去。
无奈地看着黄河水经过眼前,却不能靠它来滋润家园,此为一叹;每逢凌汛时期,黄河随时可能凶性大发,此为一惧。当时,黄河流经内蒙古段全长达830公里,境内却没有一座调节控制性工程。凌汛灾害不断,严重威胁黄河内蒙古段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治凌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让黄河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乌海人民之盼,也是全区人民之盼。
黄河宁,天下平。
市美术馆珍藏着这样两幅由美术家的油画作品,一张是曲直的《黄河抗凌保家园》,另一张是郑光旭的《黄河明珠》。这两幅美术作品,讲述了一个故事,也记录了一段历程。这个故事,是有关乌海人民如何在凌灾到来时保卫家园的故事;而这段历程,则是乌海人民如何治黄用黄,盼得岁岁安澜的历程。
黄河抗凌保家园
2001年12月17日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这一日上午9时25分,黄河乌达桥西镇乌兰木头段突发凌汛险情,堤岸被冲开了一个近40米宽的决口,河水、冰块沿着决口处猛然下泄,给当时的桥西镇和乌兰乡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凌汛洪灾。
那次凌灾是我市建市以后遭受的最大的一次灾害。灾后统计,洪水淹没乌达区桥西镇和乌兰乡的5个村、3个养殖场和养鱼场、2所学校、13个加工厂,受灾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受灾农户近900户近4000人。4900余头(只)大小牲畜和1000余台农机具(包括农用机动车)被淹。洪水冲毁机井15眼、乡村公路近15公里、扬水站6座、扬水灌溉干支渠近80公里。此次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亿元。
在事后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此次堤岸决口与气温回升和防御标准不高有关。为了减少凌汛灾害损失,1996年以来,我市采取各企事业单位集资投工投劳、自治区和地方政府给予补贴的办法,建成了防洪堤。虽然我市对防洪堤加固工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约100万元资金,连续数年对堤岸进行加固维修,但是由于财力、物力所限,防御标准并不高。
2001年,黄河封河期较往年提前了一个月,12月16日中午,随着气温回升,黄河开河长达3公里,大量冰凌堵塞河道。由于来水速度太快,水位上涨迅猛,短时间内即形成堤内外1.5至2米的落差,致使堤坝被冲开决口,泛滥成灾。
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此紧要关头,市委、市政府立即现场成立抗灾抢险指挥部。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民兵和民众纷纷加入抢险工作中来,人们自带干粮,携带工具,从四面八方奔向救灾前线。
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为了给实施封堵任务做好准备,加宽坚固护堤,乌海军分区调集420名民兵紧急出动。到大坝,绕路需两个多小时,在冰上直行则只需几十分钟,为了抢时间、省体力,军分区部队领导毅然决定冰面直行,并且率先走在了最前面,为抢险争取了两个小时的宝贵时间。
堵决口堤岸时,武警乌海支队90名刚入伍的战士率先冲锋,有的肩扛,有的手提,一个个几十公斤重的沙袋被战士们迅速搬上堤岸抛入决口。
众多“白衣天使”也奔赴一线,他们除了守护抢险人员的健康之外,还忙着为饱受惊吓的灾区群众检查身体,发放药品;市卫生防疫站还组织了卫生防疫队,市中心血站组织了供血应急队。
乌海电业局的电业工人踩着冰滩紧张地铺设照明线路;中国石油内蒙古乌海销售分公司将流动加油车开到了抗凌现场,确保了24小时不间断供油;多家爱心企业将矿泉水、面包、方便面等食品运到救灾现场。
300多名高中生也赶来了,他们围着一座小沙丘装沙袋以备堵决口之用。考虑到体力的因素,学校只派男生去劳动,但部分女生也不甘示弱,坚决要求尽绵薄之力,趁着校方不注意一同蹬车赶来支援。
坚强无畏的子弟兵和勤劳勇敢的乌海儿女,带着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对抗凌魔的勇气,经过6昼夜6小时的奋力抢险,终于在12月23日15时45分将黄河乌达桥西镇乌兰木头段堤岸决口胜利合龙。在这6天的奋战中,共修筑抢险应急公路16公里、维护公路13公里、挖掘土方20万立方米、堵口用土方6000立方米,投工投劳近4万人次,动用各类机械设备、运输车辆6500台次,消耗油料19吨、编织袋13万条、铅丝2吨,架设临时照明线路5公里,修建堵水坝6公里,没有人员伤亡。
时任乌海日报记者陈学军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这段采访经历。当时,陈学军也是乌海日报社派出的前线记者之一。由于上堤交通不便,记者们辗转搭乘四轮车、毛驴车赶往现场,距堤坝还有1公里时已无路可走,只能踩着冰一步一滑地前行。
陈学军回忆:“途经一户村民的门口时,只见厚厚的冰块把这户人家的大门堵了个严严实实。而对面人家院子里停着的三轮车,只剩下反光镜还露在冰面外。村里冻死的牲畜随处可见,有几只活着的鸡怅然若失地在屋顶上东张西望。与村里的凄凉相反的是,黄河大堤上浩浩荡荡的抗凌大军。这几千人的队伍既有我们熟知的市领导,也有经常被采访的乡镇干部;既有永远在第一线的解放军战士、公安民警,也有并不常见的产业工人、文工团演员。大家灌沙包,打围堰,封堵决口,黄河大堤上呈现出一派人定胜天的壮丽景象。”
……
至今仍奋战在一线的乌海日报社记者石历增彼时也在现场,为拍下抢险过程中激动人心的场景,记录下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站在离河岸30多米远的河中央冰层上拍摄,在冰面上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
现任乌海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张建荣正是当时采访组的带队领导。从黄河决堤到围堵决口,除了回单位赶稿子、传照片,他和十几位同事一直轮流坚守现场;跟着抢险救灾的领导和军民在现场来来回回无数趟;采访受灾群众,了解他们最迫切的需求……连续几天几夜的采访写作,让张建荣终生难忘,他说:“那几天还下着雪,旷野里的寒风吹得人刺骨的冷,穿得再厚都能冻成冰棍儿,一位老同志白天冻得厉害,腿病犯了,疼得一晚上睡不着。由于居民都撤离了,又不能擅自进入居民家里,到了饭点儿也只能啃个冻馒头。”在这次采访中,他48小时没合眼,提交了近万字的文字稿,收集编辑了一个整版的图片。
是什么支撑他们勇往直前,毫不畏惧?是保卫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是什么鼓励他们奋战一线,忘我冲锋?是雄浑磅礴的“乌海精神”。
爱我家乡盼安澜
这次损失惨重的凌灾,再次勾起了乌海人民强烈的安澜之盼。
其实,乌海人民是爱水的。我市位于中纬度大陆深处,属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过渡带,气候干燥,风大沙多,日照长,降水少,蒸发量大,盼水爱水是人民心愿。但这次凌灾的危害,也让人们“怕”水了。由于黄河宁蒙河段地理位置的特殊,造成了该河段封河自下而上、开河自上而下的特殊现象,极易形成冰坝冰塞,凌情不断。据统计,在天然条件下,黄河内蒙古段每年都有凌汛灾情发生。人力与自然对抗,总是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没有人愿意重来一次,看冰冷的黄河水袭来,肆虐家园。
何时才能自由自在的呼吸河面上湿润的风,在母亲河温柔缱绻的粼粼波光中栖羽悠游?这是上世纪50年代生活在乌海这片土地上开拓者的梦想,也是56万乌海儿女深深的期盼。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黄河上建一座具有调节性的水利枢纽工程就开始规划了。
1954年国家编制的《黄河治理规划》中,在黄河上游规划了19个梯级枢纽工程,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为其中的第17个梯级开发项目。1958年至1977年间,自治区有关部门先后在黄河海勃湾段多次勘探、测量,作出规划。在之后的20多年中,自治区有关部门和我市陆续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1997年,水利部黄河流域管理委员会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将黄河上游枢纽工程调整为26级,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为其中的第25级。
2001年,市水务局成立,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当年,这项工程被正式列入申报程序。2002年,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并于当年完成。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水利部水规总院对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了审查;2007年4月,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的审批并报送国家发改委;2008年4月25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2008年12月,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批并报送国家发改委;2009年7月16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项目可研报告;2010年4月1日,水利部批复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半个世纪的安澜梦,终于近在眼前。
黄河明珠现生机
黄河穿城而过,乌海本是黄河金腰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曾几何时,干旱少雨的气候让这里成为人类生存的禁地,但母亲河泽被万物的磅礴力量让这颗明珠重现生机。
2010年4月26日,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盛大开工。水利枢纽工程可以使黄河内蒙古段的防凌调度具备完善的工程系统,再配合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的防凌调度,适时调控凌汛期流量,利用汛限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间的库容拦蓄洪水紧急滞洪,减轻下游河段洪水压力,将黄河内蒙古段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经过数年的艰苦建设,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顺利竣工。这项工程不但圆了乌海几代人的水利梦,更让118万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因此形成,长河起雄坝,大漠出平湖,乌海实现从“乌”到“海”的历史性转变。
盼了半个世纪的安澜梦终于实现。2014年开始,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便开始参与防凌度汛水流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20年前的凌灾不再重演。
许多市民都还记得去年夏天,我国多地受强降雨影响,发生较重洪涝灾害,全国16个省区19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多于常年同期。黄河也不例外,受河源地区降雨影响,黄河上游来水持续增大,这时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便对汛期泄洪起到了关键性的调节作用。2020年7月13日,当一号洪峰经过库区时,防洪度汛指挥部发布消息称,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的入库流量为2300立方米每秒,远远低于9100立方米每秒的最大泄洪流量,汛期安全形势平稳。
自建成以来,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经受住了多次汛期泄洪考验。同时,坚固的护岸工程也如张开的“臂膀”,牢牢保护着河岸。 除了首要的防凌、防汛功能外,水利枢纽工程还可利用水能进行发电,促进了我市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而改善了城市环境,也带动了城市升级转型和旅游业大发展。
一座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一个城市的未来。
一段难忘历史的回顾,激励我们建设家园的壮志。
这就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乌海精神。
乌海日报社 | 2021-03-11 09:49:13
乌海日报社 | 2021-03-10 09:55:31
乌海日报社 | 2021-03-09 10:13:49
乌海日报社 | 2021-03-08 1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