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灵:朝着目标跋涉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2-18 09:05:09

胡慧灵对作品进行调整。

油画 《小康路上》。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春日暖阳晒得人微醺,但在热爱绘画的胡慧灵眼中,这样的天气正适合画画。工作室内,她正执笔对人物做着调整,力求让画面更加丰富饱满。聊起绘画艺术之路,胡慧灵称,一本《芥子园画谱》开启了她的绘画之门,辗转多年始终难舍心中挚爱,天分、勤奋让她在绘画之路上稳步前行。

缘起绘画情意深

胡慧灵喜欢绘画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支持。她的母亲是位小学教师,父亲在单位负责广告、美工等工作,平时喜欢写书法、画画。因此,她家中这方面的书特别多,天资聪颖的胡慧灵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了画画,平时最喜欢翻阅父亲的藏书《芥子园画谱》,照着画册描摹着。

初中时,学校举办全校书画展,胡慧灵便照着画了一幅梅花图交上去。评奖阶段,美术老师犯起了嘀咕:“这幅画非常好,可压根不像是初中生的水平。”当即,美术组老师叫来胡慧灵,要她现场画几笔。她起先挺紧张,可当拿起笔在纸上游走时便放松了下来,画功也赢得了老师们的肯定,最终拿到了校书画展绘画类一等奖。

老师的肯定、学校的奖励让她更加喜欢绘画。中考时,胡慧灵参加了“小三门”考试。“当时,‘小三门’考试可以为中考加分,当时是考素描,我压根不会,只能按照自己的造型能力依葫芦画瓢,阴影的位置该用线条描摹,可我不懂,就用手抹着铅笔印在纸上蹭出光影。”胡慧灵说,那次她依旧拿到了最高分。

高考后,胡慧灵因家庭原因结束学业,步入社会。她在饭馆端过盘子,在书店打过工,没有学历和一技之长,好的工作都与其无缘,胡慧灵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学些什么。她的母亲常常感叹:“你画画好,不继续学画太可惜。”就在母女二人踟蹰、迷茫之际,乌海市职工中专到巴彦淖尔五原县进行招生。母亲看着电视里的招生广告急忙记下了地址和联系方式,还坚定地告诉胡慧灵:“900元一年的学费你不用愁,妈就是借钱也供你。”就这样,1996年9月,胡慧灵来到乌海市职工中专工艺美术专业开始学习。

她回忆,那时的“职高”在今天海勃湾区居家苑小区的位置,校舍全部是平房,向北除了海勃湾区第七小学和新建起的二楼区外,全是戈壁滩。“这次重返校园,让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也非常幸运,在全立新和张德育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从素描、速写、色彩等绘画基础学起。”胡慧灵说。上课时,她一上手画画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深受老师的喜爱,担任班长之余还在校学生会任职。白天上课,晚上也不得闲。晚自习时,班里的同学轮流当模特,她学得认真,画得更认真,每每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有时甚至是凌晨一两点钟才返回宿舍休息。“想要画得好、画得精,不下功夫和时间是不行的。”胡慧灵说。

她最感谢的是全立新老师,老师在得知班里有不少家境贫困的学生后,在寒暑假带领大家勤工俭学,并向学校申请继续住校。“老师给我们找美工活儿干,带着我们挣学费,学校也给出了宽松的政策。后来,我和很多同学基本上实现学费和生活费的自给自足。”胡慧灵高兴地说,“在这里,我有了恩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

难舍绘画重扬帆

毕业后,胡慧灵先后在我市某玻璃雕花厂、广告公司工作,后单干开了一家广告牌匾店。

“忙于生计,我先是在玻璃雕花厂画画,当时最擅长画大图,不少顾客选择‘一帆风顺’‘牡丹富贵图’等两三米的玻璃大屏风,我就负责画图,常常得到顾客和老板的肯定。”胡慧灵说,“后来在广告公司负责画插图、设计企业标志,乌海市净源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乌达新兴宾馆等企业的Logo就是我设计的。等到自己开了广告牌匾店后,每天都忙着接活、干活儿,仅仅在闲时才能抱着画夹在店铺一隅宣泄对绘画的渴望。”

2014年,胡慧灵和同学一起开办了一家美术教育特长班,也是在此时,她再次回到了绘画的海洋,重拾梦想。“投入绘画教育,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最重要的是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画画。”她说,“想要教好孩子,自己的本领必须过关,这就要求我得外出学习、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把最新、最前沿、最专业的美术知识带回乌海,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为此,胡慧灵去北京跟随专业老师学习。她回忆,当时为了省钱,住北京最便宜的地下室,煮泡面、吃盒饭,几个月的学习给她注入了无限的精神食粮,让她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同时,她为自己定下了每年至少外出学习一次的目标,北京、重庆、杭州、济南,打听到哪里的老师好,她就朝着哪里奔赴。闲时,她还会到网上筛选名师、购买课件为自己充电。

胡慧灵不仅是孩子们学画路上的领航人,更是人生中难得的益友。有一次,一名刚进班的女同学对着身边人“口吐芬芳”,在胡慧灵责问下她表示,父母就是如此。听到这里,胡慧灵沉思片刻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的父母那样是取决于他们教育以及成长、生活的环境,你应该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而不是去模仿他们不好的习惯。”别样的解释,让女孩很快领悟,对胡慧灵的钦佩更是溢于言表。有的孩子甚至亲切地称呼她“妈妈”,毕业后还经常与其倾诉、聊天。她教的孩子有的考入天津美院、北京林业大学,也不乏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的。

拼搏中不断进取

忙着美术教育之余,胡慧灵还担任着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一职,为乌海的美术事业添砖加瓦。

“在协会,要组织会员外出写生、筹办全市美术展等工作。”胡慧灵说,写生是美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锻炼会员的观察力和表现力,还能培养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平时,她对自己有要求,至少每两周要外出写生一次。对于一些会员来说,不会主动外出写生,这就要求协会多组织,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每次请省内外的老师来写生做示范,胡慧灵还要负责视频录制、后期整理等工作,供会员进一步学习。

“进入绘画领域,自治区美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那都是所有人不断追求的目标。”胡慧灵坦言,自己也不例外。

为达目标,唯有不断学习。胡慧灵曾专门到巴彦淖尔市寻师学艺,后拜师李桂祥名下。“当时,郝竹林也在李老师那儿学习,我觉得我也可以去,就要来电话和李老师联系,他欣然应允。”胡慧灵说,当时,她一边要给学生代课,一边还要提升自我,去学习就是挤时间。每周需要到巴彦淖尔市两天,常常是周二坐最早一班火车去,周三坐最晚一趟回来,吃住都在画室。二三十平方米的画室白天要容纳学生来画画,晚上便兼做胡慧灵的临时住所,画具多的时候,折叠床都没地方摆;吃,她更是将就,批发了一箱方便面搁在画室角落,每次包里带两颗生鸡蛋煮面吃……就这样,她连续跑了一年多,攒下的火车票摞起来有二三十厘米高。

“市美协主席张德育得知我和郝竹林这样学习,便邀请李桂祥老师来乌海开班授课,方便更多的人。”胡慧灵说,李老师的油画研修班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开班。虽然在本市,可对于她来说,仍有诸多不便,没有代步车,只能挤公交。从她家到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就得1个小时左右,为了节约时间,免去中午的往返的耽误的时间,胡慧灵再一次住在了画室,还是荷包蛋、方便面、咸菜的老三样,累了就蜷缩在椅子上略作休息。她说:“物质是贫乏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李桂祥老师毫无保留、手把手地教,给我们分享入展经验,帮助我选择画作题材,并在画面把控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我的绘画功底犹如插上翅膀般,进步神速。我的作品先后入展‘溢彩草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内蒙古自治区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弘扬蒙古马精神——2019油画作品展’等展览,并于2022年成功加入自治区美协。”

“我热爱绘画,更喜欢将自己所学教给更多的人。当热爱和事业融为一体,方能走得长远。”胡慧灵说,“来日方长,在绘画领域,我还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人物小传

胡慧灵,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油画学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乌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乌海市青年女油画家。

2017年,作品入选“草原儿女心向党 大美画卷颂中华”第二届乌海油画作品双年展暨中国画精品展。

2018年,作品入选“溢彩草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美术作品回顾展及新作展一等奖。

2019年,作品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弘扬蒙古马精神——2019油画作品展”、弘扬蒙古马精神乌海市书法美术摄影主题作品展、“贺新春 胡杨情”全市美术作品展。

2020年,作品入选内蒙古草原油画院第四届写生展、内蒙古自治区油画作品展、“醉美草原 亮丽北疆” 全区美术作品联展。

2021年,作品入选内蒙古草原油画院第四届双年展。

2024年,作品入选艺韵北疆——2024第五届内蒙古草原油画院写生作品展、第二届内蒙古油画学会作品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