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到 水润万物苏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2-20 09:31:19

北京时间2月19日,我们迎来了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有道是,春雨绵绵贵如油。随着东风送暖,大地解冻,飞雪渐少而雨水增多,春的气息变得愈发浓郁。在我国南方地区,此刻已是莺飞草长一派早春气息,油菜花、杏花、李花依次开放;但在北方,“倒春寒”尚未结束,土地刚刚解冻,绿芽悄悄萌发,昼夜温差仍然是人们要克服的问题。

但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天气还是会越来越暖和。当飞舞的春雪化作细雨降临人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景象便从诗词中走出来,倘若此刻到户外走一走,足可体会何为“最是一年春好处”。

品味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其对时序轮转、时空对应的认识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是我国传统文明的载体,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作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再次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对节气风俗进行介绍,一同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雨水相关的诗词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有好几个,除了雨水,还有谷雨、小雪、大雪等。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们的农时指南,农事生产离不开降水,可知此类节气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就是说,春天离不开水的滋润。雨水节气前后,草木萌动,雪渐少,雨渐多,春天来了。

古人将雨水节气的15天划分为三候:初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为到了这时候,水獭开始捕鱼了,它们将捕到的鱼先摆在岸边,就如同陈列供品祭祀;5天过后,大雁陆续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5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抽出嫩芽舒展生长。

雨水时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经回到0摄氏度以上,黄淮平原平均气温已达3摄氏度左右,江南地区平均气温在5摄氏度左右,华南地区平均气温则在10摄氏度以上。我市地处西北地区,气温回升速度要慢一些,雨水节气过后,尽管夜间温度还在零下3到5摄氏度徘徊,但日间温度已基本高于5摄氏度。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市民也会发现,雪花纷飞、寒意浸骨的天气基本消失不见。就在2月17日夜间到18日上午,我市就迎来一场“雨夹雪”天气。尽管细碎的雪花很快铺白了地面、屋顶,但随着暖阳普照,白雪纷纷化为春水浸入泥土,空气中都飘散着湿漉漉的春雨气息。

此刻正是农民备耕的好时节。勤劳的人们恪守农时,早已开始平整土地,收拾田野,单等“春分麦入土”。蔬果大棚更是一派兴旺景象,草莓、番茄等“早春特产”卖得红红火火。

春回人间暖,水润万物苏

古谚有云:“雨水有雨庄稼好。”对于农作物来说,适当的降水对生长非常重要。这一点对于曾从事农事生产多年的“老把式”来说极为熟悉。

今年76岁的孙喜强老人种了一辈子地,70岁那年才和老伴儿离开家乡磴口,到乌海的女儿家安度晚年。说起在农村种地的经历,老人滔滔不绝。“雨水有雨喜洋洋,雨水没雨愁死人。咱们华北和西北这些地方,降水量本来就少,如果再赶上春天不下雨,那更愁浇地了。”他说。于是,每年雨水节气过后到春分之前,农民都要及时春灌,以满足农作物返青对水肥的需要。

与北方的缺水不同,南方雨水时节却要加强疏水工作,防止因为雨水过多导致作物烂根。

祖籍安徽的宋长海就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雨水节气前后人们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做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

当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雨水时节都需要提防寒潮反扑。雨水时节一向是全年寒潮出现较多的时候,天气忽冷忽热,对已萌动或者返青的农作物危害极大,农事生产者要时刻注意做好农作物防寒防冻工作。

除了农作物,万物生长都离不开阳光和雨露,花草树木也不例外。

市民苏心妍非常喜欢养花,这几日她发现,沉寂了一冬的蟹爪兰、虎刺梅等都在陆续绽放花苞,这让她欣喜异常。“果然是阳光雨露最能催生花木生长。冬天冷没办法经常把花盆搬出去通风,最近几天天气暖和,我把它们摆在了阳台上,几天就生出了满盆的花苞。”她说。

有了水的滋润,湖边垂柳也在返青。经常到植物园锻炼身体的高先生每天都拍些照片,记录植物园里诸多植物春季生发的过程,颜色从灰暗,到灰绿,再到浅浅地萌发出浅绿的新芽,他乐此不疲。

昼夜温差大,“春捂”不能停

李清照词云:“乍暖还寒,最将难息。”雨水节气也是这样乍暖还寒的分界线。雨水之后,北半球日照时间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但冷空气也并不是一退千里,它与活跃起来的暖湿气流频繁较量,于是天气就会出现忽冷忽热的情况。

在医生看来,这样的气温改变也是引起感冒发烧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跟秋冬交际一样,早春的乍暖还寒也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患者不利,因此在这一时间段还是要注意保暖,防备“倒春寒”的侵袭。

许多市民对此深有体会。热爱慢跑的市民李宁宇告诉记者,前几天天气暖和,他便早早地换了春日装备,运动了几天觉得身心舒畅没有不适感,结果就是这一“大意”,就被感冒找上了门。“晚上突然打喷嚏,有点低烧,吓了一跳,心想莫不是‘复阳’了?孩子还没‘阳’过,这才刚刚开学,可别被我感染了。吓得我连夜收拾行李去住宾馆。提心吊胆两天,发现可能就是穿得薄有点感冒而已。”李宁宇给记者讲了遭遇的糗事。

除了要“春捂”避免感冒外,“春困”也不可忽视。市民陈琳就吐槽说,都说春困秋乏,她最近的“春困”影响了作息时间,“午睡闹铃响了三遍还是清醒不过来,而且睡眠质量还不好,醒来身上感觉很疲惫。”她说。

对此,中医刘静波认为,这种昏昏欲睡其实也很好解决,那就是内调肝气、外清湿邪,辅以锻炼。

刘静波表示,春天来临,气温升高,人体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渐渐张开,血液循环加快,供给大脑的血液就相对减少了,加上昼夜时长的变化和周围舒适的气温,都会让人困倦、昏昏欲睡。另外,肝主生发,春季肝火旺易伤脾,肝脾有损也会精力不足。她建议,平日应注意内调肝气、外清湿邪,以利养脾。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也不必非得喝中药,只要三餐保持五味不偏,少食辛辣生冷,多吃山药、百合、胡萝卜、豆芽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与新鲜果蔬即可。当然平时也得合理安排作息,适度参加户外锻炼,有助于机体与春天“接轨”。

此外,雨水节气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也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易暴发流行。因此,人们更应当注意自我防护,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雨水趣味多,农谚有智慧

雨水节气并不像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有很多广为流传的习俗或食俗,虽然也有一些民俗,但基本只流传在川西地区。比如,四川等地有雨水节气当日“拉保保”“抢寄拜”等民俗活动,大概意思是为自家儿女找个“干爹”,借助“干爹”的福气或者运气让孩子顺利健康成长。也有雨水当日“会女婿”“回娘屋”等习俗。所谓“会女婿”,是指雨水当日女婿要去给岳父母送礼品,向岳父母表达感激和敬意,岳父母也要给女婿回赠雨伞,表示祝愿女婿人生顺利平安。“回娘屋”则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望父母。这些风俗现今也仍然在川西一带的农村流行。

已到我市定居20年的顾长友告诉记者,他小时候也曾被长辈带着“拉保保”,过程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被父母“拉”来给他当“干爹”的同村人是位很有学问的先生。“当时很流行拜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干亲,好像能借助到干爹的文运一般。我认的那位干爹就是同村的,之后两家走动也确实要比其他邻里更亲近一些。”他说。

当然,相比起这些流传地域不甚广的民俗活动来说,雨水节气的农谚更为著名,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比如有谚曰“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意思就是雨水节气那一天下雨,会有一个好收成。再比如“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意思是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之后就是雨水节气,农民就开始种地忙农活了。还有“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意思是雨水节气降雨,则小麦长得好,谷粒饱满,能增产。

多雨的南方地区也有借助雨水的阴晴来预测天气的农谚,比如“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意思是雨水节气降雨,会断断续续一直下到谷雨。再如“雨水落雨三大碗,小河大河都要满”,是说雨水节气降雨,今后的雨会很多,小河大河都要满。

总而言之,伴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天的序曲就正式奏响了。等到一雷惊蛰始,便是春光最盛时。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