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赛博解压”有点“野” 回归人类社会属性才是正解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2-14 09:47:03

曾经,深夜emo、网抑云是年轻人深夜的主旋律,如今,不睡觉的年轻人都在看直播“修驴马蹄”“敲木鱼”“挤黑头”,在网络上不停刷“接好运”,线上建造自己的“小岛”。以前,人们焦虑时会走出家门拥抱大自然;当下,年轻人则热衷在网上“折腾”,一些令人不解的方式被一些年轻人奉为解压神器。

为什么年轻人沉迷于虚拟的“赛博世界”呢?

现象: “赛博解压”横空出世,短暂的“线上乌托邦”

“转发这个锦鲤,明年必定暴富。”“双鱼座今年的开运物是什么?”“接好运,一战成硕。”……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一些年轻人非常热衷于电子玄学,不同于古代人们需要祈福时去寺庙,他们对寺庙嗤之以鼻,号称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他们热爱在网友们晒出的好成绩评论里“接好运”,在晒出龙凤胎的博主评论下“吸好运,接龙凤胎”,疯狂地转发锦鲤图。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B站等等大小社交平台,每天都有无数“信男善女”来拜访这“赛博寺庙”,花一点流量和时间,烧起那一根根“转发”的香烟。

近日,一款名为“电子木鱼”的游戏类APP在网络上火了。玩家敲击屏幕上的木鱼图案后,能听到“咚”的一声,并在屏幕里的木鱼旁显示“功德+1”,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关卡和操作设置。迄今TAPTAP关注数已超160万,在某社交平台有超过1300万的浏览量,在B站搜索“电子木鱼”,也能看到许多播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视频。

据说这款游戏的流行,源于网友讲完“地狱笑话”后,可以通过“敲木鱼”这一仪式达成自我反省与灵魂救赎。而顾名思义是“如果当你听完后笑出来,你就要下地狱”,为了反省自己的行为,一些年轻人就会打开手机“敲木鱼”,看到“功德+1”后,年轻人们便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这当然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因为网友们还戏称“电子木鱼”为“当代年轻人解压福音”。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衍生潮流也在走向低龄化群体。小学六年级数学组蒋老师表示,自己在前段时间发现班里学生竟然开始盘珠子了。“手法极其专业,上课迷迷瞪瞪,下课从书包里掏出手串,我立刻被惊住了,看着他的手法感觉他已经是老手了。”不仅如此,相关贴吧也不乏一边盘手串,一边敲电子木鱼的日常分享。

电子木鱼到底有何魅力,能让无数年轻人愿而往之?让电子木鱼真正爆火的还是一则“一人因工作暴躁而敲起了木鱼”的新闻,很多吃瓜网友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认识到电子木鱼这个软件。今年22岁正在写毕业论文的小陈表示,自从看到了这个新闻,就在社交软件上下载来玩玩,她把“功德+1”改成了“烦恼-1”,看着随着自己手指而动,屏幕上唰唰唰的“烦恼-1”,仿佛真的减轻烦恼一般,心情获得了短暂平和。

“这个寒假我因为毕业论文开题不顺,没有灵感和思路,已经狂躁得不行了,这个寒假我平均一星期敲1000多下,终于支撑到开学了。”小陈说。

“上有章子怡凌晨五点钟看人开蚌解压,并购买80个回来自己开;下有我半夜不睡觉看博主‘挤痘痘’‘修马蹄’‘洗地毯’”,刚工作1年的刘璐表示,上班后,感觉压力剧增,刷起了小视频。“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能把东西清理干净的视频,比如为耳病患者掏耳朵、给马蹄修干净漂亮、物品整理等等,每次看完都觉得心情很愉悦。”

还有不少年轻人表示:“当初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的时候,总觉得住在无人造访的大森林里,深居简出的巫婆就是每个孩子的噩梦。长大后才发现这就是最理想的生活,无须社交,生活安静祥和,养一些宠物,做自己喜欢的事。”出于这样的心理,许多主打田园、治愈的模拟养成游戏成为热潮。

“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生活的初心,亲手建起属于自己的家园,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不少年轻人看着这样的广告,便一头扎进了“赛博世界”中,享受在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地方,建起自己的房子,过着种田养鱼的生活。其中,switch游戏《集合啦!动物森友会》和手游《小森生活》最为火爆,在某社交平台上《集合啦!动物森友会》超过7200万浏览量,不少博主专职以此为生,分享经验获得火热关注;而《小森生活》超过1600万浏览量,在大众提到田园治愈游戏时首当其冲成为必入游戏。

抖音#解压话题#相关视频播放次数超1249亿次,热门作品中不乏“剥生鸡蛋”“挤痘痘”“洗地毯”“切肥皂”“电磁炉热口红泥”,各大视频平台中玩具开箱、胶带球切割、史莱姆助眠等解压玩具相关视频均有相应受众群体。有数据显示,最火的时候,一分钟能有250万播放量。

这些解压视频放眼望去也皆是商机,如同观看吃播解压同时会产生心理暗示产生食欲一般,解压视频看久了也会产生心理补偿,想要进一步释放压力。小红书检索“解压”,会出现超过177万篇相关笔记、12万件商品。

这些“赛博解压”方式使得当代年轻人在网络上获得了短暂的“线上乌托邦”。

原因: 寻找情绪共鸣,宣泄精神焦虑

只是简单“敲一敲”,就能收获这么多网友的追捧,其实,“电子木鱼”的爆火看似无厘头,却有迹可循。对于年轻人而言,对抗压力和焦虑的网络社交、游戏产品一直都有,无论是曾经大行其道的锦鲤、塔罗牌、星座运势,还是最近火爆网络的“羊了个羊”“电子木鱼”,无非图个新鲜好玩。

“怎么一直加班加不完?”“论文选题被毙了,一天的好心情都没了。”“ 我堂堂一介应届生,哪里来的工作经验嘛!”……社交平台上,年轻人“晾晒”着自己的焦虑,工作不开心、感情不顺利、考试挂科、体重上升。

不可否认,越来越卷的现实空间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多压力,从学校到职场,从生活到工作,“躺也躺不平,卷又卷不赢”,烦恼和焦虑在所难免。小到一次小心翼翼的人际沟通,大到未来的职场规划和人生走向,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左冲右突。电子木鱼等“赛博世界”的方式,或许就这样被赋予了“平复焦虑”的含义。

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声称要“佛系”。这一词汇与佛教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借鉴佛教讲求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随缘”为指导精神的生活方式。随之衍生出佛系办公、佛系蹦迪、佛系恋爱、佛系追星等批量词汇,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均可以将“不悲不喜的随缘心态”诉诸佛系,在这背后是时代浪潮下的青年群体情绪共振。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这一代年轻人被寄托上“顶住全方位压力”的希望,导致他们总在不停地找寻一个情绪宣泄出口。

但声称毕竟只是声称,佛了没两分钟,年轻人一个鲤鱼打挺又开始投入“卷”的浪潮中。“佛系躺平只是累得不行,压力又大时用来说说看,缓解一下压力的。活在这个时代,不卷一下我就得去过苦日子了。”21岁的大学生刘悦说,敲完“木鱼”,终将要回归生活本身,回到现实世界,年轻人们皈依的从来不是“赛博世界”,而是能够实现内心平和的情绪寄托。

网友在“赛博世界”时,通常能在与他人自嘲式的互动中找到共鸣。例如,“要是不敲木鱼,这班一天也上不了了。”“这是被KPI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打工人’”;“每天背单词前都要上我的‘岛’看看。”这是为学历和前程焦虑的考研人。他们以此宣示自己特立独行的存在感,也寻找群体认同的归属感,在网络亚文化中共同构筑起对抗焦虑的“赛博空间”。

在娱乐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找到相同的焦虑,产生一种“原来不止我这样”的共鸣。而这种简单、容易上手还是一个潮流的娱乐活动,就是最便捷的一个“解压场所”。

建议:

疗愈正解,回归人类社会属性

相比早已步入中年的“80后”和已经成长起来的“90后”,“95后”“00后”的悲伤需要格外警惕。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三科主任王东升分析,当代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各种幼小衔接、择校、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使他们的学业压力被提前。“他们从小就是‘打工人’,等到走上社会时已经长期‘加班’十几年。可以说一直打工,一直加班,这些负面性生活事件对心境的影响比较大。”王东升说。

“这是家庭、学校、社会‘共谋’的‘产物’。一方面,是精神应激与个体因素,无论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还是同事之间相处模式都会带来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产生焦虑情绪;一些个性古板、多愁善感、悲观的人更容易焦虑;另一方面,与交往方式有关,过去人们是社群式生活,有足够的同伴和家人支持,现在有些走极端,要么可能连邻居是谁、前排工位坐着谁都不知道,要么就是社交过度,过量的长期饮酒会导致体内神经递质水平下降,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王东升说。

而年轻人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更为敏感,并且会及时寻求帮助。不少年轻人早已将目光盯上“疗愈品”。去可以撸猫的宠物咖啡厅,给钟表修复、烘焙裱花等解压视频的博主打赏,看一场线下脱口秀去收获快乐,购置齐全的装备去野外露营,还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了正念、冥想、短期禅修……“这说明年轻人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开始自我调节,是好事。”王东升说。

但也有不少年轻人表示,各种解压方式都尝试过了,可持续的时间却不是很久。“运动产生的多巴胺是短暂的,也就当晚能睡个好觉,内心的平静也只能持续到老板电话打来的前一秒。当下一次烦躁、焦虑来临,就要开始新一轮解压的循环,似乎很难彻底‘拔根’。”沉迷各种解压方式的小陈说。

“看解压视频是旁观式的,画画、游泳、撸猫撸狗等于是自我相处,只能缓解轻度焦虑。”王东升说,这种自我疗愈缺少跟人交往,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只能让情绪暂时得到缓解。比起这些解压方式,更建议年轻人走出家门,走到人群中,去呐喊、呼吸新鲜空气,去运动,去和朋友聊天。人总是需要寻求情绪上的共鸣、希望得到关注的。“很多人喜欢用食物来表达自我照顾,比如年轻人说爱喝甜奶茶,因为年轻人觉得生活太苦。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食物,是爱,是关心。这些行为的背后是隐藏着心理需求的。”王东升说。

“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将工作中的学习、考试或者挫折当成一种挑战,一种锻炼,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再缓解压力、焦虑也很重要。”王东升说。

“情绪的管理涉及几方面,觉察情绪、调节情绪、感知他人情绪以及影响、改变他人情绪。”王东升说,情绪管理是有策略的,一是你是否能对自己的生活情境进行改变,二是你的自我支持、身体调节,三是人际接触,寻求社会支持。

王东升建议,每当产生焦虑时,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这个焦虑、担心是现实的吗?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吗?面对这个焦虑我可以采取行动吗?有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问题我做了什么?

此外,能有效帮自己觉察情绪又不危害社会的都可以坚持,不管是画画、插花,还是正念、冥想、瑜伽等都可以。可以与自然接触,城市里的公园、小山等,负氧离子多,心胸也会开阔。也可以增加与人的交流,选择与安全的倾听者在安全的地方倾吐情绪。

“正确的疗愈一定要回归社会属性,解铃还须系铃人,不然都只是暂时性的焦虑缓解。”王东升表示。

(作者:张丽阳/文 刘雨佳/绘图;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