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2-30 09:29:28
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传统民俗“腊八节”。古人意,岁终之月称“腊”,“腊”为“接”,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腊”还代表一种祭礼,古人将田猎获取的禽兽祭祖祭神,有“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民无不醉者如狂”“逐疫迎春”之记载。到了南北朝,人们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借此腊日来祭祖敬神供佛,祈求国泰民安,避灾迎祥。
时代发展至今,腊八节已单纯成为农历新年的一个“预告”,总是能引发人们诸多情思。一碗腊八粥,一颗腊八蒜,一段关于腊八的故事,说起来都是满满的生活味道。
腊八粥,忘不了的家乡味道
腊八节前夕,71岁的周兴明又开始盘点家里的食材,豆子一共有几种?有没有花生?有没有红枣?黄冰糖吃完了,还得去买上半斤。老伴儿摇摇头,说受疫情影响,孩子们肯定都不回家,还做什么腊八粥,做多了吃不完。但老周很固执:“我做我的,他们来不来吃是他们的事儿。”
老周祖籍河北,在他的故乡,腊八粥应该叫“腊八饭”。食材因为样数多,往往熬着熬着就成了“饭”,加了冰糖还甜滋滋的,最受孩子们的喜欢。主妇们做粥的时候往往也会少加水,熬得干一点,干饭比粥抗饿,母亲们总希望全家人能吃得饱。
吃腊八饭,不能太晚,天没亮热腾腾的饭就上桌了,周兴明记得,母亲会端一只小碗,打发他去“祭神”,在门楣上放一个饭团,窗棂上放一个,大概意思就是饷饲诸神,请神明一同尝尝人间烟火。
长大以后,周兴明也在腊八这天熬粥,儿女们大多不了解,总问他为啥要把粥熬得那么干,老伴儿替他解释,说爸爸给你们吃的不是腊八粥,是你奶奶传下来的手艺。
与周兴明一样,今年49岁的刘爱桃也会在这一天熬腊八粥给全家人当早餐。刘爱桃一直记得小时候,母亲总会在腊八节这一天早早起床,点火熬粥,腊八米的种类也是不固定的,它取决于家里有什么样的食材。
幼年时,刘爱桃曾不止一次在熟睡中被母亲叫醒吃粥,迷迷糊糊含上一口,半天咽不完。一直到长大之后,她才知道,早早熬粥吃饭这个习俗来自民间的一句谚语,据说腊八节这天,谁家灶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
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几乎都有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如今人们在腊八节这天吃粥,当然不再会为了“抗饿”多添米少加水,也不会天不亮就下厨,人们更多吃的是一种情怀,是对于故乡深深的思念。
腊八蒜,吃不够的乡土情怀
张霞有个习惯,每年腊八节,她都要腌上几罐腊八蒜。
白白胖胖的蒜瓣堆在清透干净的玻璃瓶里,撒上一把白糖,滴上两滴高度白酒,再加入没过蒜瓣的白醋,拧上盖子放在阴凉处,一日复一日就变了颜色,从白色变成青色,最后变成青绿色,春节时搬上餐桌,一家老小都抢着夹。
张霞说,小时候家里腌蒜的米醋是母亲自酿的,酸中带着甜味,如今找不回那种味道了,超市里的白醋总让她有点怅惘:“好像很多关于家的味道都找不到了。”
市民乔志敏也分享了一个关于腊八蒜的故事。1999年,乔志敏考到天津读中专,当时春运车票不是很好买,他便打算春节不回家,和同学在当地的饭店打工挣点生活费。
“忘了具体是哪天,好像是刚过完正月十五,有个老家同村的伯伯到天津来办事,母亲给我打电话说,他要来看看我。”乔志敏说。在约定好的地方,乔志敏见到了这位老乡,他背着一个大旅行包,给他捎来一件毛衣、一堆熟肉和一罐腊八蒜。
“我当时心里特别不好受,千里迢迢的,怎么让人家背这么多的吃食呢,我写信回去抱怨,母亲回信说,她只托付了毛衣,蒜和肉应该都是那位伯伯送给我的。”他说,“我其实有点明白伯伯给我送蒜的意思。在我们山东,腊八蒜是配着素馅饺子吃的,寓意清清白白做人。农村人实在,家里没啥好东西,就带了自己做的卤肉和一罐蒜。我至今都记得那位伯伯的笑,这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乡土记忆。”
腊八蒜不仅仅是一种节日小吃,它还是无数人关于乡土的记忆。祖籍山东的老赵就问超市里的导购,蒜是不是来自山东的紫皮蒜。他说,只有山东紫皮蒜腌出来的腊八蒜才好吃。可惜导购员也说不清蒜是哪里进来的,他遗憾地咂咂嘴,说:“不是山东蒜,腌了也没味儿。”
其实,老赵找的可能也不是山东蒜,他找的是记忆中关于乡土的味道吧。
腊八面和腊八豆腐,游子惦记的家的味道
除了腊八粥和腊八豆腐,很多地方腊八也吃面。
祖籍陕西的宋霭雯就告诉记者,在她的老家,腊八当天是要吃面的。
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的早点都一样,都要吃碗腊八面。大多数人家的腊八面就是普通的臊子面,香菇、豆腐、肉末熬成臊子当浇头。也有人家图简单吃“搁锅面”,汤面一锅出,爆香葱花当点缀。
但不管怎么做,腊八面都是数九寒天人们既暖身又暖心的一道美食。“汤汤水水来一碗,一天身上都暖和。”她说。
腊八豆腐据说是安徽省黟县地区的民间传统小吃之一。据说在当地,每逢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这种豆腐以小黄豆做原料,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于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水分逐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的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道则更好。当地农家将这腊八豆腐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会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其实,不管是哪种家乡风味,都是远方游子们惦记的家乡味道。腊八过完就是年,游子思乡的情绪此刻到达了顶峰,是时候收拾收拾,回家过年了。
腊八过完就忙年
忙年是从啥时候开始的?今年34岁的李海燕说,在她的印象里,就是从腊八节开始的。
腊月多是寒冷的天气,小时候她总记得腊八节一过,母亲就要开始拆洗全家人的被褥、床单、窗帘,洗洗涮涮准备过年了。
母亲用大锅烧开水,蹲在大洗衣盆前,一洗就是好几天。洗完了的床单被罩晾在门外的铁丝上,冻得邦邦硬,须得摘回来缓一缓,再挂出去,这么反复上几次,才能干得快。
洗完的铺盖不能立刻铺上去,母亲和父亲要找个日子扫尘刷房子。刷墙的白粉兑在水里,父亲戴着报纸做的帽子一层一层地刷墙,从早上一直刷到夜幕降临才算完,晚上一烧火墙,一屋子湿漉漉的腻子的味道。
小时候李海燕并不明白,为什么父母总要在这么冷的天气洗洗涮涮刷房扫尘,直到长大以后,她也会在腊八过完就擦玻璃、清洗油烟机、洗窗帘地毯,才感受到,一切都是为了“年”,辞旧迎新的新年,要干干净净,清清洁洁,这就是中国人对于“年”的重视。
市民何宇也记得,小时候腊八过后,父亲就会带着她采买年货,今天买点水果,明天买点瓜子花生,后天买点奶糖,买几幅挂画,买一些鞭炮,年就在忙忙碌碌的采买中一日一日地临近。
“忙年忙年,忙起来的年才有味道呢。”何宇笑着说。如今,腊八节在何宇这里仍然是一个“闹钟”,一过腊八他就知道要赶紧了,收拾家、扫尘、采购新衣、买年货,陆陆续续准备过年的吃食,就这么忙上一阵子,新年就临近了。
腊月风和意已春。对于咱老百姓来说,传统民俗节日之所以有无穷的魅力,就在于其体现着古往今来几千年的生活智慧。一碗热粥传承千年历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腊八节都是老百姓喜盼的“年”的预告。
古诗词里的腊八景象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北齐·魏收 《腊节》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唐·杜甫《腊日》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八宝连情锅里装,红红炉火煮柔肠。
遍尝粥铺千家店,还是娘盛那碗香。
——宋·宝寅 《腊八粥》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
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 清·李福 《腊八粥》节选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
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
——清·王季珠 《腊八粥》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12-30 09:29:28
乌海日报社 | 2022-12-20 10:12:44
乌海日报社 | 2022-12-16 09:13:28
乌海日报社 | 2022-12-15 1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