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2-20 10:12:44
商场中御寒服饰打折扣吸引顾客挑选。(张丽阳 摄)
糖炒栗子是不少人的喜爱。(张靖爽 摄)
12月伊始,冷空气骤然来袭,气温下降。日前,记者走访海勃湾城区内多家商场发现,冬季衣物、保暖用品、火锅食材等商品很受市民喜爱,“暖经济”成为当下消费主角。
温度风度全都要,年轻人钟爱“科技与狠活儿”
冷空气的到来,加快了市民寻找温暖的脚步,御寒保暖衣服也成了抢手货。记者走访发现,许多家商场都打出诱人的促销宣传标语,各种款式的棉鞋、保暖内衣、袜子、羽绒服、羊毛衫等冬季御寒用品都被摆放在了醒目位置,采购“保暖装备”的消费者也明显增多。
人民路一家服饰店的店员小陈告诉记者:“受冷空气影响,这几天冬装、保暖内衣的销量一直不错,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店内已经提前从外省调来羽绒服、棉服、加绒夹克等保暖衣服,还调整了这类商品的促销优惠力度。”
“今年还有个明显的趋势,以往年大家进店都会问羽绒服充绒量多少,保暖内衣的厚度大不大,而从去年开始就有不少顾客进门询问高科技保暖面料了。今年店长告诉我们销售时也要主推高科技御寒商品。”小陈说,“顾客现在不只要温度,还要风度,追求轻便保暖的衣服。比如,羽绒服要有超轻羽绒科技、防风保暖科技,贴身衣物更要有火山岩蓄热科技、石墨烯科技,这些都能做到衣物轻柔保暖。”
“阳离子贴片‘黑科技’!”在社交平台,许多博主晒出了“贴片保暖内衣”的“种草”。根据博主介绍,相比于常规的保暖内衣,它在腰部、腹部、膝盖等地方缝有一层德绒贴片,通过在关键部位增加覆盖,以达到更好的保暖效果。
还有一些店铺推出了“养肤内衣”,外层采用的是进口德绒发热纤维,内层采用了蚕丝大贴片,不仅能加倍保暖,还有“氨基酸养肤”的功能,将蛋白质富集在纤维表面,呵护肌肤,穿在身上不会感到刺痒。
除了这些,“远红外自热技术”“气凝胶材料”等富有科技感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各类保暖内衣宣传词上,而这些富有科技感的专业术语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掀起了保暖内衣销售市场的新风潮。
“为了吸引年轻人购买,我们今年的面料和款式都主打时尚紧致、高弹性。”某内衣品牌连锁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最畅销的一款内衣使用了“发热红豆绒‘黑科技’”——通过腈纶的发热,将皮肤呼吸产生的湿气转化成热能;穿在身上也很紧致,还不会起静电,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市民姜女士说:“去年买了高科技面料‘火山岩裤子’‘德绒秋衣’,不用穿太多衣服就已经很保暖了,今年各大商家又有了升级的‘科技与狠活儿’。这种‘热皮’保暖内衣,穿上就跟被云朵包围了一样,轻便又保暖,我就入手了一件。”
“以前父母买的棉内衣虽然穿着很舒服,保暖效果也不错,但是洗过以后就变形了,拖在袖子和裤腿外面,不太好看,而且单穿一层秋衣真的扛不住这寒风瑟瑟,但多穿两层不仅穿脱麻烦,还感觉到紧绷不舒服,穿起来鼓鼓囊囊,就像胖了10来斤。这两年的高科技面料内衣就很好,看着薄薄一层,实际穿上很暖和。”正在选购保暖内衣的小李告诉记者,“不过买这样的高科技面料也要谨防被骗,有不少打着高科技保暖的衣服,实际上并不保暖。”
在寒冷的冬天,每个人出门时都会面临一个难题:要风度还是要温度。可如今为了适应人们对于无接缝、无痕更亲肤、穿着存在感弱的保暖衣饰需求,服饰面料大步创新,呈现出具有透气性、强吸湿、高弹性等高科技保暖材质的发展趋势。人们终于可以实现温度和风度双赢。
入手一份“入冬四件套”,再安排上热乎乎的火锅
天气再冷,也挡不住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除了秋衣、秋裤、大棉袄的“保暖三宝”,网友们还盘点了冬天最不可少的“入冬四件套”——烤红薯、糖炒栗子、奶茶、冰糖葫芦。“今年谁能在入冬的时候晒出一份‘入冬四件套’,谁就是朋友圈最靓的‘仔’,这四种食物也是公认的冬日必备。”市民辛如说。
“寒冷的冬天,来一个热气腾腾的烤红薯,一口下去,甜入心房,全身都热乎乎的,冬天就是喜欢吃热气腾腾的食物,在寒冷的冬天,吃一口软糯香甜的烤红薯,从头热到脚,而金黄的板栗粉粉糯糯,冰糖葫芦咬上一口嘎嘣脆,酸酸甜甜,红亮亮的外表更是白茫茫的冬天中最靓丽的颜色。”市民辛如表示,“只不过今年栗子的售价十分高,所以一杯价格稳定热腾腾的奶茶也成了热销货。”
在奶茶中,含有“桂花”“芋泥”“栗子泥”“黑糖”等温性原料的热饮品类受到欢迎。记者注意到,我市已有部分品牌针对冬季消费特点,上新了冬季新品。其中,某品牌奶茶店推出了姜汁桂圆红枣茶、姜汁枸杞黑糖奶茶、小吊梨水果茶等养生奶茶。该品牌一家门店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到冬天,总部就会研发冬季热饮,冬天基本每天都有几十单以上。现在年轻人也越来越注重养生,热腾腾的养生茶有很好的市场。”
关于冬天的一切里,热气腾腾都是关键词、主旋律,这样的日子里,火锅、串串、汤锅这样“暖胃又暖心”的热餐饮迎来了消费旺季,沸腾的锅底翻滚着食材,一股暖意从舌尖开始升腾起来。
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菜市场总是人声鼎沸,冷空气里的烟火气尤其浓厚,生鲜档口的老板苏女士正在来回奔忙,杀鱼、剁肉、称重,一刻也没停歇。苏女士说:“冷天我们卖草鱼、羊肉、牛肉,大家都喜欢吃火锅,羊肉、牛肉吃了对身体蛮好,冬天涮着火锅吃也很暖和。”
超市里,冰柜里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火锅丸子,货架上挂着满满当当的火锅底料,柜台上各色的火锅调味品等彰显了热餐饮的魅力。“冬季就适合吃火锅,我专门买了一个电煮锅,打算围炉煮茶吃火锅。”在超市选购火锅丸子的市民李女士说。
“每到冬天,清油火锅便是我与家人的最爱,我们经常会在线上购买底料,回家后自己烹饪。”市民王佳佳边点击屏幕选购边说。在建设路的一家火锅店里,一位正在和朋友一起吃火锅的市民说:“冷起来了,还是吃串串、火锅这些最舒服。吃完火锅,感觉全身都暖和起来了。”
一家火锅店老板陈先生告诉记者,每年降温开始店里都会迎来客流高峰,但是疫情期间店里会控制就餐人数,还会进行多次消杀,为顾客提供更为舒适的就餐环境。除了进店就餐,很多市民不想出门,为了方便,也会选择自己购买火锅食材,在家享用。陈先生表示:“我们还准备了小锅子免费赠送给食客,还准备了可以燃烧一小时的酒精燃料,也能让顾客在家里架起锅子开吃。”
寒冷的冬天里炙手可热的“入冬四件套”和火锅美食是大家对冬天的敬畏,也是大家对冬日温暖情结的向往。
各式各样的智能取暖电器层出不穷
不仅仅是应季食品,一些取暖设备在冬季依然是旺销商品。
“昨天乌海下了一会小雪,没想到气温说降就降,我赶忙跑到商场买了一张电热毯,外加一个电热暖手宝。前两天还能靠自己的‘一身正气’抗一下冷,现在不行了,除了拼命加衣服,就只能窝在被窝靠电热毯和暖手宝‘续命’了。” 市民李璐笑着告诉记者。
冷空气来袭,各类取暖小家电已被摆上了商超的柜台。在人民路的一家电器店,市民陈女士正在选购取暖器。“一个月前,我买了一款小型的暖风机,放在卫生间用。用了一阵子觉得效果不错,再买一个大一些的取暖器放在卧室用。”陈女士说。
而在电器门店,电热毯、暖风扇、暖手宝以及各种取暖电器映入眼帘,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销售顾问张女士告诉记者,降温以来,取暖电器的销量明显上升了,其中小的烘鞋器以及一两百元的暖风机、电暖器销量更好。“现在冷起来了,洗了鞋子之后也不容易干,我就想来看看烘鞋器。”正在选购烘鞋器的黄女士说,我除了买烘鞋器,还要买一台小的电暖器,在家看电视的时候,顺便烤烤手和脚,效果也不错。
除了线下,线上取暖产品种类也是五花八门。记者在某购物网站上输入“取暖神器”关键词后,弹出各种过冬取暖物件,除了传统的电热毯、暖手宝等取暖商品,还有足用加热垫、电暖桌、取暖茶几等新兴取暖器。
“现在的人们可真敢想,商家也真敢做,加热鼠标垫、加热坐垫、围腿神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商家做不到的,各种各样的取暖神器,我只想说‘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敲键盘的手被冻僵了!’”市民陈璐表示,趁着“双十一”的优惠活动,她的购物车里添置了不少小型取暖物品,还有一台智能取暖器、一条可水洗电热毯,还有几个充电式暖手宝。“现在有优惠,就先买了,为过冬御寒做好准备。”陈璐说。
除了智能取暖器,冬被的销量也有不错的提升。“这几天越来越冷了,年轻人都吃不消这气温,睡觉时没有厚厚的被子怎么过冬?”市民张女士表示,为了抵抗冬天的寒冷,她从家纺店购买了近3公斤重的蚕丝被。
而更多的市民选择了厚实的棉被。在新兴商城中的一家棉絮加工店里,堆满了加工好的新棉絮。“最近,店里每天至少要加工10多床棉絮,还有不少人选择拿旧棉絮来翻新。”老板一边忙碌,一边高兴地说道。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来购买新棉絮的顾客比以往大大增多,棉絮加工机器不停地工作着,过道和门口堆满了用来做棉絮的新棉花以及市民拿来翻新的旧棉絮。
保暖又安全,出行必备御寒产品销量不俗
随着气温的下降,骑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市民,开始“全副武装”。我市各大商场中的一些商家将手套、头盔、护膝等御寒产品放在店内的显眼处。
在一家日用品店,店主陈女士正在整理头盔。“这两天前来购买棉头盔的市民明显增多,店里的头盔价格基本在40元至80元。”陈女士说,冬季骑车最担心面罩起雾,影响视线,有的冬季头盔增加了透风口,保障出行安全。
“现在骑车开始觉得‘冻手’了,我买的棉手套、厚外套派上了用场。”居民郑阿姨告诉记者,如今天气转冷,早晚风有些大,还得有挡风被,有的能遮挡双腿,还有的是升级版“护腰连体”式,可以将骑行者全方位包裹。郑阿姨给自己和孙女备了一件骑车专用挡风被,好让出行时更暖和一点。
在采访中,也有不少市民选择购买挡风被。“其实不推荐加装挡风被,装上挡风被的电动自行车,如果在行驶中遇到突发事件,车主行动会受限。”销售御寒产品多年的沈先生说,建议市民朋友佩戴头盔、手套、护膝等抵御寒冷。
气温降低,不少汽车车主也为爱车添置保暖用品。“最近,我从网上购买了毛绒方向盘套和加热坐垫,既好看,坐上去又暖和。”市民高女士说,她还打算购买加厚“防雪罩”,保护好车窗及后视镜。
有不少商店推荐自发热产品,几张暖宝宝贴上,就能从头“武装”到脚,比较实用。此外,还有加热袜,看上去只是普通的袜子,穿在脚上却热乎乎的,这些“黑科技”让今年冬天的御寒产品更潮了。
冷空气肆虐的冬季,取暖物品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气温虽下降,“暖经济”却在升温。
(作者:张丽阳;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12-20 10:12:44
乌海日报社 | 2022-12-16 09:13:28
乌海日报社 | 2022-12-15 10:02:59
乌海日报社 | 2022-12-12 10: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