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绿色发展的动能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2-08 09:34:38

5-3.jpg

光伏电站。

近日,记者来到万源煤矿渣山光伏发电项目现场,只见一排排太阳能板直直耸立,在太阳的照射下,蓝色的光伏板闪闪发光,格外暖人。

以前在这里,一眼望不到头的黑煤面,漫天灰尘,听到的是过往运煤卡车的轰鸣声。如今,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蓝色的海洋。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太阳能发电板“遮天蔽日”,光伏板密密麻麻,一块接着一块,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昔日满目疮痍的土地,早已涅槃重生为“能量矿山”,尘土飞扬的路面,摇身一变为“蓝色海洋”,令人厌恶的“黑煤矿”,也变成引以为傲的“光伏电站”。

“变化真大呀,以前这里到处是塌洞,羊都不敢走,风一起,煤灰铺天盖地,门窗也不敢开,一下雨,沟里、地面全是黑水……这个电站修得好。”居民陈方毅感慨道。

早在2016年,五凌乌海电力有限公司把光伏发电+矿山生态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模式,深度开发矿区资源,在海南区公乌素镇开始万源煤矿渣山50兆瓦光伏基地项目。该项目场区海拔1300米,占地总面积1585亩,是国家第二批、内蒙古第一批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也是国家电投中标的首个光伏领跑者项目。

由于场址全部位于煤矿渣山,且场址分散、地形条件差,地质情况极为复杂,自燃、沉陷、变形问题突出,设计难度相当大。五凌电力严格践行“深前期,严开工,精建设”要求,对项目采用的技术、设备选型、管理模式、渣山治理等工程难点组织技术攻关,进行了十几个方案比选及设计优化,最终采用了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双面双玻单晶高效组件+水平斜单轴跟踪支架系统+珩架式基础”技术,同时通过对废弃渣场覆土、自燃层土壤置换、播撒草种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煤渣场地面不均匀沉降、煤渣自燃高温、强腐蚀、水土流失等地质问题,

在煤矿渣山上建设光伏电站,在高效利用废弃闲置土地资源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修复改善,形成了“上面发电、下面种草、科学开发、综合利用”的生态互补建设模式。光伏组件对太阳光的遮挡,有效减少了水分蒸发,利用清洗光伏组件的契机,对场区草种进行洒水浇灌,场区植被得到了恢复,防风治沙效果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电站积极探索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电站每年节约标准煤3万余吨,减排二氧化碳69613吨、二氧化硫2308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并且相较往年可提升发电量4.7%左右(年发电量提升376万kwh),年盈利增加100多万元。

“我们项目充分利用了乌海市当地太阳能资源,在煤矿渣山上建设光伏电站,不仅高效利用了废弃闲置的土地资源,同时结合生态修复方案进行环境治理,有效减少荒地的水分蒸发,缓解荒地干旱情况,起到防风治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实现了光伏与矿山真正融合,让昔日矿山重焕生机活力。”五凌乌海电力有限公司运维值长孙乾说。

附近居民对环境的变化赞不绝口:“过去煤矿周边根本不能住人,一出门就漫天灰尘,现在不一样了,光伏电站绿色环保,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

万源煤矿渣山光伏电站让环境发生了质的蝶变,为当地生产提供电力保障的同时,推动节能减排,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作者:丁宇婷;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