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1-17 09:17:38
【“两个打造”·博物馆里的宝贝】
镂空铜方炉
“卍”字纹铁柄铜火盆
镂空双耳三足铜火盆
“趙二□二年八月廿二日趙家造”铭铜火盆
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
远古时期,人类正是因为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才能成就“万物之灵长”的超然地位。从用火取暖,用火烹煮食物,再到用火锻造工具,火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形影不离。
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自然也少不了火的影子。博物馆里的每一件珍贵藏品,背后都有“火”的深深烙印。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怎样取暖?在没有暖气的古代,人们如何取暖烤火?在本期《博物馆的宝贝》中,记者就带您认识几件古人用于烤火的馆藏精品。
没有暖气,
就来烤烤火盆吧
没有暖气的时候,古人咋过冬?我们从元代学者艾性夫这首名为《深冬》的七律中或许能找到答案。诗中这样说:“无情风雪偏欺老,经乱衣裘不御寒。春意一炉红榾柮,故人两坐绿蒲团。”意思是,虽然人老体弱冬衣单薄也不胜寒,但燃烧着木头疙瘩的火炉还是透出融融如春的暖意,故此老友相对而坐,也就不觉得寒冷了。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日里,如果能围炉而坐烤烤火盆,料来也是一件幸事。
据考证,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使用炭火盆取暖,当时称为“燎炉”。
燎炉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1974年,江西靖安曾出土过一件春秋晚期的炭火盆,铭为“炉盘”,出土时还附有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的炭箕。1978年,在湖北随县著名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也曾出土一件铜制炭火盆。盆底正中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
在没有暖气的冬季,这样的炭火盆显然是当时老百姓的“取暖神器”。
市博物馆里也有几件这样的“神器”,足以让我们近距离品味古代工匠的精湛工艺。
第一件是一只出自元代的“卍”字纹铁柄铜火盆。盆口沿微侈,浅直腹,平底。盆底和壁皆装饰镂空“卍”字纹,为的是便于漏灰旺火。盆下有三扁足,足末端有三角形缺口,这种工艺设计可以大大地增大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之更为稳固。盆壁与足的结合处有一銎管,銎管内连接着一截残断的铁执柄,应是分别铸造焊接而成。
第二件铜火盆也出自元代,比第一件要大一些,口径达到了34.5厘米,高19.5厘米。火盆为圆形敞口,有两个竖耳立于沿上,浅腹平底,盆壁镂空装饰一圈“十”字纹,盆底中间是一圈4个“十”字纹,其外是一圈“卍”字纹,往外又是一圈“十” 字纹和一圈“卍”字纹,盆下是三个瘦高蹄足。
第三件铜火盆与前两件都有所不同,它的特点在于:这是一件有“商标”的火盆。这个火盆同样为圆形敞口,盆壁一周镂空“巴”字纹,盆内另铸有连体内盆,盆下是3个锥形足。盆底筑有竖排3列铭文,内容从左向右为“趙二□二年八月廿二日趙家造”。
这排铭文大有讲究,不但标明了这件火盆铸造工匠的姓名,还有铸造时间和铸造作坊,由于制模时文字没有反写,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反字。
有标签的火盆,便恰似如今的商标。料想在元世祖忽必烈统治的至元二年,这个赵姓工坊应当是当时的铸造大户。
文物装饰,
透露出的文化信息
这三件火盆,都出自元代,虽然距今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但可以看出,器物的实用性和美观度与后世都颇为相似。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三件文物上,都有“卍”字纹的装饰。“ 卍”通“万”,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之一,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我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在许多古代寺院建筑、民居建筑、家具、服装、石刻、法器、艺术品以及庆典活动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唐代时,女皇武则天将其定音为“万”,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
连续不断的“ 卍”字纹,被称作“万字不到头”,国内考古发现其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在古印度、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都曾装饰使用,还被一些宗教作为标志使用,如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等,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中亦有所见。
关于“卍”字符的由来,学术界有很多的说法。有学者认为,它最早起源于印度或者欧洲,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也有学者认为,它就是本土出现的,起源于中国,再由中国传播到海外,因为有考古发现,这种纹路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作为日常器物的装饰性纹饰而被大量运用了,推测“卍”字符号是甲骨文“巫”字的变体,象征太阳神或火神。
除了“ 卍”字纹,“十”字纹亦有悠久而广泛的使用历史,更广为人知的是作为基督教的标志被使用。前文提到的第二件铜火盆上装饰这两种纹饰,就反映了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在当时的广泛传播盛行。
除了火盆,
还有啥取暖工具
除了火盆,还有啥取暖工具?细细数来,在漫长的历史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还真不少。
比如说火炕和火墙。北方地区常见的这两种取暖方式可不是现代人创造的。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火墙”的痕迹,在咸阳宫遗址、长安遗址中就曾发现火墙等结构,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宫廷火墙甚至一直沿用到紫禁城。紫禁城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可以直接通向各殿室,形成使整个宫殿温暖如春的“暖炕”与暖阁。
除此之外,还有影视剧里常见的“手炉”。许多古装电视剧中,主人公都会在袖子中放一个小小的“暖手炉”,形制如小瓜,可随手提动,比火盆、火炕等方便。这种暖炉的工艺更为精湛,内胆多为铜制,放燃炭以产生热气;外壳包裹内胆,既能保存内胆的热量,又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将热量由内胆口沿上的镂空炉盖散发出来,还巧妙地利用了棉套隔热,暖手却不烫手。
关于手炉,历史非常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另一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有人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称之为“手炉”。
小巧美观的手炉,深受贵族阶层的喜爱,甚至成为日常消遣的玩具,可以取暖,还可以放香片熏香。《红楼梦》中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见到凤姐时,就曾有过这样的描述:“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有“手炉”,当然就有“足炉”,但足炉也可以不是添炭的,而是加热水,就像现代人常用的暖水袋。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脚婆”“汤婆子”指的就是这种暖具,铜质、锡质或瓷质的扁圆壶中装入热水,睡觉时垫在足下,以供取暖。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中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当然,在市博物馆里,我们还能看到另一件用于取暖的工具,它是一个大号的“暖炉”,同样是出自元代的镂空铜方炉。
这只暖炉口径可达36.4厘米,高35.7厘米,为方形,分铸焊接而成。四壁及顶部皆是镂空图案,以利香气飘逸。方炉四周边框装饰有连续雷纹,前后两面中部镂空装饰两个四叶纹图案,左右两侧是如意形镂空开窗,用于添置香料,顶部装饰镂空几何纹,下设4个如意云头足,底部有4个铁锈突起。下方应还有连接之物,可惜没有保留下来。
可以想象,这种方炉,外罩可能还有竹编的“套”,便是《红楼梦》里提到的熏笼。《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中就描写过这样的场景:宝钗、宝琴姊妹和林黛玉、邢岫烟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宝玉给这幅画面起名为“冬闺集艳图”。
总而言之,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取暖方式也是既有特色,又有意趣。如果您也对此感兴趣,不妨到博物馆里,近距离看看这几件展品,品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古代手工艺人的匠心独具。
主办
乌海日报社 乌海博物馆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展品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浩荡的时光长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藏品与先贤晤面,掀开历史的面纱,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乌海博物馆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乌海博物馆承担着展示自然和人类遗产的重要使命,这里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与乌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里的宝贝”系列专栏,带您一起去欣赏本地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黄河岸边的璀璨文明。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11-24 09:20:31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7 09:17:38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1 09:33:30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0 09: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