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1-24 09:20:31
【“两个打造”·博物馆里的宝贝】
铜马镫
马镫梁上浮雕着飞舞的蝙蝠
紫铜奶桶
东布壶
荷花纹玉扳指
镶嵌有景泰蓝配饰的马鞍
牛角灌药器头部
牛角灌药器
景泰蓝铜饰
竹林七贤纹铜盆
铜盆内的“竹林七贤”
龙头铜号
水烟壶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展品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浩荡的时光长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藏品与先贤晤面,掀开历史的面纱,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乌海博物馆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乌海博物馆承担着展示自然和人类遗产的重要使命,这里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与乌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里的宝贝”系列专栏,带您一起去欣赏本地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黄河岸边的璀璨文明。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一个朝代。
关于这个朝代,许多读者都不陌生,无论是其特有的服饰、装扮、生活方式,还是帝王将相等各种故事,都曾被广泛地搬上电视荧屏。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为清朝的前身,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事实上,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到清代,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已逐渐走向没落,但随着商品生产和手工技艺的发展,工艺美术却呈现出一派繁荣。特别是在清代经济社会文化鼎盛的康乾时期,陶瓷、漆器、雕刻、织染等行业的生产规模都非常可观,工艺审美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在我市的博物馆展厅中,也有一批出自清代的展品,从这些展品中,我们就可以欣赏到当时的流行审美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精致的景泰蓝工艺
作为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景泰蓝您一定非常熟悉。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博物馆里两件有“商标”的马鞍,就镶嵌有景泰蓝配饰。两件马鞍都是木质胎,前桥直立,后桥宽大,马鞍桥和鞍翅包裹着鲨鱼皮,前鞍桥装饰如意云形(哈木尔纹)景泰蓝配饰,鞍桥和左右鞍翅均镶贴景泰蓝鞍桥边,并用铁钉加固,鞍翅上均有两根硝制过的牛皮稍绳,装饰景泰蓝鞍钉。
鞍座包裹着棕色的皮革,用四个圆形景泰蓝鞍花加固,两侧的皮革延伸成长圆形镫磨。两侧镫磨上各缝缀一件景泰蓝铜扣,鞍板靠近前鞍桥处有长条形带孔,镫带穿过此孔将马镫与鞍连接在一起。镫梁和镫边烧制蓝底花卉纹景泰蓝,鞧带用皮条制作,点缀景泰蓝铜饰。马鞍底部烫印着“北京全聚和”,应是制作马鞍的店铺名称。
铜奶桶与东布壶
这两件展品都是草原游牧民族常见的生产生活用具。奶桶是蒙古族盛放牛奶等生乳的容器,而东布壶则是盛奶茶或者酒水的器具,结实耐用又便于携带,深得游牧民族的喜爱。
这只奶桶的材质是紫铜。除了造型与今日我们常见的桶装造型类似外,桶的身上还装饰有三道錾刻的花卉纹铜箍,箍棱上錾刻行龙纹,桶两侧有方便携带的双耳,壶盖上也錾刻有花卉纹。
东布壶也是同样的紫铜材质,形状有点类似现代生活用的保温暖壶,壶口呈弧形流口,执柄有个特殊的名字,叫黄铜如意执柄。这种形制源自元代中亚的多穆壶。
蒙古族生活饮食有着粗犷、豪放的特点,其游牧生活决定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由于需要频繁地迁徙,所以生活生产用具一般都是便于携带、由不易损坏的材质做成,如木材、皮革、金属等。木制的如木碗、木奶桶等,金属的如东布壶、银碗、铜奶桶等,这些用具的材质、纹饰、造型都受游牧习俗的影响,是草原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些饮食生活用具是游牧文化在蒙古族传统工艺中的重要载体。
铜马镫上飞舞的蝙蝠
还有一件展品,是一只铜马镫。这只马镫乃铜铸成,扇形镫孔,两侧装饰有龙首。最值得一看的是,马镫的梁上浮雕着两只飞舞的蝙蝠,和一个圆形的寿字纹。
蝙蝠纹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蝙蝠不是鸟,也不是鼠,而是一种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属动物学中的翼手目。在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蝠”“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
装饰在马镫上,则又有了另外的含义,寓意为“马上得福”,若装饰有一圈红色,还会有“洪福齐天”的意思。
牛角灌药器与荷花纹玉扳指
光泽油润的灌药器与玉扳指,在灯光的映射下显得极为精致。这是两件不同材质的精品。
灌药器,是兽医给牲畜灌药的常用工具,这件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是用牛角制作的。牛角根部粗,端口为斜口,弯曲内侧有长条形开口,尖端居然还雕刻着一个抱肩蹲坐的小人儿,面部的表情微妙生动,屈腿内侧还有一横穿,可以穿绳悬挂。
想想看,这只只有13.15厘米的灌药器,不但要具备实用功能,还要雕刻上精致生动的人物,工艺何等非凡。
直筒形的玉扳指,玉质白润,表面线刻着荷花纹。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贵族男性往往会佩戴一枚扳指,认为扳指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实际上,扳指是一种射箭工具,戴于拇指,正下方有一个槽,用来扣住弓弦以便拉箭,作用是防止放箭时,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因功能类似扳机,故又称为“机”。清代满族贵族马背上夺取天下,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因此八旗子弟几乎人手一枚。入关以后,八旗子弟备受优容,风气日渐奢靡,扳指这种武器装备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饰品,八旗子弟争相以贵重材质制作扳指,相互攀比炫耀。
水烟壶与龙头铜号
这只足有23.6厘米高的水烟壶亦称水烟袋,是白铜铸成。自下而上由手托、水斗、烟管、吸管、通针、镊子、烟仓等零部件构成。手托是所有部件的载具,手托前面刻有长“寿”字,后面饰有方胜纹,两侧其中一面錾刻有花丛中飞舞的双蝶,另一面錾刻有铜钱纹样,钱面上是细点纹刻就的“福如东海”四个字。
水烟壶最前端是烟管,烟管上端为烟碗,用于盛放准备吸食的烟丝,其下细管伸入水斗潜于水中,其后是上端向后弯曲的吸管,吸管下端伸入水斗,悬在水面上,这几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分布在手托的前端。吸管上有铜链与手托相连,手托中间并排分布有两个圆形孔座,插放镊子和通针,用于夹取烟丝和清理烟碗。后方是桶形烟仓,烟仓上有盖,可以防止烟丝风干。
据传,吸水烟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波斯(今伊朗一带)。它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无从查考,一般多认为在清乾隆年间。水烟不仅仅是一种烟具,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因此上到皇室贵胄,下到普通百姓,都对其非常喜爱。但不可否认的是,水烟究竟还是烟草的一种,对身体有害。
与水烟壶在一起的精美铜号为紫铜材质,外附錾花黄铜装饰,号身纤细,游龙状自然弯曲,浅杯形吹口,号身中部有铜箍,喇叭口装饰呈龙头状,号身系有黄铜细链。这件铜号可不是饰物,也不是玩具,乃是藏传佛教法器。
精美的展品,在让我们一饱眼福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工艺和审美水平,近距离观察这些展品,不由得让人感叹当时工匠们的非凡技艺。
竹林七贤纹铜盆
这件铜盆可真不小,底径足有35.8厘米,口径52.5厘米,高11.3厘米,堪比一个大号洗脸盆。
它的造型也与今日使用的宽沿卷边盆非常类似,折沿上浅刻有六幅海棠式开窗山石花鸟图案,主体描绘梅花、牡丹、竹子、菊花、莲花、兰花等高洁典雅花草,开窗图案间隔有“王”“宫”等六个异体字。盆底外圈是翩翩飞舞的一圈蝴蝶,中心刻绘着青山竹林间七贤对弈围观的场景。用线刻工艺装饰盆面,刻绘精准细腻,线条流畅自然,图案毫发毕现,甚是精美。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名人雅士。彼时官场黑暗腐败,一些文人志士不愿同流合污,宁愿隐居山林,过着纵情山水,超脱尘世的生活,当时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七人常聚于山间林下,不闻外事,吟诗作赋,对弈抚琴,亲近自然,世称“竹林七贤”。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11-24 09:20:31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7 09:17:38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1 09:33:30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0 09: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