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1-10 09:33:20
【“两个打造”·博物馆里的宝贝】
日光连弧纹铜镜
四乳星云纹铜镜
凤鸟纹铜镜
镜子,是人们日常起居必备的生活用品。从古至今,镜子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史,它几乎与人类同时诞生,从远古时期的以水为镜,到近现代的以水银、镀银为镜,镜子的材质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从来都未曾改变。
表面上看,镜子是观察容貌、整饰衣冠的实用性器物,从深层次看,镜子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唐太宗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人们的心中,镜子照见的虽然是人影,映射的却是文明发展的过程。
从水镜到铜镜
人人都有爱美之心,揽镜自照是基本的生活要求。据说,早期人类会以天然的水面为镜,平静的水池、盛水的容器就是镜子的雏形。
“镜”曾是“大盆”的意思,名字叫作“监”。甲骨文中的“监”,其字形就如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中映照,而因这种由上往下看的“监”,后来引申出自上视下的意思,也就有了监察、监督的含义。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中也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至晚商、西周早期,真正意义上的镜子就出现了,此时我国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人们开始用青铜制作镜子。早期的铜镜主要特征为圆形,镜背置一钮,以绳系穿,便于手持或悬挂。古人解释说:“镜,景也;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
在漫长的发展中,铜镜从最开始的实用用品逐渐发展成为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的工艺品,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商代时,铜镜是祭祀使用的礼器,一般为素面。到秦代以前则只能由王公贵族享用,直到汉代开始慢慢走向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考古发现的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东汉中期。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纹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兼顾艺术与工巧
在市博物馆的珍宝展厅中,就有几枚属于汉代的铜镜可供我们欣赏。博物馆中的铜镜多以镜背示人,是因为其正面素洁,并无太多观赏性,而背面则有反映时代特色的纹饰浮雕。
其一,为出土于海勃湾区新地古城遗址及墓群的日光连弧纹铜镜。日光连弧镜是西汉时期铜镜的一个典型器形,镜为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内区饰八曲连弧纹,其外是一圈栉齿纹,外区是一圈铭文带,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其外装饰着一圈栉齿纹,兼艺术与工巧于一身。
其二的四乳星云纹铜镜也是出土于海勃湾区新地古城遗址及墓群,器形较大,直径11厘米、厚1.1厘米,圆形,镜面微凸,镜体厚重。连峰式钮,圆形钮座,钮座上装饰有三个短弧线和三个内向连弧,钮座外是内向十六连弧纹,外面是一圈栉齿纹。主纹饰区被四枚乳钉纹分隔成4个区域,每区有五个小乳钉纹,并以曲线连接,形似星云图,其外又是一圈栉齿纹,铜镜边缘亦是一圈内向十六连弧纹,与钮座外的连弧纹相一致。
关于星云镜有许多的说法。据说,西汉时贵族阶层崇尚神仙、追求长生不老,认为日月星河可通达三界,于是体现在了镜子的工艺上。星云弦峰钮,代表宇宙中心,连弧代表海洋和山川,乳丁代表方位,星云代表宇宙万物。三线代表天地相连。
也有说法称,流行于西汉中期的星云镜有希望家族人丁兴旺的寓意,因为“乳”者,养育也;“钉”者,丁也;是家族人丁兴旺世俗观念的真实写照,故应为“乳丁”,今人误为“乳钉”,此类镜至东汉,增加了羽化成仙和长宜子孙等图形与铭文,渴望子孙繁荣、身后成仙的心境更为直白。
其三,是一枚凤鸟纹铜镜。圆形,圆钮,圆钮座,主纹饰是左右对称两只凤鸟,凤纹形态简化,两只凤爪粗壮锋利,其外是一圈弦纹,一圈栉齿纹,一圈锯齿纹,窄斜缘。凤鸟纹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纹饰之一,与龙纹一样皆出自原始氏族的图腾,夏朝以龙为图腾,而殷商却尚凤。《诗经·商颂·玄鸟》有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从商周开始,青铜器上的凤鸟已成为主要的装饰题材之一。至春秋战国时期,“天命论”主宰人们的意识,故凤由原有图腾崇拜延伸至社会福祸的象征。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到近代玻璃镜的出现,铜镜的发展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萌芽于夏商,兴于战国,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止于清末,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著称,每一件兼艺术与工巧于一身的铜镜,都先经过制镜匠师的精心构思与琢磨,从几何纹饰到花鸟鱼虫,从神话传说到百姓生活,包罗万象的青铜镜纹饰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精神追求和时代风貌。
深厚的文化寓意
铜镜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映照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深厚内涵,透射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憧憬,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守护者”,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
古人称镜为鉴,历来习惯于镜鉴并称。因铜镜能照察审辨,从而引申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意思,故多以镜鉴寓理,如“三鉴”曰:“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讲究人之道心,若宁静止水,则犹一面清净幽玄的明镜,拂除尘埃,光明照见人世间万物纷繁的原理和本质,从而实现“万物毕照”“洞照万里”的精神境界。
《旧唐书·魏徵传》中载,唐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千古名言衍生出两个词语,“以人为镜”和“以史为鉴”,都是劝导人们用他人的行为或者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作为参考,对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照镜子”也有更为深刻的含义。人只有常照镜子,才能发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也只有常照镜子,才能观照自己的内心,能够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
镜里乾坤、镜照千秋,镜中万象,我们要了解的,除了铜镜本身的典雅之美,还有其积淀了千年岁月的气韵风骨,文化内涵。
主办
乌海日报社 乌海博物馆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展品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浩荡的时光长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藏品与先贤晤面,掀开历史的面纱,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乌海博物馆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乌海博物馆承担着展示自然和人类遗产的重要使命,这里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与乌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里的宝贝”系列专栏,带您一起去欣赏本地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黄河岸边的璀璨文明。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11-24 09:20:31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7 09:17:38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1 09:33:30
乌海日报社 | 2022-11-10 09: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