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上觅狼烟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8-25 09:53:34

【“两个打造”·博物馆里的宝贝】

红墩烽火台。(王瀚霆 摄)

二道坎烽火台。(韩建慧 摄)

东红烽火台。(王瀚霆 摄)

中国大地,广袤北方。

长城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如巨龙,起伏蜿蜒。

千载时光悠然过,无论是战火硝烟,还是春风十里,长城始终沉默地屹立于天幕下,纵世上沧海桑田、江山更替,自岿然不动。

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长城的建筑历史悠久,自战国秦、楚、齐、燕、赵、魏等六国起,直至金代、明代,历代统治者都先后经营修筑过。我市境内也有秦、明代长城遗址,其中,明代长城遗址分布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黄河东岸,沿平坦的河谷由南向北穿行。沿线及附近共发现明代烽火台4座,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红墩、东红、大桥、二道坎烽火台。

明长城:百年岁月沧桑过

乌海明长城南端起点位于巴音陶亥镇农场一队村东南,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北端止点位于巴音陶亥镇大桥村黄河岸边,长城墙体到这里后向西穿越黄河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境内。按墙体时代,大体可分为2段:第1段为明代修筑墙体,从农场一队起,经农场二队、一棵树村、农场三队、巴音陶亥村、东红村、绿化一队、农场六队、农场七队、四道泉二队、四道泉六队至大桥村止,大体呈东南—西北走向;第2段沿用秦长城墙体,起于大桥村西北0.2公里处,沿黄河东岸向北穿行。

这段墙体总长16997.1米,其中土墙3726.1米,消失段13271米。墙体有堆土墙和石墙两种类型。堆土墙占大部分,构筑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的红黏土、黄黏土和沙土,个别地段墙体中夹有碎石子。现墙体比较低矮,高不足2米,宽度在3~8米之间。石墙部分是沿用秦长城墙体,为毛石干垒而成,自然基础,砌筑墙体的石料就地取材,以黄砂石为主,石块较大。墙体同样保存差,多数只残存基础以上一层,较窄,宽1~2米。

这段墙体没有附属的敌台、马面等设施,但沿线有烽火台7座,分别是拉僧庙1号烽火台、拉僧庙2号烽火台、红墩烽火台、东红烽火台、渡口1号烽火台、渡口2号烽火台、二道坎烽火台。其中拉僧庙1号烽火台、2号烽火台、渡口1号烽火台系沿用秦长城烽火台,其余四座为明代所建。

烽火台:狼烟散去起蓬蒿

乌海境内的明长城在明代归宁夏镇管辖,是北路平虏营所辖长城的一部分。明朝共在这一带修筑过两次长城,一是“河东边墙”,二是“陶乐长堤”。据记载,河东边墙沿线设有墩台十八座,又称“十八墩边墙”或“沿河十八墩”。乌海境内的明代烽火台,与鄂托克旗查布苏木、鄂托克前旗布拉格苏木境内的烽火台成一线分布,其分布和走向与史籍中记载的“沿河十八墩”相同,曾推测属“沿河十八墩”孑遗。

但也有考证认为,乌海境内的烽火台属于前沿哨所,是独立于十八墩之外的,具体细节尚待进一步探寻揭秘。

作为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我们如今看到的烽火台遗迹,由于岁月的侵蚀大多失去了往日的雄姿,但近距离观察,仍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匠心独运。

保存较好的烽火台有二道坎烽火台,坐落于黄河东岸二级台地的边缘。烽火台外围有三道围墙,轮廓均呈方形,逐层相套,院墙间还有一排水沟。台体基本呈正四棱台状,底宽约24.2米,高约15.5米。台体由台基、石包土台体及顶部垛墙构成,内部铺有细圆木,起拉接作用,极似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法。

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乌海市文物工作站对二道坎烽火台进行了考古勘探,通过发掘,基本了解了台体的原建筑结构与方法,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圆满完成了二道坎烽火台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

二道坎烽火台的附近,还曾采集到有褐釉、茶绿釉瓷器残片,为大型缸罐类器物残片,胎质较厚,做工粗疏,疑似驻守军士的生活用具。

红墩烽火台位于海南区巴音陶亥镇红墩村东,台体高大、实心,保护较好。平面呈矩形,台体高14.07米,底部东西长27.5米、南北长32.6米,顶部东西长6.76米、南北长9.4米。构筑方式比较特别,底部12.7米以下红黏土夯筑,土质较细,夯层明显,厚0.27米左右。夯土层往上至顶以土坯垒砌,土坯层高约1.3米。台体外侧有青砖包砌的痕迹,现青砖均已滑落流失,用砖多为不规则的半截砖。

顶部由于坍塌高低不平;东北角从顶部向下有两处因雨水侵蚀而形成的沟壕,宽3.1米;东北壁坍塌形成斜坡。台体的南部、西部及西北角保存较好。底部东北角可见登台步道,只发现两层台阶,两边镶有立砖。

东红烽火台位于巴音陶亥镇东红村东北处,该烽火台建于一处高台之上,台体高大,轮廓清晰,整体为红黏土夯筑而成,现高9.3米,顶部南北长为9.09米,东西9.21米,底部南北长18.6米,东西长22.4米,台体呈覆斗形。顶部坍塌,台体受风雨侵蚀而表土剥落,中部西侧、南侧有许多圆形孔洞,应为修筑台体时铺设起拉接作用的圆木,腐朽后留下的孔洞。

江山变幻风云替,往事早已越千年。

望着被风雨剥蚀得伤痕累累的烽火台,我们仿佛还能遥想当年在这片大地上,或许也曾狼烟四起,战鼓频催,也曾铁甲铿锵,刀剑争鸣……

但一切都已过去。

这片土地早已告别了旧日尘烟,如今正花香馥郁、生机盎然。

主办

乌海日报社 乌海博物馆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展品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浩荡的时光长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藏品与先贤晤面,掀开历史的面纱,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乌海博物馆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乌海博物馆承担着展示自然和人类遗产的重要使命,这里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与乌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里的宝贝”系列专栏,带您一起去欣赏本地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黄河岸边的璀璨文明。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