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7-29 09:05:17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学生认真上思政课。
展示板凳操。
市十三中标准化操场。
2017年,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工作;2021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7.5%;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动态零辍学;全区中小学联网率达到100%……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乌达区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宗旨,抓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这一工作目标,推动教育改革政策落地见效的成果。
教育优先
引领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生,公平是关键,均衡是根本。自从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认定,乌达区就把“办好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作为惠及民生的目标,坚持把“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战略,举全区之力在财力上优先投入、在政策上优先倾斜,不断完善软硬件,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教育教学特色,创造公平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乌达区专门成立了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了教育工作统筹规划、科学决策等一系列机制和举措。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按需撤并”,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全区中小学校资源逐渐调优,破解校际优质教育供给还不够充足均衡的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乌达区教育局邀请浙江省海盐县教育局督导科专家组指导各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达标工作。7月17日,专家组一行莅临市十二中督导评估。
专家组认真听取学校办学理念体系的汇报,详细了解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思路、办学目标等,实地查看了学校硬件设施、功能室设置、雷锋广场、开放图书角、教室及学校操场等,并详细查阅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档案资料,对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给予肯定,并对档案资料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
针对各级督导组“过程性督导”的反馈意见,乌达区各学校对照问题抓整改,着力提升办学条件,着力补齐设备设施,着力配置教师队伍,着力强化学校管理,逐步形成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良好态势。
财政加码
校园标准化建设展新貌
乌达区唯一一所农牧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市十三中,操场干净平整,教学楼宽敞明亮,专设的图书馆、实验室、心理咨询室、音乐教室、书法室等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些现代化高标准教育设施及优美的教学环境,为这所农区学校增色不少。
随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深入推进,乌达区各中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喜人的变化,这也是乌达区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来的最可喜变化。
为全面改善和优化教育环境,2018年以来,乌达区通过政府统筹,加大财政“真金白银”投入:进行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教学设备采购、安防设施升级、智慧校园建设、实验室改造等,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维修校舍面积14万平方米,100%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入资金3000万元新建幸福街小学综合楼,解决教学及辅助用房不足和音美专用教室面积不达标的问题。同时,不断加大教学设备投入力度,累计投入3860万元,实施现代教育提升工程,增添或更新智能黑板、录播室、功能室、音美专用教室等各类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全区学校实现校校通、师师通、班班通的网络“三通”。
“如今的乌达区,日新月异的校容校貌,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展现出‘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的崭新图景。”乌达区教育局局长任永昌说。
五育并举
促进教育教学全面提升
在市十二中各班级的课堂上,老师们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圈画批注,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协作学习,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的思考更加广阔和深入,伙伴的帮助让答案更加全面和完整。小组合作的过程秩序井然,智慧的火花在不断闪现。集中汇报时刻,小组同学同上台前,有人指屏讲解,有人板书完善,还有人进行适时补充,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2014年至今,乌达区持续推行课堂教学新常规改革,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转变,“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被打破,学生积极互动,成为课堂主体。经过几年不断实践,乌达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整体呈现“以学生为本”态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六年在全市中考中排名第一。
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本质,坚持优质均衡质量核心,确保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切实“育好每一个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乌达区实施“铸魂育人培根工程”,将红色基因根植于校园文化的角角落落;引导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每颗“石榴籽”都熠熠生辉,使校园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以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和品格教育为抓手,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心理健康、主题读书活动等体验式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以提升学校体育和美育、劳动教育水平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校园足球运动,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效性;以艺术展演等活动为载体,将艺术形式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开辟校内劳动基地,增设劳育课时,通过家校携手,让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利用每天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5分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政教育不间断。教师们轮流出现在广播室里,给全体师生带来精彩感人的微思政课,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
乌达区各学校以“课程体系”为依托,以学科德育为主渠道,深度挖掘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通过实施“思政工作项目”,扎实落实学校思政建设,区委主要领导走进校园为师生讲授党史思政课,校长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在校内形成“见会见思政”长效氛围,全区成立思政课教研组11个,开展思政课研讨活动,逐步形成“科科见思政、课课讲思政”的良好氛围。
乌达区通过推广“生活化”“活动化”的德育实践,强化体育美育教育浸润,创建“青少年研学基地”落实“活动体系”,实现教师、课程、活动等德育资源的大整合。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五年来,乌达区为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加码,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贡献力量,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出现在家门口,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优质教育发展的加速度。
(作者:陈洋;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7-29 09:05:17
乌海日报社 | 2022-07-22 09:26:26
乌海日报社 | 2022-07-01 09:38:34
乌海日报社 | 2022-07-01 09: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