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6-10 09:34:54
刘雨佳 绘图
刘雨佳 绘图
刘雨佳 绘图
刘雨佳 绘图
老年消费群体容易成为欺诈的目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针对老年消费群体的诈骗案呈高发、多发态势,有钱、有闲、风险防范能力低的老年人在层出不穷的套路面前防不胜防。
无论是“免费送鸡蛋”的传统套路,还是“卖房养老”的新型套路,不法分子总能精准找到老年消费群体的特征,精心设计话术和骗局。对此,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帮助老年人看好钱袋子呢?本报特别推出“帮老年人看好钱袋子系列报道”,揭露那些常见的套路,提升老人的识骗能力。
高息理财,顾名思义就是到期后利息远远高于普通理财或者定期存款的理财方式。在很多人看来,老年人生活经验丰富,对不了解的事物天然抱有警惕性,应该最不容易被花里胡哨的高息理财类陷阱俘获,但事实上,高息理财这种陷阱,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非常有吸引性,因为对投资者来说,高额利息像伊甸园中的苹果一样,永远充满致命诱惑。
随着人们理财观念越来越强,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也有迫切的理财需要,许多老年人经过一辈子的打拼和常年的积累,大多经济独立,在有退休金和大把积蓄的情况下,他们也想通过理财多赚一些,或补贴儿孙,或为自己日后的生活做更好的打算。
正是这样的想法,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老年人尽管生活经验丰富,但对于理财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了解不像年轻人那么多,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狩猎目标。
高息理财类陷阱都有哪些套路?您在生活中可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记者也进行了一番采访。
陷阱一:来自“熟人”的诱惑
孙尚霞今年64岁,退休前,她和丈夫都是邯郸某学校的高级教师,退休金加起来一共有一万四千多元。2017年,老伴儿马先生因病去世,女儿小马就把母亲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免得她在家总是睹物思人,触景伤情。
到乌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孙尚霞渐渐有了新朋友,这其中,有一位同是邯郸老乡的蔡阿姨跟她感情尤其好。蔡阿姨在某金融公司上班,经常带着孙老师去公司听理财课,开始是为了帮她“算人头顶任务”,听了几次后,孙老师就在蔡阿姨的帮助下,在公司里做起了“投资”。
“当时在这家公司投资的利息远远高于银行存款。还不定期有活动,例如存10万块以上就能获得月利率3%的利息,我开始也不相信,但看见老蔡自己也在投钱买,而且她还在这家公司工作,她的儿子儿媳与我家孩子也都认识,我就觉得也许可以试一试。”孙尚霞说。
就这样,出于对蔡阿姨的信任,孙尚霞前前后后投入了近50万元,第一期理财本息很快得返,也降低了她的警惕性,后来陆陆续续又投了几期,虽然已经发现本金无法兑付,但公司解释可以转为保险理财,她还是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被骗了。
去年年底,我市公安部门开始征集该公司投资参与人的投资线索,蔡阿姨所在的公司也是一夜间人去楼空,孙老师才意识到自己的钱可能打了水漂,但她还是没敢告诉女儿,只是隔三岔五就去找蔡阿姨,但蔡阿姨自己也是受害者,两个老姊妹只能相约着其他几个熟悉的“出借人”隔三岔五去找办案民警了解案件进展,得到的消息越多,她就越心凉。“比我投资多的人大有人在,就算破了案拍卖财产返还,我可能都排不上号呢。”她说。
今年69岁的高先生也是类似的受害者。与孙老师不同的是,他甚至自己没有亲自去与理财公司签订相关的协议,而是将钱放在自己的连襟“老彭”那里,让对方代自己“理财”,老彭是他的战友,又是亲戚,高先生对姐夫深信不疑,投资理财公司“暴雷”后,老高气的和姐夫断绝了亲戚关系,但于事无补,因为老彭自己也是受害者。
来自熟人的诱惑,其实在各种诈骗陷阱中毫不鲜见。因为对许多老年人来说,获取投资理财的渠道比较少,很容易相信身边亲朋好友的推荐,出于对对方的信任,往往不加辨识。
陷阱二:看不懂的App
今年72岁的张家平告诉记者,前几年,他也在打工时被人忽悠下载了一款名为“AB联博”的理财App,投资了一段时间。
张家平说,介绍他下载这个App的,是当时他打工单位老板的妹妹。据这位老板的妹妹说,这款理财软件比当时市面上许多的理财产品收益都高,因为“经理”是有“国资背景”的,不会出现到期取不出来钱或者是不给支付利息的情况。
注册后,张家平投入了1万元,购买了一个28天的理财产品,收益是每天都能领的,到期后连本带利拿到1万3千多,这可比银行存款来钱快多了。虽然本金越多、存期越长,利息也就越多,但他还是抱着不可贪大的心理,每次都选择时间短的,连续投了几期。
几个月后,张家平发现,原本每天都能提现110多元的利息逐渐降低,变成65元、45元的样子,再过一段时间后,本金到了兑付时间,平台却无法提现,客服告诉他,因为他的“仓池”资金过少,“补仓”才能提现。
就这样,为了拿到1万元的本金,张家平又陆陆续续投入了七八万元,直到有一天发现App已经登不上去了,每天都有人晒收益的微信群也不知道何时悄悄解散了,他才惊觉自己上当受骗。
“老板的妹妹给了我6000元,她说介绍我玩这个是因为当时拉人平台有奖励,拉一个人能提600块,她虽然也被骗了十几万,但还是觉得对不起我,就自己给我补偿。”张家平说。
今年65岁的高玉珍也曾上过类似的当,听人推荐下载了理财App,虽然根本看不懂里面的“建仓”“平仓”都是什么意思,但她还是跟风投钱,因为这个App买理财的门槛很低,1千元就行。也正因为如此,到这个平台“暴雷”时,她一共只损失了不到5000元。
“后来隔了好几年,我才把这件事儿告诉我儿媳,儿媳妇跟我说,我就是因为一点金融知识都没有,银行买理财的利息比那个低多了都有门槛,5万元起,1000块就能买的理财怎么可能给你那么高的利息呢。”高玉珍说。
陷阱三:“原始股”是天上掉馅饼吗
提起自己理财的经历,今年83岁的王海德老人还是很“执拗”。他说,要不是女儿阻挠,他现在就是年分红百万的“股东”了。
这样状况让他的女儿王女士哭笑不得,她告诉记者,因为这件事,父亲曾半年不和她说话,逢人就吐槽女儿阻挠他“发财”的事儿。
王女士告诉记者,2016年,她的父亲在银川住院时结识了一位做生意的“病友”,对方曾跟父亲在一个病房里朝夕相处了近三个月。父亲出院后不久,这位病友就打电话问父亲,要不要买某知名药酒的原始股。说这家药酒企业要上市,目前在向顾客发行原始股,他手里有5万股的购买权。
“5万股就是5万块钱,我爸立刻就同意了,那位叔叔还专程跑到我家来,跟我爸签协议。正好那天我女儿不上学在家,跟我说来的爷爷一口外地口音,看起来就像是搞传销的,于是我立刻赶回家阻止我爸,我爸可能觉得没面子,同我大吵了一架。”王女士说。
虽然大吵了一架,但由于老人的工资卡和储蓄卡都在女儿的手里,女儿不让他取钱,他也毫无办法,于是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但奈何老人有这位做生意的朋友的微信号,隔三岔五就在对方的朋友圈里看到对方在晒国内外旅游的照片和“原始股”分红收益,于是更觉得是女儿坏了他的“好事”,父女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我后来也查了那家公司和那个企业,根本查不到上市企业什么的信息,我觉得我爸就是老糊涂了。”王女士说。
前文提到的孙尚霞老人的朋友蔡阿姨也曾手握某理财公司的“原始股”。蔡阿姨告诉记者,当时公司让每个员工都认购了1万股的“原始股”,她因为业务成绩优秀,还被奖励过5000股,属于小股东之一。当时这家理财公司不仅在我市,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分公司”,老板曾告诉大家,集团总部在三亚和国外都有“养老康复中心”,“股东”们可以免费入住,将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养老。
但随着去年年底,这家公司因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多地公安部门立案调查,他们手里的“股权认筹书”也只能作为被骗的证据之一,再无其他用处。
提醒:关爱爸妈,教他们躲避“陷阱”
高息理财对全年龄层的人都有致命诱惑力,但是年轻人有更多渠道接收防骗信息,但老人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消息闭塞,对于理财又缺乏系统的知识,信息来源也往往是一起搓麻的牌友,或者一起跳广场舞的姐妹。
但千万不要小觑牌友们或者是广场舞姐妹们的“实力”。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升,多数老年人都有完全自主的经济能力,有数目不小的积蓄。
大部分老年人也都有理财的需要。无论是出于想要帮衬儿女的目的,还是出于对自己晚年养老的顾虑,老年人大多都希望“钱生钱”,因为随着年龄变大身体机能变差,赚钱的能力变弱,但用钱的概率变大。
那么,为人子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爸妈看牢钱袋子,不少受访者都纷纷支招。
阻碍过王海德老人当“百万富翁”的女儿王女士尽管经常被老父亲骂“不孝顺”,但她坦言,父亲还是很依赖她的,病了会主动给她打电话,也会常常给外孙女买零食,孩子都读初中了,姥爷还经常给她买玩具。
“我虽然老被他训,但我不和他隔心,我拿着他的卡,每月给他发1000块零花钱,多了也不给。我女儿上学住在姥爷家,一发现有人忽悠姥爷买什么保险、贵金属就会给我打电话,如果是无关紧要的保健品,我就当不知道,如果一看就是骗钱,我就去制止,反正我是‘坏女儿’嘛。”王女士笑着说。
孙尚霞的女儿小马则表示,自从母亲上当受骗后吃不下睡不着地折腾了一段时间后,她才意识到,要多关心母亲的心理健康。“我其实能理解我妈想理财的想法,因为我爸爸去世后,她手里的钱明显少了,她才60多岁,确实会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所以我要给她建立信心,就是万事都有我呢。”小马说。
而另一位受访者郭娜则表示,不能因为老年人容易被骗就不让爸妈去理财,“还是要多给他们讲讲理财知识,比如劝他们选他们自己比较熟悉的,安全性高且收益高于定期存款的产品,比如大额存单和国债,但这类产品的流动性受限,提前支取会损失利息,所以可以搭配几个短期的存款,免得急用的时候没有钱用。”她说。
受访者张莉是一位银行工作者,她认为,不是说高收益理财就一定是错误的,是会上当受骗的,而是要帮助父母评估他们的风险承受力。“在理财的投资组合上其实有一条非常简单易行的‘投资100法则’,即理财投资组合中风险资产比例=100-年龄,100减去你的年龄,就是你适用于投资基金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比例。如30岁的人,高风险投资比例要低于70%;70岁的人,高风险投资比例要低于30%。”她说。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化的公式,但是还是能传递给老年人一个信号,那就是要根据自己的资金量、抗风险能力来定自己的理财方式,不要盲目投资。”张莉说。
当然,不贪图高收益和小便宜是最好的避坑方式。毕竟很多理财骗局都是以“高收益”作为诱饵的,如果能帮助父母领会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不轻易相信高收益承诺,不盲目“跟风”投资;也不要贪图小便宜,对那些打着“免费、限量、赠品、促销”等宣传的非专业机构保持警惕,才是最安全的办法。
总而言之,对于老年投资者来说,复杂产品和高风险产品只要不好理解,看不懂就千万不要投资,想要投资也要咨询过子女后再做决定,毕竟对于他们来说,理财重点,不是要获得多高的收益,而是保本。而年轻人也有责任帮助老年人看好钱袋子,让“高收益陷阱”无所遁形。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6-10 09:34:54
乌海日报社 | 2022-06-01 09:19:35
乌海日报社 | 2022-05-31 09:35:21
乌海日报社 | 2022-05-26 0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