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6-01 09:19:35
如今孩子们的快乐童年。(郭聪颖 摄)
上世纪70年代的“六一”掠影。(资料图翻拍)
上世纪80年代,“六一”儿童节上台表演的小乐手。(资料图翻拍)
逢“六一”就开“运动会”,是70后和80后的集体记忆。(资料图翻拍)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一直以来,给所有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个专门为儿童设立的节日。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六一”都是难忘的,它曾经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它代表着无忧无虑的时光,像一个永远不会消散的梦;它也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童年世界的大门,轻易勾起我们久远的回忆……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记者带您穿越时光,听不同年代的人讲一讲他们的“六一”记忆。
50后、60后说“六一”: 生活虽然清贫,童年却很快乐
出生于1951年的周翔说,他是典型的“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周翔记得,尽管那时候生活非常清贫,但童年却真的很快乐。
16岁以前,周翔和4个弟弟妹妹都生活在河北的农村老家。在他的记忆里,儿童节是个很特别的节日。这一天,父母会给孩子们一人煮一个鸡蛋,再将头一年晒好的舍不得吃的果干给孩子们抓上几把,塞得裤兜满满的。村里的孩子们相约一起到学校去,老师会组织孩子们表演节目,节目演得什么已经记不得了,但快乐的感觉却能留存很久。
在许多50后、60后的记忆里,童年都是伴随着劳动一起度过的。周翔的童年也是如此,放了学第一件事,就是把书包从墙上扔进院子里,然后带着弟弟妹妹背着箩筐去地里拔野菜,回来铡碎了喂猪和鸡。家务活儿干完了,孩子们的快乐就来了,周翔背着比他小9岁的妹妹和两个弟弟在田野里疯跑,“玩累了就躺在地坎上,蓝蓝的天空云舒云卷,有一种草根甜津津的,正好解渴。”周翔说。
“过‘六一’这天,爸妈是不用我们兄弟干活儿的,也不用带妹妹,母亲会踮着小脚,从房梁上解下一个白布做的口袋,里面有晒好的各种桃干、杏干。颜色发黑,酸酸甜甜的,这就是我们难得的零食。”周翔说。
出生于1967年的孙玉珍也记得自己难忘的“六一”礼物:“爸爸下夜班回来,带回来一块小木头,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刻成一把小木剑,妈妈拆了一只破了的红手套,用线做了一个漂亮的穗子。”这个漂亮的小礼物,被孙美珍收藏了半辈子,直到一次搬家时遗失,她为此还哭了一鼻子。
“零食几乎没有,麻花麻叶都是过年时才会炸一点。平时孩子们吃的多是野地里长出来的,比如沙枣。柴火锅做米饭会有锅巴,我妈把锅巴铲下来,掰成块,抹上酱豆腐,就是我和弟弟最好的零食。”孙玉珍说。
“相比起父辈来说,我们的童年其实是很幸福的。”出生于1962年的郭广合对记者说:“尽管生活很清贫,但父母也会不遗余力满足孩子们的简单心愿,比如吃一顿好的,买一块新手绢。我最难忘的‘六一’礼物就是8岁那年,妈妈给我从供销社买了一块印着红双喜的手绢,小朋友们都羡慕我,说这是新娘子才能用的。”她说。
70后、80后说“六一”: 玩具虽然不多,节日很有仪式感
1980年,王海龙10岁,他的弟弟王海军7岁,兄弟两个挎着军绿色的书包,手牵手去学校“领奖”。这是他印象里最深刻的一次“六一”儿童节,在此之前他和弟弟捡到一个皮包,交给了失主,失主写了表扬信给学校,正好快过儿童节了,于是校长决定在这一天的运动会前夕对他们兄弟俩“表彰”。
王海龙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领的奖品,一个大搪瓷缸,弟弟的奖品是一把铅笔,此外兄弟俩还获得了皱纹纸折出来的两朵大红花,“那天举行完运动会开幕式后就刮起了风,我记得把花都刮坏了,但我弟弟坚持说,他记得那天风清日暖,天气好极了。”王海龙说。
作为一名70后,王海龙说,小时候虽然玩具和零食都不多,但是过节却很有“仪式感”。“比如我们兄弟两个‘六一’这天肯定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或者是一双新鞋。那时候孩子们一年到头也就只有两次换新衣的机会,厚衣服是过年的时候,薄衣服就是过儿童节的时候。”他说。
出生于1973年的王海军说,自己小时候也很盼望儿童节,因为学校会在这天前后举办运动会,王海军是赛跑健将,田径赛场上非常的“风光”,同学们欢呼加油的声音让他热血沸腾。“我学习不好,只有运动会是最受瞩目的高光时刻。”他笑着说。
出生于1980年的刘霞也记得小时候过儿童节时开运动会的场景。她说,这是整个童年中最有“仪式感”的事情。刘霞是学校鼓号队的队长,会打小腰鼓和军鼓,还会敲铜嚓,“六一”活动开幕式上,孩子们精神抖擞地敲锣打鼓,总能吸引来很多人围观。在70后和80后们的记忆里,过“六一”基本都是为了集体荣誉而“战”。无论是运动会,还是各种文艺汇演,孩子们大多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
那时候,孩子们仍然没什么零食。刘霞记得,运动会看台上,孩子们吃得最多的就是话梅粉和瓜子。“家里会给一毛钱的零花钱,孩子们花五分钱买一包话梅粉,两分钱买一根冰棍儿,再花三分钱买一包瓜子,这就是‘六一’的零食。”玩的东西也没啥特别的,女孩子玩跳皮筋、跳房子、抓骨头仔,皮筋是废旧的自行车内胎剪成的,骨头仔是吃骨头时攒下来洗刷干净染上油漆的,“房子”则是在土地上画出来的。男孩子们玩滚铁环、抽“毛猴”、扇四堡和小铁片,那铁环大多是父亲们用铁丝或者焊条做的,“毛猴”是自己用木头璇的,四堡是烟盒纸叠的,而小铁片则是捡来啤酒瓶盖,一个一个砸扁的。
总而言之,那时候的很多玩具,都是孩子们自制的,这些自制的玩具贯穿了他们的童年,至今仍留下许多快乐回忆。
不过,80后也有例外,比如刘霞的妹妹、出生于1987年的刘璐所经历的童年与姐姐相比就像是两个时代。刘璐更接近90后的童年,她记得小时候玩过小霸王学习机,吃方便面和火腿肠,零花钱每天也至少五毛,“有一年六一,我妈还给我买了一个发卡,红色的,上面还印着小草莓,好看极了。”她说。
90后、00后说“六一”: 物质丰富的时代,每天都是儿童节
时光很快就到了千禧年。对于大多数90后来说,他们的记忆分为千禧年前和后两个阶段。有人说,中国的80后和90后经历了社会变迁最快的30年,因此童年和成年完全是两个样子。但在记者看来,更大的变化来自千禧年这一历史的分割点。
1990年出生的孟逍今年已经32岁了。当惊觉自己已入而立之年时,她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觉得我还是爸妈眼里那个长不大的孩子,喜欢看漫画和动画片,喜欢吃干脆面和跳跳糖,怎么一转眼就已经三十多岁了呢。”
孟逍的童年是物质丰富的时代,她记得,自己小时候每逢“六一”儿童节都能收到礼物,也许是一件新裙子,也许是一双新凉鞋,或者是一个新玩具。父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予了这个惟一的孩子,过节这天也会专程陪她游公园或者是到游乐场去玩。六岁那年,父母第一次带她出门旅游,在广州一家游乐场的云霄飞车上过了一个刺激的“六一”儿童节。
1995年出生的何菱也记得,自己小时候充分拥有了“电视自由”。“我有一个大我11岁的表姐,说她小时候看的是黑白电视,对此我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她说。
何菱记得过“六一”儿童节,妈妈会给她20块钱,约上两三个小伙伴,大家去吃吃逛逛玩一整天。“有时候也会去书店买本小漫画或者口袋书,背着父母悄悄在被窝里看言情小说。”
当然,90后们也很苦恼,因为他们的童年同样伴随着各种上不完的特长班。何菱就曾为每到假期都要去学钢琴感到苦恼。“儿童节非但不给我放假,还得去参加表演,那时候我烦死过节了。”她说。
90后的受访者很羡慕00后,他们说,00后才是真正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他们从小就有各种新奇的玩具,从小就能接触到网络,也能收到各种各样作为礼物的电子科技产品。
00后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由于父母受教育的水平相对都较高,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注重亲子关系,因此00后们的童年要更为快乐。今年19岁的高柯宇就是一个00后,尽管已经成年了,仍然收到了爸妈送的“六一”节礼物,是一双价值4000多元的篮球鞋。“我已经想不起来我收到过多少礼物了,也许不够惊喜,但还是很感动的,我们这一代人没吃过啥苦,都是父母给了我们遮风避雨的港湾。”他说。
物质丰富的时代,每一天都像是过节。70后受访者王海军就很忧愁用什么才能 “讨”上大学的女儿开心:“她的生日正好就是‘六一’这天,我和她妈妈都发愁该给她买个什么生日礼物,感觉现在孩子啥都不稀罕。”
10后说“六一”: 我们的节日,你们的回忆
对于出生于2010年之后的孩子们来说,当下正是他们的童年时期。他们的童年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今年9岁的雨彤“哼”了一声说:“说是给我们过节,其实是你们在过吧。”
小女孩的话引来一片哄堂大笑。雨彤的妈妈、80后受访者刘丽娜说:“孩子说的没错,其实给他们过‘六一’,更像是我们在怀念自己的童年。”
5月30日是星期一,但刘丽娜还是请了假和丈夫一起,到学校去参加女儿的“六一”活动。雨彤所在的班级要在全校的汇演上表演舞台剧《青蛙王子》,刘丽娜忙着从网上购买道具,各种玩偶服、装饰品装满了私家车后备厢。“总觉得不想给她的童年留下遗憾。”刘丽娜说,但其实她也搞不清楚,是不是自己的童年有太多的遗憾,以至于她想将这份遗憾补发给自己的孩子。
90后年轻妈妈宋希玥也在这一天带着女儿去吃“大餐”,麦当劳和必胜客孩子选了半天仍然觉得没太大兴趣,宋希玥有点不理解,“我们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汉堡自由,那会儿只有过儿童节这天,爸妈才会不限制我们吃油炸食品,到现在咋就这么不稀罕了呢?”
的确如此,当“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时,表面上看,只有“10”后们才有过节的权利,但其实80后、90后们早就陷入了集体狂欢,微博上、朋友圈里、抖音里,到处都是成年人们“表白”童年的文案。究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无论多大年纪,都想回到童年,再自由自在地做一天孩子。
“六一”是难忘的,也是特别的。但其实更难忘和特别的是我们的童年。童年是一段岁月,是一段时光,更是一段梦想。虽然我们不能重新回到童年,但是年轮可以带领我们到达更远的地方。那些在童年时经历的美好或遗憾,那些属于成长的酸甜苦辣,足以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咀嚼。
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值得记忆的“六一”儿童节,都有一段永远难忘的童年时光。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6-01 09:19:35
乌海日报社 | 2022-05-31 09:35:21
乌海日报社 | 2022-05-26 09:25:27
乌海日报社 | 2022-05-19 09: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