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5-20 09:08:53
鸥鸟飞翔
挖泥船清淤作业。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从巴颜喀拉山脉起步,接百川、纳千溪,曲曲折折奔流入海。
千百年来,黄河就是这样,以一带雄流滋养四方沃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明。
黄河在奔涌出宁夏后,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就是乌海。
穿城而过的黄河对于这座干旱少雨、饱受风沙之害的乌海来说,可谓天赐之福。
每逢凌汛时期,黄河内蒙古段溃堤灾害时有发生,成为一害。
2010年之前,黄河流经内蒙古段全长达830公里,境内却没有一座调节控制性工程。凌汛灾害不断,严重威胁黄河内蒙古段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治凌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让黄河发挥更大的作用,既是乌海人民之盼,更是全区人民之盼。
黄河宁,天下平。
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里,珍藏着这样两幅美术作品,一幅是曲直的 《黄河抗凌保家园》,另一幅是郑光旭的《黄河明珠》。这两幅美术作品,讲述了一个故事,也记录了一段历程。这个故事,是有关乌海人民如何在凌灾到来时保卫家园的故事;而这段历程,则是乌海人民如何治黄用黄,盼得岁岁安澜的历程。
黄河抗凌保家园
2001年12月17日,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这一日上午9时25分,黄河乌达区桥西镇乌兰木头段突发凌汛险情,堤岸被冲开了一个近40米宽的决口,河水、冰块沿着决口处猛然下泄,给当时的桥西镇和乌兰乡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凌汛洪灾。
这次凌灾是乌海建市以来遭受的最大的一次灾害。灾后统计,洪水淹没乌达区桥西镇和乌兰乡5个村、3个养殖场和养鱼场、2所学校、13个加工厂,受灾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受灾农户近900户4000人。4900余头(只)大小牲畜和1000余台农机具(包括农用机动车)被淹。洪水冲毁机井15眼、乡村公路近15公里、扬水站6座、扬水灌溉干支渠近80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亿元。
在事后的分析中,此次堤岸决口除天气原因外,还与黄河堤防标准不高密切相关。
凌汛灾害,一直是沿黄人民最头疼的问题。据统计,1993年,磴口南套子段和乌拉特前旗西柳匠段就曾两度决口;1994,五原县复兴大坝、白彦赤老段告急,同年达拉特旗的乌兰段又发生决口;1995年,磴口县、五原县、杭锦后旗和临河市先后出现重大险情;1996年3月,达拉特旗境内又有两处堤防决口,近千户人家受损,直接经济损失6900余万元。
为了减少凌汛灾害损失,自治区和黄河沿岸城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黄河干流堤防的建设和险工治理,但由于河道淤积严重,防洪工程标准低,防御水平并不高。
让乌海人民蒙受巨大损失的乌兰木头段凌灾就是这样发生的。2001年,黄河封河期较往年提前了一个月,12月16日中午,随着气温回升,大量冰凌堵塞河道,由于来水速度太快,水位上涨迅猛,短时间内即形成堤内外1.5至2米的落差,致使堤坝被冲开决口……
凌灾发生后,勇敢的乌海人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保卫家园战役。由人民子弟兵担任前锋,民警、工人、教师、学生近4万人次涌上大堤,经过6昼夜又6小时的奋力抢险,终于在12月23日15时45分将黄河乌达区桥西镇乌兰木头段堤岸决口胜利合龙。
爱我家乡盼安澜
损失惨重的凌灾,再次勾起了乌海人民强烈的安澜之盼。
乌海位于中纬度大陆深处,属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过渡带,气候干燥,风大沙多,日照长,降水少,蒸发量大,盼水爱水是人民心愿。但这次凌灾的危害,也让人们“怕”水了。由于黄河宁蒙河段地理位置特殊,造成了该河段封河自下而上、开河自上而下的特殊现象,极易形成冰坝冰塞,凌情不断。
何时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河面上湿润的风,在母亲河温柔缱绻的粼粼波光中栖羽悠游?这是乌海儿女深深的期盼。
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上修建一座具有调节控制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就提上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议事日程。
1954年国家编制的《黄河治理规划》中,在黄河上游规划了19个梯级枢纽工程,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为其中的第17个梯级开发项目。1958年至1977年间,自治区有关部门先后在黄河海勃湾段多次勘探、测量,作出规划。在之后的20多年中,自治区有关部门和我市陆续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1997年,水利部黄河流域管理委员会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将黄河上游枢纽工程调整为26级,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为其中的第25级。
2001年,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进入申报程序。2002年,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完成。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水利部水规总院对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了审查;2007年4月,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的审批并报送国家发改委;2008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2008年12月,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批并报送国家发改委;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项目可研报告;2010年4月,水利部批复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半个世纪的大河安澜梦,终于近在眼前。
大河汤汤流日夜
2010年4月26日,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盛大开工。按照规划设计,水利枢纽工程可以使黄河内蒙古段的防凌调度具备完善的工程系统,配合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的防凌调度,适时调控凌汛期流量,利用库容拦蓄洪水紧急滞洪,结合下游堤防工程,减轻下游河段的防凌压力。
2011年3月,海勃湾水利枢纽实现成功截流;2013年8月,实现初期蓄水;2014年5月,首台机组发电,2019年1月,工程顺利竣工。落成后的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河床电站、泄洪闸、土石坝等建筑物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1076米,总库容4.87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9万千瓦。这项工程不但圆了乌海几代人的梦,更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长河起雄坝,大漠出平湖,乌海实现从“乌”到“海”的历史性转变。
盼了半个世纪的安澜梦终于实现。
从 2014年开始,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开始参与防凌度汛调控。运行以来,经受住了多次凌期、汛期的考验,凌汛期黄河内蒙古段再未发生重大险情。
在保证防凌度汛安全的前提下,枢纽充分利用下泄水流发电,从2014年至2021年,枢纽电站累计向蒙西电网输送约38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
枢纽工程还有效调节了水资源配置。在下游盟市用水紧张时,向下游增加调水,提高了内蒙古沿黄盟市应急用水保障能力。
最让人激动的是,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大大改善了我市的生态环境,工程蓄水改善了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区域的小气候,宽阔的水面及优质水沙资源,形成了集湖泊、岛屿、沙漠、湿地于一体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沙生、水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红嘴鸥等候鸟年年来访,为发展旅游业和促进我市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站在乌海湖畔,由东向西眺望,烟波浩渺、碧水连天。一边是碧水、一边是金沙,沙水相交、山水相连,好一幅沙漠绿洲、塞上江南的大美画卷。2016年8月,乌海湖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7年12月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8年12月被评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荣获2019—2020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了蓝图。
当大漠出平湖闪亮登场时,水库泥沙淤积却成了人们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黄河泥沙源源不断,而水库库容终归有限,拦蓄日久必成“泥腹”。蓄水运行以来,虽然经过科学合理调度,库区淤积量远低于设计淤积量,但库区还是已形成多处淤积滩体,冬季根据防凌需要下降水位后,裸露滩区还会产生扬尘污染。
那么,怎样才能破解这道难题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要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古老黄河的保护与发展正在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
为缓解泥沙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海勃湾水利枢纽管理单位成立了调研小组,在赴青铜峡、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等水库学习考察了汛期调度运行、排沙冲沙技术、工程成本控制等清淤经验后,经过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自治区水利厅相关专家沟通后,最终确定了“控制增量、减少存量、综合施策、逐步治理”的治理思路。
经过几年的调度实践和理论研究,海勃湾水利枢纽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缓解水库泥沙淤积和治理库区扬尘污染的有效路径。汛期控制水库在低水位运行,在具备条件情况下组织实施排沙。在保障防凌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争取高水位封河,通过水位的调整减少库区扬尘发生几率。特别是2019年以来,通过水位的调度,大部分裸露滩区已生长植被,加上冬季凌汛期对封河水位的科学、合理、安全的调度,库区已基本不再产生扬尘。
此外,在《乌海湖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编制高质量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做到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布局合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整体保护,着力打造乌海湖生态圈。
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半个世纪前,解决了黄河流域水利保障“有没有”的问题,实现了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解决流域水利保障“好不好”必将成为必须面临的时代命题。
一座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一个城市的未来。
一段难忘历史的回顾,激励我们建设家园的壮志。
大河不歇流日夜,慷慨长歌夜未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将同乌海儿女一起,见证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5-20 09:08:53
乌海日报社 | 2022-05-17 10:02:20
乌海日报社 | 2022-05-12 09:26:01
乌海日报社 | 2022-05-09 09: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