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深处 问“景”知否(上)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5-12 09:26:01

绿染大地,景色秀美。

针叶林观赏区游人不断。

“镇园之宝”桑果满树。

市植物园位于海勃湾城区北部,西至机场路、北至林荫大道、南邻双拥街,占地140公顷,面积是市人民公园的4倍之多,被海拉路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面积30公顷,西区面积110公顷。西区于2003年开始改造,2004年9月对市民开放。2012年,西区再次进行了改造。2013年至2014年,东区进行改建。改造后的植物园内有针叶林观赏区、阔叶林观赏区、小龙湖游乐区、凝园、花卉观赏区、桑园、品种园等,是一处集育林、观赏、游览、科普教育、推广利用为一体的自然式园林。

然而,谁能想到,如今春赏海棠夏观荷、秋品菊花冬看雪的市植物园,曾经是一大片任谁看了都“头疼”的荒沙滩。

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现如今,站在海勃湾城区向北望,远处是接续不断的绿色以及许多的城市建筑。但在20世纪70年代时,现市人民医院的位置向北再无建筑,有的只是连绵不绝的沙丘,生长着稀稀落落的沙蒿、沙冬青、梭梭、四合木等耐旱植物,人们称那片地方为“后沙滩”。每当西北风肆虐,大量的沙土就会被吹到城区,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出行。

后来,园林队经上级部门批准,在海勃湾城区北1.5公里的地方拓荒植树。1978年,10余名园林职工深入荒沙滩,在这里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植树造林任务。不断建设发展的园林苗圃,既可以防风固沙,又能够为城区绿化提供苗木,被人们称为“大苗圃”,这就是市植物园前身。

据1981年至2004年间曾在园林苗圃工作的贾增光回忆,在沙漠中建苗圃,困难可想而知,首要任务就是植树造林。“园林人被戏称为‘城市农民’,当时就是靠着铁锹和锄头开启了绿色乌海的建设。”贾增光说。

园林工作的季节性很强,在我市,每年适宜植树的时间只有2个多月。什么树苗在沙滩中成活率高?耐旱的沙枣树、榆树、杨树成为首选树种。想要种活树,水是必不可少的。当时,贾增光他们在苗圃里打了几口机井,用作绿化浇水。

“植树要平整土地、修渠、打堰,然后栽种、固定树苗、浇水。那时候风沙非常大,常常是头一天把堰子打好,第二天就被大风给刮平,我们还要重新打堰子。机井浇水常常是24小时不停运转,才勉强供上树苗用水。”贾增光说,为了能让运来的树苗在沙滩中成活,职工们不仅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还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早晨上班时,干粮和水要带足,中午不回家,就着树荫休息,晚上也是很晚才能回家,忙的时候则是一天24小时连轴转。夏天,衣服被汗渍浸透,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直至最后变硬。

园林部门女职工偏多,她们和男职工一样干着挖树坑、起树、扛树、栽树、浇水的活儿。

有一次,一名瘦弱的年轻女职工起树时,无论怎么努力都起不出来,累极了的她坐在旁边呜呜地哭。“哭完了,她撸起袖子继续干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后,她变得像男职工一样的能干。”贾增光说,当年栽树没有机械助力,全部靠人工,直到20世纪90年代,园林绿化资金投入加大,他们才雇用了推土机来平整土地。随着职工们种树经验不断积累,种树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

一棵棵树木在这片荒沙滩上安家落户,一棵棵树木在园林工人的照料下茁壮成长,一棵棵树木变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不仅为乌海筑起了一道隔绝沙漠的绿色屏障,也为城区、街道、厂矿企业绿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苗木。

铺就条条植绿通道

许多人以为,园林工人春天栽种、夏季养护,到了冬天就可以歇歇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贾增光回忆,20世纪80年代,海勃湾城区最北的一条街便是黄河街。春夏时节,职工们选择距离苗圃最近的黄河街与海拉路路口,将自行车停放至路边,步行大约1.5公里穿越荒沙,到达苗圃工作。“这1.5公里我们要负重、顶风,还要注意脚下的软沙,将近40分钟的路程,往往还没到苗圃,脸上、身上、鞋袜里便全是沙子。野外条件恶劣,没法擦,也不用擦。”贾增光说,拉树苗的汽车常常是开到半路就陷入软沙中动弹不得,职工们只能肩扛手抬,把树苗运到栽种地点。到了下一次运送树苗,司机再也不肯进沙滩。为了解决苗木运送的问题,园林职工想方设法打通道路,垫路、铺路也就成了他们冬季的工作任务之一。

贾增光介绍,城区当时最宽的街路便是新华街和人民路,其余街路都较窄,有的甚至不是柏油路。铺路这事儿只能园林部门自己想办法。那时,北方的冬季最不缺的就是炉灰渣,园林处便发动职工们加入拉炉灰渣、垫路、铺路的义务劳动中。“每名职工除了要拉来一车炉灰渣,还要带着铁锹去平整、铺路。”贾增光说,等到采暖季结束,炉灰渣没有了,修路就得在第二年冬季继续。

一车车炉灰渣被运送到荒滩上,随着铁锹上下翻飞,灰渣路逐渐加厚、延长,也预示着第二年会更好走一些。

那时,黄河街以北的海拉路、植物园东西主园路以及不少游园小路都是用炉灰渣铺垫起来的。

针叶林观赏区满目葱茏

21世纪初,海勃湾城区像样的绿化场地较少,只有市人民公园和园林处的两个苗圃较具规模。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不仅对绿地有了新要求,更需要休闲娱乐、晨练的场所。2003年,我市决定改造园林苗圃,启动植物园建设。市政府先后投资400多万元,用于各类树木、花卉的种植和景点的建设。

贾增光说,从有意向将苗圃打造成植物园起,我市开始向引进高端化树种倾斜,为使绿化品位快速提升、树苗成活率高,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引进适合在我市生长的观赏树木,如北京桧柏、红花槐、樟子松、云杉以及黄刺梅、红刺梅等。“多品种、多层次地种树、栽花。”贾增光说,丰富树种,原来种下的便要起走,有观赏价值的栽种到了市区的公园、绿地等处。

如今走进植物园东门,北侧是葱葱郁郁的针叶林观赏区,里面种植着北京桧柏、樟子松、云杉等树木。

植物园主任马卫东介绍,北京桧柏是柏科圆柏属圆柏的栽培变种植物,冬夏常绿,抗寒抗旱性强,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是园林绿化、环境美化的首选树种。植物园中的北京桧柏大多高达20米,胸径3.5米左右,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幼树枝条斜上伸展,树冠尖塔形或圆锥形,下部大枝近平展,树冠广圆形。

“樟子松是常绿乔木,树干挺直,高15至25米,最高达30米,树皮黑褐色,树冠椭圆形或圆锥形。”马卫东说,经过近20年的养护,如今的针叶林观赏区内满目葱茏,夏季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避暑;冬季,园中其他区域一片萧瑟,但这里仍旧是翠绿挺拔,十分养眼。

与针叶林相对的便是阔叶林观赏区,种植着杨树、五角枫、火炬海棠、丁香、白蜡等。

记者了解到,植物园内还种植着碧桃、国槐、红瑞木、连翘、樱桃、卫矛等树木200多种计30万株和宿根花卉30种40万平方米,植物之多冠绝乌海,是我市面积最大、植物最多的公园。

桑园内有棵“镇园之宝”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参天大树生命的最初,不过是一颗不起眼的种子。顺着东西主园路向西行走百余米,在针叶林观赏区内有一处安静闲适的小园子,被称为“桑园”。桑园,因一棵树龄40余年的桑树而得名。

近日,记者走进桑园,一眼就看到这棵饱经沧桑的桑树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树叶间已见绿色的桑椹果实。有不少市民慕名而来,参观、乘凉、拍照……

据贾增光回忆,他1981年到苗圃参加工作时这棵桑树便有了,据说它是在苗圃建设时被职工无意间种下的,后来逐渐长大,体壮叶茂。桑树枝叶茂密、遮天蔽日,是人们乘凉的大树,每到桑葚成熟的时候,不仅孩子们喜欢爬树采桑葚吃,就连大人们也会采一些解馋。

植物园建园更换树种时,有人问“这棵大桑树该怎么办,起走吗?”贾增光立即否决,他说:“这棵桑树被不少老职工称为‘镇园之宝’,虽然与新树种不同,但意义非凡,它见证了植物园的发展,兼具景观效果,必须留着。”就这样,这棵参天大树不仅被保留了下来,工作人员还以其为中心在周围建设了凉亭、长廊、水系,种植了各类植物,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园子。

桑树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林木,还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象征。桑树浑身是宝,其叶为桑蚕饲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作造纸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酿酒等,并且其叶、枝、根、皮、果和寄生物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市植物园风景优美的小龙湖缘何而来?凝园中枯木、烽火台又象征什么?花卉观赏区倾注了园林人多少汗水?这个集育林、观赏、游览、科普教育、推广利用为一体的自然式园林还有哪些故事?我们下期继续讲述。

(作者:赵荣;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