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年人 从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开始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4-26 09:37:30

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新华社发 曹一 作

新华社发 王威 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日提升,老年人大多实现了“老有所养”。吃不愁、穿不愁,退了休又没事儿干的老年生活到来时,另一种“忧愁”却开始困扰老年群体。

这种“忧愁”是什么?或者是心理上的,没有亲人的有效陪伴,老年人觉得生活变得很孤单。这种“忧愁”也是长期的,随着人体生理机能的退化,日渐“力不从心”的感觉会磨蚀老年人原本具备的很多能力。例如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甚至是思辨能力和自我排解能力。

当人生从青春走向黄昏,老年人最“忧愁”的问题都是什么?为人子女,关爱父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此,记者做了一番调查。

镜头一: 不爱说话的老爸和老妈

“爸妈上了年纪,越来越不爱说话。”当听说记者想要采访如何和父母相处的话题时,42岁的受访者陈程这样说。

陈程的父母都是40后,已是80多岁的年纪。两位老人身体很硬朗,生活都能自理,也不愿到儿女家住。陈程和妻子都很孝顺,隔三岔五就到父母家里转一转,看看他们缺点什么。尽管常去,陈程也待不了很久,半小时左右,父母便会催着他们回去做饭、休息或者是照顾孩子,最常说的话就是:“我们什么都不缺,什么都很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好像话越来越少了。”陈程说。他在父母家的客厅里装上了摄像头,没空去探望父母的时候就通过“电子眼”看一看,“两人躺着看电视,彼此也很少交流。”

有同感的,还有受访者孙青。孙青的母亲已经89岁高龄了,耳朵有点背,平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单元门口的石墩儿上晒太阳,她已经很少与孩子们说话,外孙女站在身边喊上好几声,老人也不答应,外孙女就只能怏怏地走开了。

但事实上老人并不是垂暮的状态。她的身体很好,上楼、遛弯、买菜都没问题,还能坐着公交车去见朋友,她和邻居们也常常聊天,但跟自己的子女却没什么可聊的。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可能是我们的有效陪伴不够,于是会经常找话题跟父母聊天。但父母却不是很感兴趣。他们现在的消息也不闭塞,手机、电视里什么都能看到,反倒是我们有时候还不如他们消息灵通呢。”陈程说。

为什么,老年人话会越来越少?记者也采访了很多老年人,问了问他们的想法。76岁的毛小娣说,她也很少跟儿女聊天,原因是:“我想说的,他们不感兴趣,我问的,他们不想回答。”

毛小娣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几年前,女儿天天跟她抱怨外孙女成绩不好,自己总是会被叫家长,她便问:“那不能退一班吗?”女儿很烦躁:“现在哪有退班的,你不懂就别问了,问也管不了。”

86岁的张范说,他也不怎么跟孩子们聊天。记者问为什么,老人笑眯眯地反问:“为什么呢?”他看着远处一群玩耍的孩子们说:“我是吃饱穿暖啥事儿不愁。他们是啥事儿都愁啊。”

镜头二:

“受不了”的陪伴,

“吃不了”的肉

今年77岁的郭爱珍最近很累。因为累,她多年没有犯的眩晕症又发作了,头晕眼花上吐下泻,去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找到原因,卧床休息了半个月,瘦了七八斤,终于缓了过来。

为什么这么累?她说,可能是因为春节期间,她之前定居外地的儿子一家回来了。由于疫情原因,儿子在外地开的餐馆关门歇业,一家人回到乌海,打算在家乡重新创业。

在此之前,郭爱珍一直是独居的。她的生活很规律,早上6点起床,7点吃完早饭去锻炼一个小时,然后回家做做家务,中午1点多吃午饭,下午看看电视,与邻居们打打扑克,晚上8点多就睡觉了。但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与老年人不同,两个孙儿都还是活泼好动的年纪,早上他们要睡到8点以后,于是早饭就热了又热,晚上11点还不睡,要看电视,要笑要闹,郭爱珍的生活规律就这样被打破了。

“说是回来陪我,其实还不如不陪我。”她苦恼地说。

今年81岁的孙大娘也觉得,自己与儿女“无法沟通”。孩子们很孝顺,隔三岔五不是这个来看望她,就是那个来看望她,孙大娘老两口什么都不用买,肉、菜、水果塞满了冰箱。由于吃得不及时,水果都坏了,蔬菜也吃一半扔一半,肉更不用说,现在冰箱里还能找得出两年前冻的肉。儿女们很生气,埋怨他们不吃,都把好东西放坏了,孙大娘却苦笑着告诉记者:“我们这么大岁数了,怎么消化的了啊。”

孙大娘最可口的饭菜是熬得绵软的粥,不加盐的水煮菜,但这些统统被孩子们视为“没营养”。他们会给她炖排骨、蒸螃蟹,炖鸡汤,说这些才饱含蛋白质,但孙大娘不领情:“他们都以为我是以前养成的习惯,舍不得吃,其实我真的看见都觉得不香。”

镜头三:

胆怯的“成年人”

和委屈的“老小孩”

4月24日是星期日,但由于要调休,这一日也是工作日。

一大早,刘建航就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你今天休不休息,能不能来帮我换楼道灯?”刘建航烦恼地问母亲,为什么灯又坏了?告诉物业不就行了吗?

挂了电话,他忽然有点后悔。灯可能不是“又”坏了,而是上次坏之后就没有修过,他无数次嘱咐母亲把这件事告诉物业,让他们来修,母亲有可能忘了,也有可能是物业忘了,但母亲不敢去催。

“我妈以前不这样的,她很泼辣。年轻的时候在街上摆小摊,谁要赊账不给钱或者是抢她的地方,她能追着人家骂半条街。为啥老了就变得这么胆小了呢?”刘建航觉得不理解。

高淑琴也觉得自己的父母变得“胆小”了。她记得,自己小时候因为生病原因没能参加小升初考试,父母带着她到“机关”里去,一个屋子一个屋子地敲门,请求人家想办法让他的女儿不要辍学。“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爸就只是一个普通工人,身边没有可求助的人,后来终于有一位伯伯帮了忙,让我继续去上学了。爸爸妈妈带着水果罐头去感谢人家,那位伯伯当面把罐头拧开喝了一口汤说:“我尝过啦,留给孩子们吃吧。”

父亲常常讲这件事,让高淑琴要记得感恩,但高淑琴却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为了孩子那么勇敢的父亲。但为啥父亲老了以后就变得很“胆小”:“他不敢去交电费,不敢去银行办业务,他听说别人都在领高龄津贴,自己去社区门口坐了一下午都不敢上楼去问。”

与这些胆怯的“成年人”不一样,今年76岁的周敏时常觉得自己“没出息”。她似乎总会因为一些小事觉得很委屈。比如同住的孙女喜欢早上洗澡,总是把卫生间弄得一地水渍,而周敏又有严重的风湿病,总觉得家里潮湿难当。

“这种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很委屈,老头子走得早,剩下我自己。但回过头想一想,钱够花觉够睡,孩子们都很孝顺,还有啥不满意的呢。”周敏说。

就这样,她总在“开明”和“委屈”之间做角色切换,有时候觉得自己这么大岁数,应该什么都看得开了。有的时候又觉得儿孙们不理解自己,情绪上很不开朗。她以为只有自己这样,但同龄的一位老太太跟她诉说自己的不开心竟然是因为早点吃了油条没吃上包子时,她又觉得对方“小题大做”。

“唉,人老了没出息,是不是?”她苦笑着问记者。

镜头四:

为什么父母

变得暴躁起来

杨航很怕接到邻居的电话。因为每次半夜邻居打来电话,都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他的父亲又在深夜跟人吵架了,不管不顾地吵得全楼不得安宁。

父亲已经87岁了,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别人吵得不可开交。不堪其扰的邻居当着杨航的面诅咒他的父亲“老不死”,他也不能上去跟人家理论,“我也劝了很多次,但他根本不听。”

有这样暴躁家长的,还有今年51岁的老刘。饱受更年期折磨的老刘时常会觉得,如果母亲再打电话给她抱怨兄弟姊妹的不是,她可能“活不过去了”。

母亲年轻的时候脾气就不好,老了更急,跟什么人都能吵起来,自家的儿媳妇、物业的保洁员,甚至是超市里的收银员都能惹到她,“有时候觉得我妈很可怜,她老了,好像特别容易陷入一种自怨自艾中,常感觉自己势单力薄的,儿女不贴心,外人欺负她。”老刘说。

要切实关心老人的实际感受

为什么当儿女们慢慢长大,父母渐渐老去,我们却渐渐忘了如何与父母相处呢?是我们太不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不明白他们的实际感受吗?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寻找到了一些答案。

77岁的郭爱珍说,需要空间。尽管她没有这样明确地表达出来,但记者能领会她的意思。作为母亲,她无法让为了照顾年迈的自己才回到家乡创业的儿子搬出去另住,但她的确已经没有精力配合年轻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她想要安静地晚上8点就能入睡,也没有精力在思考孩子们的一日三餐要吃什么,虽然儿孙们可能也不在意,但根深蒂固的习惯还是让她总想把照顾他们当作自己的责任。

76岁的周敏则需要安全感。她很担心自己变成一个讨人嫌的老太太,于是对很多看不惯的事儿保持沉默。久而久之,委屈的情绪就会弥漫上来,不是人人都能“越老越通透”,敏感的性格可能一辈子都很敏感。周敏时常觉得自己活得没有“自我”,似乎一辈子的作用就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她的过去,她的未来……这些在丈夫甚至子女眼中看来,都不曾得到过重视。

杨航也表示,自己其实有点理解父亲的暴躁了。“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但年轻的时候太辛苦落下一身毛病,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痛,他有很多慢性病,有的药相冲突,就只能忍着,久而久之,心情就不愉快了。”他说。

他也打算带着父亲去看看精神科医生,“我们做子女的,应该理解他们真的是生病了。不是身体上的,也许是心理上的。”

其实,在记者看来,当人生从青春走向黄昏,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懂得,老年人也有情感需求。他们需要我们更细心的陪伴,需要我们及时为他们遮风挡雨,就像他们年轻时庇佑年幼的子女们一样,成为他们的依靠和寄托。

毕竟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关爱每一位老年人,就是关爱未来的我们自己。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