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健康“防护墙” 医保服务惠民生——我市全面推进医疗保障工作纪实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5-06 16:04:56

【保障和改善民生】

护士为白内障手术患者点眼药。

家属照护失能老人。

近年来,我市医疗保障系统认真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不断在增效、提速、延伸上下功夫,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着力为办事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医保服务。

药品耗材降价

缓解看病贵

“感觉怎么样?一会儿就能出院了,回家记得按时滴眼药。”近日,在市人民医院做完左眼白内障手术的市民张光宇准备出院。

2019年,张光宇发现看东西突然模糊起来,经查,发现患有双眼白内障。“我从网上查过做白内障手术的价格,仅更换单眼的人工晶状体就得3000多元钱,还不包括检查、住院这些费用。”张光宇说。

随着眼睛的情况不断恶化,今年年初,张光宇到市人民医院检查,决定接受手术。让她想不到的是,她要更换的人工晶状体大幅降价。

“我来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说手术耗材从原来的3000多元降至1700元左右。我住院做完手术看单据时发现,耗材只花费了1300元左右,更便宜了。”张光宇说。

原来,张光宇住院时,人工晶状体带量采购完成适逢二次降价。据张光宇说,她这次住院做手术共花费了近6500元,术后还能报销,自己最终的花费预计在2000元左右。“我已经预约了另一只眼的白内障手术。像我一样的白内障患者很多,人工晶体降价,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现在医疗环境越来越好,看病价格越来越实惠,生活真是越过越舒心。”

市人民医院眼科护士长魏静对医用耗材降价给患者带来的好处也深有体会。她表示,以前做白内障手术住院需要先交纳9000元,部分家庭生活困难的患者难以凑齐手术费,有的要靠医院垫付药费勉强手术,有的干脆放弃治疗。“人工晶状体降价后,白内障患者基本上能看得起病,对于他们来说是真正受益的事。”魏静说。

近年来,为让我市群众切实享受更多医改红利,市医疗保障局持续跟进国家、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采用“带量联动、双向选择”方式,顺利落实冠脉支架、人工晶体、冠脉导引导丝、冠脉球囊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推动四类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大幅下降,最高降幅超95%。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国家组织冠脉支架平均降幅95%,截至目前,受益患者740人,减轻群众费用负担725万元;2020年10月28日开始执行的人工晶体平均降幅51%,最高降幅达72.27%,受益患者1319人,减轻群众负担286.7万元;2021年5月24日开始执行的冠脉扩张球囊价格从2000多元降至200多元,平均降幅达88%,受益患者751人,减轻群众负担260.5万元;2021年10月15日开始执行的冠脉导引导丝集中带量采购平均降幅23.7%,受益患者236人,减轻群众负担7.1万元。

此外,市医保局持续做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五批218种和省际联盟两批29种药品带量采购工作,药价平均降幅达70%,减轻群众负担2478万元。执行完成内蒙古、四川、山西等“六省二区”省际联盟11种药品和冠脉扩张球囊集中带量采购报量及落地实施工作,药品平均价格降幅76.6%,减轻群众负担27.7万元。冠脉扩张球囊平均降幅达88%,减轻群众负担199万元。2021年7月1日我市参与采购三明联盟非一致性评价药品2个品种,截至目前,采购金额6万余元,减轻群众负担4万余元。

今年,市医保局将继续深化医疗改革,发挥集中带量采购优势,积极落实好吻合器、口腔种植体、骨科创伤、骨科脊柱等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进一步推动医用耗材价格大幅下降,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长期护理保险

照护有保障

除了药品和医用耗材对居民生活有很大影响,如何更好地照护重度失能人群,减轻失能家庭负担,也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我市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重度失能人员家庭减轻负担。

近日,在市民贺媛媛家中记者看到,她正在给婆婆按摩放松身体。贺媛媛的婆婆1998年因为脑出血留下后遗症,随后病情不断反复,到2019年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只能靠照护生活。她家摆放着医院用的病床、输液支架以及大量尿不湿。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贺媛媛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我们做儿女的肯定希望能够更好地照顾老人,但是靠我丈夫的工资养活一家人非常吃力,婆婆日常护理也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贺媛媛说。此外,老人需要经常翻身、按摩、拍痰等,贺媛媛一家人没有照护经验,也担心弄伤老人。

2020年,我市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该项制度建立以个人缴费、政府补助和医疗基金划转相结合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以解决失能人员护理问题,为他们的长期护理提供保障。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乌海市分公司承办。这项制度推出后,医疗保障部门及承办机构积极走访我市失能人群,其中就包括贺媛媛家。

了解到这项制度后,贺媛媛一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申请了保险。经过申请、评估、培训,2020年底,她家正式享受了这项保险制度。“现在每个月我们能领取840元的照护费用,一年下来1万多元,缓解了我家的经济压力。”贺媛媛说。

据了解,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不设起付线,按日定额管理。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护理服务的按每人每日定额80元,参保人员在养老护理机构接受护理服务的按每人每日定额60元,参保人员接受协议机构上门护理服务或居家自助护理服务的按每人每日定额40元;由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70%。

此外,我市还将市职业病防治院、海区宜和护理院等6家医疗养老机构确定为定点医护机构。

据统计,自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以来,累计享受长护待遇1438人,支付护理费1131.94万元。

一站式服务

办事更便捷

日前,市民张女士的母亲患疾病需要到北京就医,因为涉及医保报销的问题,所以她到市民服务中心医保窗口咨询。“工作人员跟我说,市里开通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业务,我们只需要电话备案,就可自行到异地就医并进行医保直接结算。”张女士说。了解情况后,她先打电话到市医保局报备,随后,便安心地带母亲去外地就医。到北京后,张女士刷医保卡为母亲办理入院,出院时直接按比例医保结算报销。

“真是太方便了,要在过去,我们还得两头跑,看完病回当地结算报销,而且一时半会儿还报不出来。现在这种方式非常方便快捷,又省时又省力。”张女士高兴地说。

除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我市还推出“就近办”“网上办”“全市通办”业务。

“以前,居民办理医保业务需要看户口所在地,比如海勃湾区的居民只能在海勃湾区办理业务。但现在,只要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在三区都可以办理业务。且现在除个别业务外,其他业务都可以通过网上或电话办理,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服务。”市医保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晋权说,下一步市医保局将继续扩大网办范围,尽可能达到“全程网办”,让市民享受更好的办事服务体验。

近年来,我市不断简化办事流程,印发了《医疗保障窗口服务规范》等10项工作制度,优化34项经办流程,精简办事流程,让群众体验到更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开通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12345市民热线、专线电话传真、微信等多种服务渠道,真正实现了医保业务“掌上办”“网上办”;积极推行使用医保电子凭证,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上线后,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深入定点医药机构、社区,手把手帮助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激活使用医保电子凭证,实现参保群众扫码便可就医购药,目前医保电子凭证激活量近14.5万人。

此外,我市进一步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累计连通全国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52933家,截至2021年12月底,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到了15400人次,医保基金支付12742万元。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在全区排名第一。

作为自治区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城市,我市实现了17个省市门诊费用跨省联网直接结算,去年跨省门诊直接结算2987人次,医保个人账户支付78万元。同时,我市实现了异地就医备案、异地安置备案、跨省门诊登记备案业务“全市通办”。群众在全市任何一家医保经办服务机构均能办理,实行同一事项同一申报条件、同一办事流程、同一办事标准直接办理,结果直接反馈申请人。

医保改革每前进一小步,都是改善百姓就医环境的一大步。接下来,我市医保部门将不断深化医保改革,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实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按病种付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一系列医保惠民举措,让群众看病少跑腿、少花钱,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作者:张楚研;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