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儿童撑起一片天 ——市残联积极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小记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3-18 09:32:30

【关注残疾人】

3-1.jpg

康复师为残疾儿童做康复训练。

康复是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的重要手段、重大任务。近年来,市残联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推动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啊——’,跟老师发音‘爸爸’。”

近日,在我市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以下简称市儿童医院),孩子贝贝(化名)在语言治疗室接受语言康复课程,他已经能够发出“爸爸”“妈妈”等简单的音节。“我家孩子先天发育迟缓,其他孩子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他来说很难。”贝贝的妈妈李女士说。

李女士有两个孩子,9岁的女儿小丽和4岁的儿子贝贝,两人均发育迟缓。“我女儿小时候就有发育迟缓的症状,2岁还不会说话,当时我们以为孩子只是说话晚,后来发现她走路必须要扶东西,接受事物的能力也很低,带孩子做检查才发现她发育迟缓。儿子出生后也出现了和女儿相似的情况。”李女士说。

2019年,为了改善贝贝的情况,李女士带他来到我市儿童医院接受康复训练,而高额的费用让李女士很难负担。“我家孩子这种情况需要上语言、运动、物理治疗等多种课程,一天的费用起码要300元。像我家这种情况,我必须在家照顾孩子,没有办法外出工作,家里靠我丈夫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再负担孩子康复训练的费用,对我们来说十分吃力,只能选择性地为孩子康复一两项内容。”李女士说。

在孩子参加康复训练时,康复师的话为李女士带来了希望。他们告诉李女士,她家孩子的情况符合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可以申请救助。

随后,李女士经过咨询,向海勃湾区残联递交了申请。经过市残联审核,她家孩子进入我市定点康复机构接受救助,享受每年15000元的康复训练补贴。小丽目前因为超龄不再享受救助,贝贝现在还继续接受救助。

“救助制度对我家帮助极大,孩子需要上的课程我们尽量都让他上,他们两个的进步都非常明显。”李女士说。小丽现在上小学,虽然比正常孩子吃力,但课业基本能跟上,贝贝在最近的评估中,除了语言进步相对较慢外,其他方面均有大幅进步。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救助对象为符合条件的0—7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其中视力障碍儿童享受每年4000元康复训练补贴,听力言语障碍享受每年12000元康复训练补贴,肢体、智力残疾以及孤独症儿童享受每年15000元康复训练补贴。“孩子每年需接受不低于10个月的康复训练,经过审查合格后,我们会根据康复训练具体情况进行结算。对符合救助条件、有康复意愿的孩子,我们将‘应救尽救’。”市残联康复科科长高亚莉说。

据了解,2021年,市残联共完成117名0—7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补贴康复救助资金148.5万元;救助数量同比增长50%,救助资金同比增长80%;另有8名新增残疾儿童经过审核进入定点康复机构接受救助。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针对残疾儿童康复,市儿童医院负责人彭晶说:“在为孩子做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错过了最佳康复期的孩子,他们接受康复训练的效果明显差一些。家长在发现孩子说话晚、走路不利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时,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孩子。”

(作者:张楚研;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