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接地气” 育人“有底气”——我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5-06 15:58:17

【关爱未成年人成长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生在学校餐厅体验摘菜。

学生在劳动技能大比拼中包饺子。

推行“1+3+N”劳动教育课程、开拓校园劳动种植基地、制定家务劳动清单、选定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和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感悟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朴素道理。近年来,我市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劳动教育新模式,让劳动更“接地气”,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厚重的人生底色。

为整体推进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全面做好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明确在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对学生课外校外劳动任务提出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提高劳动素养,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课程建设

夯实“主阵地”

近年来,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我市各学校立足实际,将劳动实践课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积极探索与创新劳动课程,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劳动课,注重教育实效性,让每个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海区六小,教师响应劳动育人的号召,开发形式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废物再利用”“变废为宝”,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

到餐厅帮厨,在图书馆整理图书,为老师发放书籍报纸,学习手工折纸,编手链,生豆芽,组装电脑,巧缝沙包……市十八中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资源,开发劳动课程,不断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拿出一张正方形,之后仔细对折……”在市十八中初二(13)班里,老师正在给学生上制作书签折纸的劳动教育课。老师利用视频、图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操作,学生认真听讲。

同时,学校德育处安排班级利用周三劳动教育课轮流到学校餐厅帮厨,到图书馆整理书籍或者开展卫生清扫志愿服务活动。

来到学校餐厅,记者看到学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的围坐在一张方桌前洗菜,有的在削土豆,还有的参与食物保鲜和粗加工。“我们来到餐厅帮厨,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也体验到了付出劳动收获成果的喜悦。”学生员子轩说,“只有亲身实践后,才能体会到每个职业的不易。”

家校合力

打好“组合拳”

家长是劳动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劳动教育中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家庭劳动,我市各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树立劳动教育理念。家校共同制定“家务劳动清单”,确保学生每年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

洗菜、切菜、放油、下锅、翻炒……这是海南区四小学生在家做饭的一幕。辣椒炒肉、西红柿炒鸡蛋、美味三明治……学生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以前,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抢着做。”孩子们的变化让家长感到欣喜。

海南区四小六(四)班通过布置“我为家人做饭记”的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高劳动技能,懂得感恩与付出。学生们变身小厨师,纷纷走进厨房展示自己的厨艺,用辛勤的付出,为家人制作出充满爱意的美食。

我市多所学校的家庭劳动课程秉承“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学校下发的“劳动实践表”,指导家长和孩子自行制定家务劳动清单,让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创造美好”主题家庭劳务活动,逐步掌握刷碗、拖地、洗衣服、做饭等家务劳动,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淬炼实操

提升新技能

海区光明路小学新开辟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两块新实践田采取承包制,由班级承包,根据时令种植适宜的植物。学生为实践田设计了名字,进行了规划和设想,在划分好的区域开始劳动,除草、浇水、培土……开启“劳动实践+课程知识+思政功效”有机融合的模式。

“坑儿要对整齐,一铲子挖下去后要退一点细土回来……”,老师耐心教学生如何挖坑、挖沟,学生按分好的小组迫不及待地进入“自家”园地,体验劳动的快乐。

五一劳动节前,海区二小组织学生开展了劳动技能大比拼。夹豆子接力赛,一年级的同学们一边用筷子夹豆子,一边准确无误地数出豆子的数目;穿衣系鞋带接力赛,小选手们个个神情专注、奋勇争先;识蔬菜剥蒜皮接力赛让三年级的同学们遇到不小挑战;花样凉菜、包饺子更是让四五年级的同学们收获满满,在欢声笑语中学习新的劳动技能。

市十八中与黄河村葡萄种植户合作建立农业研学实践基地,每学期安排学生赴基地开展葡萄栽培、修剪、采摘等农业研学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的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农区。劳动中学生们互相协作,不怕脏不怕累,在劳动中锻炼了意志、强健了体魄。

为不断拓展延伸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市教育局联合市农牧局对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确定8家企业为乌海市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试点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劳动研学实践活动。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创建一批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全力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边界,带动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向纵深开展,从而高效快速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作者:陈洋;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