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账单: 虎年春节,你的钱都花哪儿了?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2-22 10:22:24

齐艳芳 绘图

齐艳芳 绘图

齐艳芳 绘图

齐艳芳 绘图

新春佳节落下帷幕,又到了盘账的时间。在刚刚过去的虎年春节,您的消费情况是什么样的?与往年相比,又产生了哪些变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有了质的飞跃。年货账单更加丰富,吃穿住行、休闲娱乐更加多样,小小一本“春节账”就能看到“消费升级”这个大话题。

“春节”向来是老百姓消费的集中时期。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春节就相当于一年辛苦的“总结”,好好过个年就是对自己和家人的“犒劳”。

在过去,春节消费与任何一个节日的消费内容都不一样,消费的都是平时舍不得的东西。舍不得吃的,过年要吃;舍不得穿的,过年要穿。迎新必然先辞旧,不管大件儿还是小件儿,春节就是一个“换新”的理由。

但这样的情况,随着社会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渐渐产生了变化。人们不需要再把春节作为集中消费的关键期,但春节消费的力度仍不容小觑,不少市民发现,春节仍然是自己花钱的高峰期。花钱如流水就是最好的写照。

那么,这个春节,你一共花了多少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相较过去有哪些区别?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听他们来说一说。

镜头一:

以前“吃得好”,现在“吃得巧”

“60后”市民郭斌告诉记者,虎年春节,他一共消费6000多元,其中大部分都用来充实节日餐桌,2000元用来走亲访友和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他的妹妹郭晓波花的更多一点,上万元的花销同样大部分投入了节日餐桌和为全家人购置新年衣物上。

跟他们兄妹两个一样,“60后”市民孙霞也盘了盘自己的账本,发现从年前到现在一共消费了7600多元,基本都是用来购买食材。

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春节餐桌都会占据消费账单的“大头”,但“50后”“60后”们的账单尤甚。出现这种情况,因国人的传统习惯所致:子女都回家过年,父母辈自然要花更多的钱,备更多的年货。

“以前备年货无非就是鱼啊肉啊什么的,现在不一样啦。”郭斌说,“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用不着过年打牙祭了,但过年总是还得吃点好的呀,所以更要在吃得营养健康上下功夫。”

郭斌给记者看了他的年货清单,鱼是东星斑,蟹是帝王蟹,就连虾都是国外品种黑虎虾。这些海鲜如今已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常客,就算平时舍不得吃这么好,过年多备上一些也不算什么。

受访者高珊珊今年的年货清单也很丰富,仅用在“吃”这一项上,就花费了近万元。她通过网购买了许多市场上不常见的年货,例如查干湖野生胖头鱼、微山湖野生甲鱼等。“生活条件好了,看到了什么就想尝一尝,春节家里人都在,大家一起尝尝新鲜。”高珊珊说。

以前要吃得好,现在要吃得“巧”。记者观察受访者们的年货账单,除了鸡鸭鱼肉,海鲜基本是“标配”;干果也不再局限于瓜子、花生,碧根果、夏威夷果、开心果等都上了清单。水果更是不局限于北方地区,天南地北哪里的都有,丹东的草莓、进口的车厘子、高原蓝莓、库尔勒的香梨、阿克苏的苹果都成了市民们餐桌上的常客。

虽然钱都花在了餐桌上,但在大家看来,这也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吃得新鲜、精细说明咱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镜头二:

红包占大头,人情不能少

市民张春娟这个春节一共花费了两万多元。其中大多数都用来给长辈和晚辈们包红包和随礼了。

张春娟是一位“85后”,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亲朋好友平时不得常见,过年才能相见,包红包就是张春娟对他们最好的祝福方式。

“姥姥姥爷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还有我老公的奶奶岁数也不小了,平时也没什么时间去看望老人们,趁着过年,我给每位老人都包了1000元的红包,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张春娟说。

“90后”受访者安娜告诉记者,她这个春节一共花了34000多元。大多数也是用来随礼和发红包。“吃上没怎么花钱,因为都是在爸妈家蹭饭。大部分消费都是包红包。给双方父母各包了1万元,亲戚朋友的孩子都是500元压岁钱。”她说。

“给父母包大红包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读书时天天跟家里要钱,刚上班时也没攒下钱来,现在条件好了点,是该反哺父母了。”安娜说。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许多“80后”“90后”受访者都认为,人情往来是他们春节花销的最大支出。给长辈和晚辈包红包赠送节礼等占了主要支出。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包红包的形式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比如很多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已经不再是给现金,而是忖度对方的需要,比如给大学生晚辈赠送名牌运动鞋、电子产品等作为新年礼物,给老人赠送保健器材等。

受访者张哲就趁着春节有活动购买了两部最新款的华为手机送给两个读大学的侄儿作为新年礼物。因为在他看来,给孩子们换一个新手机比给红包更贴合他们的需要。“我小时候长辈给红包更多的是互相换来换去,我给你的孩子,你给我的孩子。到了我们这代人,家家户户生活条件都变好了,送红包更多是为了表达关怀,送祝福。”他说。

镜头三:

创新项目多,悦己最重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期间,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吃大餐、穿新衣这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度假旅游以及各种精神上的娱乐。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也发现,无论是市区内的电影院还是大型购物中心,基本都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受访者艾米是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98后”女孩。这个春节,艾米原本打算到云南旅游,但怕疫情形势不够乐观,没能出行,于是准备的6000元旅游基金被她全部用来购买“让自己开心的东西”。

“新衣服、首饰、买了一只猫,还买了很多书。”艾米说,“春节其实没消费多少,虽然我已经开始工作不好再拿长辈们的红包了,但也没有发红包的压力,所以钱都用来让自己开心了。”她说。

艾米的朋友金琳也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她的主要消费大约在四五千元,多是用来与朋友聚餐、观影以及网络购物上。“我的钱都用来充值各个视频网站,或者是在网上买课程了。这个春节我自学了挺多东西,买网课大约消费了2000多。”她说。

受访者宋智越说,自己春节期间的主要消费,是装了一台投影仪,大约花费5000元。“我一直都想享受一下躺在床上看大银幕的感觉,这个春节终于实现了。不管是打游戏还是看电影都贼爽。”他兴奋地说。

“如果不是怕疫情反复,我这个春节就出去自驾游了,我研究了好几条路线,自驾用的东西也早就买好了装在后备厢里。”受访者高惠说。

相比起“70后”“80后”们更重视的人情往来,年轻的“90后”和“00后”们则认为,“悦人不如悦己”,春节这么大好的休息时间,当然要用来做自己开心的事情。

受访者黄薇薇是一位“00后”女孩,她告诉记者,春节她一共花了4000多元,几乎都是用来玩游戏。玩剧本杀、密室逃脱,报了一个攀岩教学的课程,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此外,黄薇薇还是一个资深的Cosplay爱好者。购买这些装备也花费不菲。春节期间,黄薇薇还和朋友去珠海参加了一个电竞展,路费和食宿花了2000多元。她告诉记者,动漫圈和电竞圈也经常在春节期间搞活动,这是年轻人的“新年俗”。

镜头四:

年俗要更新,“云上”很火爆

春节消费,钱都花在哪里了?受访者曹丽娜说:“传统项目省了,新兴项目又花了。”

曹丽娜说的传统项目是放鞭炮。以前每年春节曹丽娜家都是放爆竹烟花的“大户”,每年至少要在这方面花费一两千元。今年为响应“禁炮令”,曹丽娜只买了一串电子鞭炮应景。

但很快她就发现,这一两千元,很快就被她在微信里发红包发出去了。“除夕夜一边摇红包,一边发红包一边抢红包,手忙脚乱不亦乐乎,回头一盘点,不买炮省下的那点钱都发出去了。”她笑着说,“抢红包、发红包、集五福都成了新年俗啦。”

被新冠疫情改变的生活方式也让不少新的消费理念开花结果,甚至体现在了春节消费当中。

“云上”消费就是其中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春节长假让许多受访者都有了大把的时间刷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尤其是直播带货很受欢迎,不少受访者的云上购物消费占了春节消费的很大一部分。

受访者罗亚楠是一位教师。这个春节就在线上花了至少3000元。她说,以前她春节期间喜欢跟朋友们喝酒、打麻将,但疫情发生后,她不太敢参加这样的聚会,怕一旦“中招”影响了年后紧接着就来的开学季。所以更多的时间都宅在家里看直播。“我是直播间里的资深粉丝,通过直播间还认识了很多朋友,我们有相同的爱好和话题。看直播除了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还能知道其他地方的人们都喜欢哪些商品,她们是怎么生活的。”她说。

小小“春节账”,展示大变化。

无论是吃穿住行的变化,还是娱乐休闲的变化,乃至一代又一代人们消费观念的变迁,都能说明,在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我们的日子正越过越美好。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