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2-08 10:53:17
新华社发 曹一 作
新华社发 曹一 作
合理膳食 新华社发 曹一 作
读书学习 新华社发 曹一 作
以前酷爱囤年货的周斌今年不再囤年货了。年前,他只买了少量的蔬菜和熟肉,刚刚够吃到大年初三。初四一早就去超市买新鲜菜:“现在超市买东西很方便,现吃现买,随时吃新鲜的。”他说。
购买食材招待客人,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买各种肉食,而是精心选了一些鱼和虾,买了很多蔬菜和水果。“过年的聚会特别多,我觉得还是要注重食物的荤素搭配,尽量吃得清淡健康,减少肠胃负担。”他说。
春节期间,我市几家超市都货源充足,很多电商也不“打烊”,消费者手指一点就能下单各种新鲜食材,也让人们彻底告别了“囤货”的习惯。
周斌的妻子龙女士说,今年春节,她甚至没有购买糖果、蜜饯、瓜子等零食,也没有买各种含糖量高的饮料,而是准备了很多新鲜水果招待客人。“车厘子、草莓、猕猴桃,我都选的是时令鲜品,小孩子很喜欢,我也觉得很健康。”她说。
餐桌习惯的变化,不仅折射出物质条件丰富带来的餐饮升级,也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过去,春节期间暴饮暴食、待客只求排场不讲营养的习惯正在变成过去时,更多的家庭像周斌家一样,讲究起了营养健康。
市民郝悦悦这个春节在家组织了好几场聚会,她发现,炖羊肉不如蒸紫薯受欢迎,烧排骨不如菌菇汤先光盘。“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实在不必要在春节时暴饮暴食。”她说。
由此可见,过节方式的变化恰似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人们消费水平和理念的变化。但尽管方式“多元”,年味儿却始终都在。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许多市民都觉得,虎年春节的“年味儿”相比前两年要更加浓烈,疫情形势的好转,也让大家感到了放松和愉悦。
年俗的变化也并未让人们感到失落。因为变化的是那些与时代观念渐行渐远、与新消费理念不相适应的习俗,不变的却是年的精神内核与内生引力。人们不再满足于每年期盼的年,从一种体验变成一种“回味”,而是努力将每一年都过成新一年,每年都有变化,每年都有新意。
过年方式“多元”“年味”不曾改变。那么,这个春节,你体会到别样的味道了吗?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话既是民间俗语,又是老百姓的真实心声。过去,每逢春节,就是游子们返乡的高峰期,回到故乡过年是很多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事儿。
今年57岁的曹林学尽管定居乌海,但之前的很多年里,每年春节他都要拖家带口回到家乡湖南。曹林学的老家在湖南衡阳,18岁时,他跟随同乡外出学木工,漂泊了半个中国,最后定居在内蒙古西部的这座工业小城。他记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就饱尝了“回乡”之难。
“上世纪80年代末,火车是回家唯一的交通工具,车上又闷又热,人多的时候就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当时儿子很小,买不到座位票,哭着不肯睡,妻子只能抱着儿子躺在火车硬座的空隙里。”曹林学说,“下了车,去县城的班车一天就一趟,赶不上就要雇驴车。回村的山路要徒步走上二十多里,那时候觉得,最漫长的路就是回家的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路交通越来越便捷,火车越来越快,越来越舒服,汽车可以直达村口,驴车早就退出历史舞台。南岳机场通航后,他可以带着家人坐飞机回家,原本三天多的路程缩短成十几个小时……
即便如此,每年回乡还是固定项目,直到一场疫情打破了惯例,曹林学举家就地过年。“今年是我们在乌海过的第二个春节。除夕夜儿子开了视频,我们跟大哥一家推杯换盏,手机像素很好,亲人的脸看得也很清楚,那一刻我觉得,其实在哪里过年都不重要了,亲人相见就是年。”他说。
在乌海住了多年的黄菊芳说,自从孩子定居北京后,她和亲家就开始“反向过年”。“儿媳的老家在河北,也是独生女。刚结婚时,都是除夕到初三在我家过,初四启程到儿媳妇家,一个年要分成两截。”她说。
三年前,黄菊芳的儿子终于在北京定居,有了“落脚地”。四位老人一商量,干脆每年春节前他们都去北京陪孩子一起过年,“既避免他们舟车劳顿,也不必一个年再分成两截。”
祖籍四川的罗洪波今年是在三亚过的年。一起到三亚过年的还有妹妹全家和妻子的父母。他们分别从自己的居住地出发,然后约在三亚见面,除夕夜在租住的家庭民宿里点起红灯笼时,罗洪波说,自己突然生出一种感觉,虽然不是故乡,但彼时亲人团聚便如在故乡一样。
其实不管回不回乡,故乡一直都在。游子千辛万苦跋涉千里,相比起看一眼故乡的风貌,他们更渴望的是跟亲人的相见。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团聚方式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反向过年、就地过年、旅游过年都是新的团聚方式。这些方式并没有冲淡团聚的意味,反而添了新的趣味,因为不管在哪里,亲人相见才是年。
传统年俗之变:
红包要“实用”,线上云拜年
过年要包红包,小孩子要给压岁钱是传统年俗之一,但近年来这项年俗也有了新的变化。
家住海区文香雅苑的林夏亲戚多,往年过年包红包她都给现金。因为孩子多,金额也不大,亲戚收了她发的红包,再反手给她的孩子送回来。亲戚拜年提的节礼也是一样,一盒牛奶你送到我家,我送到他家,他家再送到你家,换来换去,一不小心,送出去的牛奶又回到自己家。用林夏的话说,都是亲戚之间“瞎客气”。
想要约定大家互相不包红包,林夏还觉得不好意思。“过年发压岁钱是个年俗,也是个彩头,取消了觉得没有年味儿,也会减少孩子的期待。”林夏说。
今年春节,林夏从抖音短视频里学了一招。“红包一定要实用。我提前问好并按照家里每个孩子的年龄和需要分别准备了礼物,比如上小学的孩子我就给他们买了新书包或者新文具,读大学的孩子就是电子产品或者网红文创产品,其实价格跟我给他们发的红包金额差不多,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毕竟这个礼物自己拿到啦,不必交给老妈。”林夏笑着说。
“实用”的红包,越来越流行。不但在发压岁钱的时候家长们更讲究实用,给老人包“福包”时也同样适用。
张静的姥姥今年已经87岁高龄,家里的晚辈都会给老人准备“福包”,但姥姥从来不肯要,总是趁着他们不注意又塞回去。今年,张静给姥姥准备了一台按摩椅作为“福包”。“如果平时买回来姥姥肯定生气,埋怨我乱花钱,但春节期间送给她当福包,她就开开心心去试用了。”张静说。
受到疫情影响,过年走亲戚这个保留项目也显得有点尴尬。市民孙向辉就很苦恼:“我刚刚结束居家隔离,不去拜年吧,觉得很失礼,去拜年,又怕人家听说我是从外地回来的。幸亏现在微信功能强大,我索性全都云拜年。”他说。
“云拜年”,既满足了人们互相交流、彼此问候的心愿,又避免了疫情期间聚会、见面带来的风险。而对于许多“宅男宅女”来说,“云拜年”也让他们不必受到“社恐”的困扰。“我特别怕被亲戚围着嘘寒问暖,每年给长辈拜年真是如坐针毡。视频拜年真好,大家聊得还挺亲热的。”00后女孩孟羽瑶说。
休闲方式之变:
“老三样”少了 “新花样”多了
过年休闲“老三样”是什么?恐怕一半以上的年轻人都会告诉你:喝酒、打牌、K歌。
难得的长假,想要放松一下必然少不了聚会,聚会形式也不外乎就是这几种。年复一年,大家也觉得这样的休闲方式有点不够看了。
受访者张敏今年春节一顿酒都没喝,但聚会却参加了不少。张敏笑着说,人到中年,吃吃喝喝已经不能再让她感到舒适了,“朋友们不是正在被减肥困扰,就是有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吃喝都是在透支健康。”她说。
于是,今年春节聚会,朋友们一致要求用爬山代替吃饭。所幸天公作美,聚会这天天气非常好,大家一起爬山运动过后,又齐聚茶室,聚会的乐趣也有了,被酒精支配的困扰却没了。
受访者陈思琪说,她今年聚会没有K歌,而是约了好朋友们在家用她新买的投影仪一起看电影。“很难有这样一段充裕的时间,大家一起窝在沙发里,吃着零食看电影,感觉很轻松,也很愉悦。”
记者注意到,“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显。今年的春节档内容也很丰富,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动画电影《熊出没·重返地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喜剧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等,都给观众丰富的视觉体验。
今年春节,恰逢冬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冰雪运动吸引了全民热烈关注。受访者张宇看了运动员比赛,非常羡慕他们在冰上的风姿,于是连续好几个下午带着妻子和儿子到湖边玩冰车,玩滑雪。
“以前让他陪孩子出去玩一会儿,他总是懒得去,有时间宁可打几圈麻将。今年春节他好像找回了童年的乐趣,连续好几天都陪孩子到植物园的人工湖去滑冰车,有一次因为植物园人多,他还开车二十多公里找到乌达区的一处冰场玩了半天。孩子开心极了。”张宇的妻子聂小雪说。
“老三样”不流行了,新花样越来越多。今年春节期间,我市的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各种民俗展、文化展也纷纷亮相。市民郭娜就带着孩子到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参观了民俗展,展出的剪纸、烙画等作品让她看得目不暇接。
除此之外,我市群众艺术馆、三区文联也纷纷通过线上展出、云端课堂等形式与市民一起过大年。今年66岁的张永旺老人就最喜欢通过“活力海南”公众号观看海南区文联推送的线上节目。“我每天都刷新,印象最深的是一期小朋友们弹古筝的节目,孩子们那么小,弹得可真好。”他说。
除此之外,旅游也成为“新民俗”。家庭游、敬老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等都成为节日期间主流的旅游休闲方式。
饮食方式之变:
吃得“好”不如吃得“巧”
过年除了玩,就是吃。
在过去,一提起春节餐桌,就是鸡鸭鱼肉。似乎不多吃点肉,就不足以“吃得好”。
但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吃得好”不如吃得健康,“每逢佳节胖三斤”的“魔咒”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市民重视了健康饮食,选择对春节假期暴饮暴食说“不”,新年饮食习惯也呈现出了营养均衡、食材新鲜,讲究量少而精的趋势。
虎年春节: 过年方式“多元” “年味”不曾改变
金牛辞旧岁,瑞虎迎新春。虎年年味正浓,对于国人来说,新的征程又开始了。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符号,“年”始终寄托着人们最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形式虽然多样,但寄托着浓浓情感的“年味儿”却从未走远,可以通过这些点滴变化,折射出经济社会的变迁。
你所感受到的过节方式是否有变化?春节假期刚结束,记者就采访了多位市民,听他们说说自己经历的这些“年”。
(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2-08 10:53:17
乌海日报社 | 2022-01-25 10:01:16
乌海日报社 | 2022-01-17 09:51:09
乌海日报社 | 2022-01-14 08: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