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 看咱老百姓咋“忙年”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1-14 08:18:16

遥寄年货送亲人。齐艳芳 绘图

备足年货,下厨做个家乡菜。齐艳芳 绘图

就地过年,备足年货。齐艳芳 绘图

俗语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诚然如此,一进入农历腊月,红红火火的“大年”就离得不远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新春佳节的意义远胜于其他所有的节日。于是春节前的准备也就格外用心。老一辈儿人要“忙年”,传统年货必不可少,年轻人们要“赶潮流”,总能咂摸出不一样“年味儿”来,由于受疫情影响,游子们又陷入了是回乡过年还是“就地过年”纠结中……

春节转眼就到,咱老百姓都准备咋过年?记者也进行了一番探访。

老一辈儿爱“忙年”:

传统年货不能少

喝完腊八粥,79岁的王艾福就又开始忙活了。这几天,他已经拉着老伴儿到处“踩点”,哪个超市的牛肉新鲜,哪个菜市场的猪排骨便宜,早就摸得清清楚楚。

每年春节前夕,王艾福是一定要“忙年”的,过年吃的美食要自己做,要卤肉,要炸丸子,要做油饼和油糕,大白馒头和豆包也得蒸上一些,冻在冰箱里。

“孩子们都劝我说,现在市场上那么方便,啥东西买不着啊,自己做那么多又累又忙,图啥呢。”王艾福说,“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年就是自己忙才有味道呀。”

王艾福总是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过年前父母“忙年”的场景:“那时候日子过得清贫,但过大年仍是头等大事,也得好好忙一阵子,没有那么多肉吃,就家家户户磨豆腐、蒸馒头、炸油饼,一个腊月,家里到处都飘着食物的香味儿。”

王艾福还有一手“绝技”是炒瓜子。以前住平房的时候,每逢春节,他都会在自家小院里架起大铁锅,用一柄小铁锹似的锅铲一口气炒出几十斤瓜子来,妻子给他打下手,把提前用五香调料煮过的瓜子一瓢一瓢撒在冒着白烟的铁锅里,炒出来的就是五香味的。

如今,王艾福还是会炒瓜子,用燃气灶炒,也能炒得有模有样,但生瓜子可不好买,女儿为了满足他的“乐趣”,专程网购了十斤生瓜子给他练手。

无独有偶,51岁的张云芳也坚持自己“忙年”,传统年除夕餐桌上要吃的八大碗,她都提前自己做。“鱼要炸到酥骨,肉要提前卤好,备好蒸糕面准备炸糕,年的味道,就是在这些香气十足的年货里。”她说。

随着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春节想吃什么市场上都能买得到,因此,“忙年”一族越来越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年的味道还是会藏在烟火缭绕里,藏在煎炸烹煮里,藏在老一辈人们数着日子的忙活里。

此外,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习惯“回家吃饭”的人又多了起来。“忙年”就更有意义了。喜欢自己做年货的张春兰就想起庚子年那个特殊的春节,春节前她照往常惯例忙年,炖了四五个大肘子,买了很多的菜,还炸了几十个油饼,蒸了两大锅馒头。“谁见了都说放坏了都吃不完,肯定吃得少扔的多,结果因为疫情防控,小区都封闭了,一大家七八口人天天在家吃,要不是我准备了这么些年货,哪里能顿顿那么丰盛呢!”她说。

年轻人谈“忙年”:

假期要过出仪式感

95后女孩小爱正忙着“拼假”,她仔细计算了自己的轮休假和年假,准备和春节长假拼在一起,给自己放一个长长的假期。

疫情之下,长假也不方便出门远游,何必将假期攒起来一次“消费”完呢?小爱说,做好两手准备嘛,如果疫情形势有好转,出门风险小,她就打算去见识一下冬季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是一个不分四季的地方,一年只分旱季和雨季,因此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说法。1月底2月份来去西双版纳,正好避开了湿热的雨季,是许多旅游者心目中的天堂。”小爱说。

但如果防疫要求无事不出门,小爱也不会很沮丧:“旅游什么时候都能去,但防疫一定要服从安排,只有人人好自己才能好。如果不能成行,我就会去报我惦记已久的美妆速成班,利用这十几天的假期好好学学化妆。”她说。

其实在小爱的记事本里,有很多需要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算学不成美妆,她还可以去学瑜伽、去学吉他或者窝在家里将她早就拉好的长长的片单一次补完。小爱说,她身边许多年轻人都是这样过假期的,“假期绝不能吃了睡,睡了吃,一定要过出仪式感。”

00后男孩高越也在准备有“仪式感”的假期,他计划用春节假期时间拍出一部记录家乡风貌的短片,用于参加下半年举行的大学生短视频大赛。高越是学工科的,但他一直有个当导演的梦想,为了这部小短片,他已经准备了很久,就等着春节期间,街路上红彤彤的灯笼挂起来,家家户户的春联贴起来。“参赛是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我想开始记录我的每一个春节,无论是热闹的,还是平淡的,或者是疫情笼罩下气氛紧张的,都是我们真实度过的日子,我还想用镜头留住我的家乡此刻的面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也许今年是这样,明年我假期回来它就变换了容颜。”他说。

记者注意到,有小爱和高越这样想法的年轻人可真不少。除了重视“仪式感”,年轻人们对假期的自我规划也非常细致。尽管这样显得“忙”了点,但达成目标的把握也多了些。

商家们说“忙年”:

你要的便利我都有

每年到了腊月,都是商家们最忙的时候,活儿要赶着年前忙完,春节要“犒劳”一下自己,至少也要休到大年初十再开店。但今年情况似乎略有不同,记者走访发现,许多商家都打算春节不打烊,餐饮店、书店、洗车行、甚至是街边的干洗店、五金店,都表示春节打算照常营业。

是春节的氛围不够足,让人们无心过节了吗?并非如此,多数商家表示,春节之所以不打烊,正是因为春节是一年中氛围最足的时候,想要借着春节的热闹好好“迎财神”,何况还能为老百姓过日子提供些许便利。

经营着一家川菜馆的陈军好几个春节都不打烊了。庚子春节,因为受疫情影响“被迫”打烊,他还很是失落了一番。“别看春节家家户户都做美食,但惦记我这一口川味的还真不少,每年春节的营业额都很不错。这眼瞅着春节到了,我还是囤了两大冰柜的货,准备好好干,多挣钱。”他说。

小业主高云珍已在乌海开了近三十年酿皮店,年年都是大年初二准时开门,今年她打算大年初一下午就营业。“大家吃多了大鱼大肉,正缺我这一口清爽小菜呢。”她说。

经营着一家洗车行的刘国鹏告诉记者,今年过年他的洗车行也不休息。“以前大家都要扎堆儿在年前赶着洗车,除了想要干干净净过新年外,主要是因为洗不上就得等年后了,过年走亲串友开脏兮兮的车不好看。我这儿今年不休息,想趁着过节休息来洗车尽管来,随时都能为你服务。”他说。有了这个想法,刘国鹏赶着节前囤了洗车液、除锈液等常用的洗车产品。“得做好准备才能开店呀,这忙年尽忙乎这个了。”他说。

除了洗车行,经营洗衣店的张乐也说,她过年期间照样接单。“反正我过年也没啥事儿,来守一守店也没多累,还能给大家提供个方便。”张乐说。

无论是想要趁着春节多挣点钱,还是因为假期没事儿,闲着也是闲着,小店小铺不打烊显然能大大方便老百姓的生活。市民张春旺就想起自己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儿,“去年春节我家洗脸池的水龙头坏掉了,关不住,想要不流水只能关阀门。可洗手洗脸得那么频繁,咋能老开开关关呢?但过大年的,哪里的五金店都不开门儿,想买也买不着。就这么一直坚持了好几天。”他说。

如果这件事儿发生在今年,他就不用这么闹心了。在建设路开店的曹海龙恰好就是开五金店的,他说,今年不止他,隔壁好几家店都不打烊。“别说水龙头,什么灯啊、锅盖啊、门把手啊,这些平时从来不坏,过年恰巧坏的东西我们都有卖,随时都能来买。”他笑着说。

“原年人”也“忙年”:

就地过年准备多

往年,一进入腊月,祖籍湖北武汉的杨春风一家子就要开始忙了,忙着抢票,采买回家的礼物,安顿家里的宠物,处理手里的工作,然后踏上回乡的旅程。

但近两年受疫情的影响,杨春风彻底地变成了“原年人”,他们已经不再需要纠结是不是还要冒着风险回家过年了,而是早早就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不给自己添麻烦,也别给家乡防疫添负担。

人不回去,但心得回去,心意也得回去。杨春风的家乡有很多独特的习俗,比如小孩子几岁就要给几个红包,老人过了八十岁就要年年都买新鞋,寓意无病无灾走新路,于是他和妻子的“忙年”又换了种忙法,给双方亲友选礼物,给兄弟姐妹的孩子们写祝福红包,还要绞尽脑汁想着给亲人们的年夜饭餐桌填道什么菜。

“感谢现在有网络,啥都有,啥都能买,我前几天还从网上看到有卖焖鸭的,这是我老家年夜饭必有的菜,鸭子肚子里填满各种笋子、菌菇、腊肉,我最拿手,从来都是我做,这次我回不去,就从网上买一只给他们尝尝吧。”杨春风的妻子小郭说。

祖籍呼伦贝尔的周斌也决定留在乌海过年了。去年他为了回乡安全自驾,几千公里的路程开车属实不容易,经历了一次就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了。留在乌海过年,要准备的东西就多了起来。以前,年前是“清空”冰箱,现在是“塞满”冰箱。人回不去也要复刻家乡的年夜饭,因此他每天都要跑好几趟市场,准备做家乡菜需要的材料。

游子不能回乡,父母也盼不到孩子回家。李翔的父母又从家乡四川寄来了很多年货,有腊肉腊肠腊鱼,还有糯米做的糌粑。家里放不下,妻子霍佳佳拿给亲朋好友分享,收获了一堆的“回赠”,霍佳佳又全部打包寄给了公婆。尽管不能见面,但团聚的味道,彼此的牵念似乎就通过邮包的往来牵续了起来。

“都说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家乡。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不是不想家,而是觉得相比起我们小家的团聚,疫情有扩散的风险更可怕。人家一线的医护人员和防疫卫士们能为了大家舍小家,咱们只是暂时不能团聚又有啥呢。”李翔说。

忙着忙着,“年”就近在眼前了。两年来,受疫情影响,“过大年”总是伴随着严肃和紧张的气氛。但无论如何,“年”都是令人期盼的,因为年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盛宴,它寄托着我们美好的希望,牵动着远方游子的乡愁,它总能在看不到尽头的岁月长河中点起火树银花,敲响喧天锣鼓,更迭出数不清的美好传说……

这种情怀是根植在血脉深处的。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哪里过年,年都是辞旧迎新的序章,值得我们热切的期待。

(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