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重回阅读世界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12-23 10:18:58

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普希金

从古至今,人们依靠阅读见识世界。有道是书生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人们也靠阅读来获取知识,提升素质,恰如整理和编辑过《战国策》的著名史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当今,想要增加阅读量绝非难事。然而,读书者众,善读者却寥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书籍的海洋中“摸爬滚打”,如“大浪淘金”,细细寻觅那些真正建筑在灵魂之上的作品,然后再口耳相传、耗时守护,让这些内容得以保留并流传下来,纵然被时光洗旧,仍不损其精华,这样的内容,我们称其为经典。

读书要多读“经典”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如今已经很少能有大块时间能静下来好好读一本书。由此,碎片化阅读和快速阅读迅速占据了阅读方式的榜单前列。

但很多喜欢读书的达人却告诉记者,碎片化阅读其实很难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未曾经过揣摩的内容也无法在心里留下深刻印象,时间一长大家发现,虽然看起来一直都在阅读,但实际的收获却很小。

今年37岁的张海峰就有类似的困惑。张海峰是对阅读很“挑剔”的人,他觉得现在想要找到一本值得读的作品有点难。在“快餐文化”的席卷下,很多概念性的畅销书摆满了实体书店的醒目位置,虽精致却缺乏灵魂。“以前我以为读得杂才能懂得多,现在却觉得除了读得杂,还要读得好,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建筑在灵魂之上的作品。” 他说。

“读得好”有哪些益处?张海峰说,女儿一直在他的指导下读书,他会挑一些孩子能理解的经典作品给她看。尽管孩子才读五年级,但明显知识量要比同龄人丰富很多。“比如她很小的时候就读完了《西游记》,可以给同学们讲西游记中的每个片段,讲人物关系,还能煞有介事的分析每个妖怪的性格,老师特别开心的录视频给我看,我也觉得孩子表达能力很好,分析能力也不错。”他说。

张海峰告诉记者,这几年,学生又成了经典阅读的先行者。孩子们开始读国学中的经典段落,课外书推荐表上也多了许多经典著作。比如《哈姆雷特》选段,《李尔王》选段,也有《儒林外史》里的篇章,女儿和她的小伙伴对这些经典著作都很有兴趣,常常会自发地去了解其背景,他觉得,孩子们已经突破了一个小小的“境界”,开始由“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向“用阅读启发思维”迈进了。

书单里不能少了“经典”

喜欢阅读的周栗觉得,我们的日常书单中,一定不能少了“经典”。“我看《红楼梦》,老公说现在谁还看这个啊,都过时了。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是我老公,很多人都这样觉得,觉得那个时代离我们那么远了,为什么还要读那时候的书。”周栗说,“但在我看来,文学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有跨越时间的魅力。《红楼梦》虽然成书年代很久远了,但它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所展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用叙事构筑起宏大世界,仍然在滋养着我们,每次开卷,都会有益。”

另一位阅读爱好者张哲也认为,书单里一定要有一些“经典”,因为当人人都在靠“泛读”快速充电的时候,就一定要有值得“精读”的东西来塑造读书观。“现在社会上很流行读书实用学,就是觉得只要用不上就不读,读都是为了用,但我不赞成,我认为实用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阅读塑造的是我们从内向外的精神气质,不是有一句话这样说,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藏在了你整个人的气质里。”

其实,经典的概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

对于国内文学来说,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的内容实在是太多;而国外文学史发展至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会引发思潮革命,所谓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镜像。

因此,判断何为经典再容易不过,那些历经时光洗礼,仍然夺目璀璨的作品就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想读“经典” 什么时候都不晚

读者孙绍兵问记者,像他这样已经四十多岁的人,再开始阅读,是不是晚了点?

孙绍兵是一名退役军人,他说,他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绿色军营里度过的。“那时候战友们也有爱读书的,但我不爱,我就不喜欢看字儿多的东西,觉得没耐心。人家都组织阅读,我宁愿去跑个五公里。”他说。

退役后,孙绍兵做过很多工作,后来又做起了生意。经历得越多,他越发现,部队给予他的养分,是让他具备了比旁人更坚定的毅力以及极富正义感的性格,但他浪费了的读书时光成了他事业上的“绊脚石”:“我总觉得自己没文化,大老粗,怕被人看不起,生意也难做……”

对此,很多读书达人都给出了建议。读书达人张哲说,“阅读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想读,就能读。对于阅读量少的人来说,一开始就读大部头的经典作品可能是难了点,但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水平,先易后难选择书籍。不喜欢读白话文不要紧,可以先读一读译本,对书籍有个整体把握,然后理解原文。也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开始。”

张海峰则建议,重复阅读是最好的办法。都说温故而知新,越经典的书籍越值得多读。读过一遍不解其意,就再读一遍,所谓书读三遍其义自现。

在许多读书达人看来,如今,重读经典正在变成一种风尚。“我经常看一些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我觉得这些节目火爆就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大众越来越喜欢读经典,愿意用读经典作为提升自己的最佳方式。”张海峰说。

总之,诚如他们所言,读好书、读经典才是提升自己的最佳之道。

读书贪多不求精,效果会大打折扣,进步也会受限制。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真正读到好书的精妙之处,读出作者的用心之处,体会书中的深刻思想和高明的文学技巧,感受到美的熏陶。

在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阅读重要性的今天,我们的确应该再翻一翻那些经典的书籍,用经典著作来润泽被冗杂生活侵蚀的浮躁心灵。正如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经典书籍就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