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文字失语症”怎么办? 快试试“阅读”这剂良药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12-16 10:07:28

网络时代热词频出,“文字失语症”就是其一。众所周知,“失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本意是指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能力障碍,也包括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

那么“文字失语症”又是什么意思?有媒体曾这样总结: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这就是“文字失语症”的表现。

据说,这种“病症”广泛存在于“网络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真的正在被“文字失语症”所困扰吗?如何才能破除这个魔咒?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现象:千言难达意 “无梗”不成文

前不久,一篇名为《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的文章被广泛转发,许多读者看完后都连连点头说:“可不就是这样嘛,我现在就得了这种病。”

“这种病”是啥病?受访者朱天轶告诉记者,自从生活中有了网络之后,他几乎忘了自己以前的语言习惯,反正就是面对面讲不如微信里聊,语音或文字讲不如“甩”表情包。

朱天轶的手机里存着几千个表情包,嬉笑怒骂什么类型都有,表情包斗图成了聊天的主要方式。但想要用文字来描述美景、美食或者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在朋友圈里转发文章或者段子,打个“码住了”或者“绝绝子”就算发表了意见。

不独自己,朱天轶说,他身边许多朋友也和他一样遇到这样的难题,哪怕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也必然先“找梗”,倘若没有合适的“梗”来用,那么憋半天有可能就是四个字母“YYDS”。

朱天轶的朋友小斌告诉记者,去年,他非常崇拜和喜欢的某位篮球巨星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朋友圈里一片哀悼之声,他看了许多追忆这位巨星的文章,心中也非常难受,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最后只在朋友圈里留下四个字“致敬青春”。

“其实不是我装酷,或者不想表达,而是觉得自己不会说话,像是失去了语言能力一样。”小斌说。

这种语言贫乏、词汇贫乏,表达苍白的情况,许多语文老师也注意到了。初中语文教师陈琳告诉记者,她常常能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几句“网言网语”,例如“奥力给”“厉害了”一类,倒也不能完全说错,只能说不符合规范。“孩子们日常交流时也能看得出来,不用几个网络热词似乎就不会表达了,表达能力变得贫瘠。”陈琳说。

“80后”的受访者杜伟业则感叹,自己的问题在于提笔忘字、忘词、忘句。杜伟业也曾是个“文学青年”,上学时喜欢诗歌、散文,但工作以后他发现,偶尔想要写篇文章记录一下生活,竟然发现自己连200字的小短文都写不出了。

原因:“养分”汲取少 “思想”渐枯萎

语言镌刻着时代的烙印。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们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从来都是有区别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语言习惯。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倒也不必为了几句“网言网语”感到惊恐,觉得是它们吞噬了我们组织语言的能力。

其实很多时候,一些新兴词汇虽然是伴随着“梗”出现的,但其精准、生动程度更胜一筹,也很容易被社会广泛接纳和使用。例如“干饭人”“打工人”一类就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许多受访者都会有“语言表达贫瘠”的感觉呢?受访者刘静静可能说出了一些原因。

刘静静是位“80后”,目前在某企业做行政工作,经常写公文,闲暇时候也会撰写一些休闲小品投给报刊。即便如此,她也觉得自己患上了“文字失语症”。思考过后她发现,可能是一直在“透支”知识储备,却又没有及时充电。

“我现在想想,我写文章时惯常引用的诗句、词汇,其实都是读初中、高中的时候积攒下来的。从读大学开始,我就没有再好好地读过什么书,所以我一直在透支自己的语言储备。我的工作经常跟文字打交道,还能时不时补充一点。如果离文字远一些,是不是就会变得词不达意,200字的小短文也写得缠夹不清呢?”刘静静说。

这样的想法,也得到了受访者朱天轶的认可。朱天轶觉得,自己也是缺乏阅读的一类人。“我的休闲时间好像都用来玩手机了,没事儿就刷刷短视频,连新闻都不看,对外界新鲜事物的了解都是短视频里知道的。短视频虽然新鲜及时,但也有弊端,经常还来不及体味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刷完了,哪里还能充到电呢?”他说。

办法:“阅读”良药可治此“病”

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文字和语言都是独具魅力的,它们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们思维的反映。缺失了“思考”的过程,难怪许多人会觉得语言过于苍白。

值得高兴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表达能力的退化”“文字失语”等现象进行反思。在某社交App上就有“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从今年1月份创建起,还不足1年,已经有23万人加入其中。“联盟”发起人这样说:“长久以来,习惯了做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样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希望每个‘失语者’都能通过练习摆脱文字失语。”

互助联盟的存在当然跟“减肥打卡群”一样,只是聚集同类、互相监督帮助从而获得成功的方式之一。但对于大多数正在被“失语症”困扰的年轻人来说,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朱天轶说,自己已经开始试着少刷视频多读书了。他卸载了手机上若干个同质化的短视频App,不再以看别人拍的段子打发时间,而是选择一些碎片化阅读来填满空闲,“我不想再被动地接受别人输出的东西了,我想找回自己的思维逻辑。”

刘静静也重拾起了纸质书。她现在正阅读的是莫言的《生死疲劳》,这还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年她跟风买回来的,但一直在书架上蒙尘,前不久才撕掉塑封。长时间不读书让刘静静觉得自己思考得很慢。“小时候也曾一目十行,看了都记得住。现在会不自觉地读出来,好像不一个字一个字在心里默读就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似的。”她说。

尽管起步很慢,效果也可能很久之后才看得到,但许多受访者告诉记者,“阅读”的确是治疗失语症的“良药”,因为文字会促发大脑的思考,而思考之后产生的语言必然更丰富。

如果你也正在受语言贫瘠、词不达意的困扰,不如也试试阅读这剂“良方”吧。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