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12-20 09:59:05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合作社成员在温室大棚里工作。
12月15日,记者走进绿农永胜农民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看到,虽正值寒冷冬日,但大棚里的草莓长势良好,红彤彤的小西红柿饱满多汁,大棚里暖意浓浓。
绿农永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2月,位于市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现拥有140座大棚,主要从事葡萄、草莓等各类水果的种植和销售。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采摘等观光农业,带动了海勃湾、乌达等地的130余户农区居民进行特色种植,帮助不少农户增收致富。
现在合作社发展欣欣向荣,未来前景一片美好,但回望过去,却是另外一番图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后,大批库区居民搬迁进城,如何让这些居民搬得来、住得稳?乌达区委、区政府各部门通过调研走访,问计于民,结合地区实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了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
据了解,绿农永胜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座温室大棚一年可收获小西红柿三四千公斤或葡萄两三千公斤,一座大棚可带来经济收入8到10万元。“合作社生产的产品,销售不成问题,主要通过商超直供及游客采摘进行销售,每年合作社接待游客十几万人次。”绿农永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永胜说。
绿农永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5家农户、17个大棚。为提高农户进行特色种植的积极性,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合作社为农户低价提供优质苗木,无偿传授种植技术,甚至为农户购买苗木、棚膜进行垫资,待农户有收入后再结算,极大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自2016年起,合作社逐步发展特色采摘,温室大棚成为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温度是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以前乌达区种植户冬季种植蔬菜多通过火炉保证大棚温度,现在合作社的大棚白天通过后墙吸热,晚上通过地下管网散发热量,利用阳光来保持大棚温度,提高了作物的单产。
“合作社的农业自动化设备程度在我市处于前列,通过机器进行自动施肥、放肥、起放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郭永胜说。合作社产品种植采用“有机肥+农家肥”模式,种植全程不添加农药,产品可免洗生吃,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纯天然无公害的要求。
同时,农业产业园积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做好科技惠农服务工作。截至目前,产业园入驻企业与自治区内外多所农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市科技局、市农牧局等单位技术人员定期进行新技术、新品种培训。科技特派员为农业企业提供病虫害检测、植物营养配比、食品检测等服务,保证产品可追溯,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产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乌达区委、区政府积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帮助更多农区居民致富。
家住胡杨社区的脱贫户潘玉秀想发展葡萄种植产业以补贴家用。“我们合作社为她家提供了苗木、葡萄袋、肥料,同时积极提供技术指导。去年,潘玉秀家的葡萄种植有些异常,技术人员及时提出建议,避免了损失,当年她家的葡萄大获丰收。”郭永胜说。
截至目前,农业产业园入驻企业解决了150余人就业,就业人员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产业园通过工厂化运作吸纳周边农区居民和脱贫户从事温室蔬菜种植,通过科技引领、示范带动,促进了农户持续稳定增加收入,从而实现了农民工人化、生产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区居民利益的有效联结。
近年来,乌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以“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业”融合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掘农区多种功能和价值,突出规模成片、集群成链的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效益值,为加快构建农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下一步,为实现产业振兴,我们将从4个方面入手: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农区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业产业聚合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产业效益;推动科技兴农、人才助农,增强农区产业发展新动能。”乌达区乡村振兴局负责人郑国柱说。
(作者:李浩;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1-12-20 09:59:05
乌海日报社 | 2021-12-15 09:56:40
乌海日报社 | 2021-12-13 10:04:15
乌海日报社 | 2021-12-09 09: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