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12-20 09:54:44
乌海日报社领导与乌海市樱花医院有限公司领导为获奖者颁奖。 (斯琴图 摄)
乌海日报社全媒体推介会现场。 (斯琴图 摄)
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乌海日报》全媒体情况。(斯琴图 摄)
聚焦获奖者。 (公言 摄)
部分获奖者合影。 (公言 摄)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樱花·宜和杯” 讲述乌海故事有奖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12月17日,乌海日报社和乌海樱花医院有限公司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樱花·宜和杯’讲述乌海故事有奖征文大赛”颁奖活动,为获奖的20名作者颁奖。
此次“樱花·宜和杯”讲述乌海故事有奖征文大赛于2021年6月9日启动,2021年11月30日结束,在短短的6个多月时间里,共收到全国各地作者来稿1976篇,其中本地来稿209篇,本报择优刊发51篇,评出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6件、优秀奖10件。
颁奖会后,乌海日报社举行了全媒体资源推介会,全面推介了乌海日报社的战略布局与媒体价值。近年来,乌海日报社深入实施“深改、深融、深耕”战略,实现了内容创优、移动优先的全媒体联动。
今年7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岁月如歌。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一往无前,建立了新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东方。
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乌海日报社携手乌海市樱花医院有限公司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樱花·宜和杯’讲述乌海故事有奖征文大赛”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和作者拿起手中的笔,抒写国家和百姓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家乡,讴歌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樱花·宜和杯”讲述乌海故事有奖征文大赛于2021年6月9日启动,2021年11月30日结束,在短短的6个多月时间里,共收到全国各地作者来稿1976篇,其中本地来稿209篇,本报择优刊发51篇。这些征文作品主题鲜明,情感真挚,叙述生动,文笔流畅,构思精巧,弘扬主旋律,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及时代气息。
近日,经过评委组认真反复地筛选,各类奖项均已名花有主。应该说,“樱花·宜和杯”讲述乌海故事有奖征文大赛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参与者之多之广、影响力之大,远远超出了征文组织者的预期。
综观“樱花·宜和杯”讲述乌海故事有奖征文大赛情况,我们认为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外地的来稿多。尽管本次有奖征文大赛是我市范围内的征文大赛,但天南海北的稿件源源不断甚至可以说是雪片般飞来,编辑的邮箱每天都能收到十几封征文作品,累计有近2000篇故事、散文、散文诗、诗歌、随笔、小说等各类稿件,占了征文大赛来稿量的九成之多。外来稿件的作者群十分庞大,区内有呼市、包头等地,区外有北京、大连、福州等地,可谓全国各地都有,目前虽然“樱花·宜和杯”讲述乌海故事有奖征文大赛已经结束,但外地的稿件依然源源不断。我们征文初衷是面向本地作者,但我们也被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的热情所感动,为此择优选发了一些作品,如《第一次穿西装》《三代人的梦》《时光深处的自行车》等,除此之外还择优选发了一些描写乌海风光的散文和诗歌,如《乌海湖境界》《乌海走笔》和《与黄河滩岛的诗意约会》等作品。由此可见,本次有奖征文大赛为外地读者打开了一扇窗户,使众多读者了解甚至喜欢上乌海,提升了乌海的知名度。
二是本地作者踊跃参与。本地作者涉及我市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有工人、农民、教师、警察、记者、医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及退休人员。投稿作者年龄上至80多岁的老前辈,下至小学生,不仅人数多,稿件量也大,有的一下子就发来几篇稿件,有的是全家总动员、父子齐上阵,投稿热情十分高涨。
三是许多故事感人至深,有写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的,有写自己生活变迁的,也有讲述生命中的特殊瞬间或者是留存心底的最深记忆,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挚动人。
四是,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从艺术高度来看,本次征文活动来稿无论是作品的可读性、完整性,还是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如许宜东的《党旗下的祖孙四代人》一文讲述了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祖孙几代人扎根矿山、建设矿山的真实故事。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年6月底的一天,父亲下班后,喜气洋洋地对家人说:‘大喜事、大喜事!’父亲说到当天参加入党宣誓的时候,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个细节是那么感人,将祖孙几代人胸中流淌地对党的热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过的人不禁潸然泪下。
姜春霞的《母亲养猪》,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在院子里养了猪,母亲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亲切地叫它猪娃。一天夜里的一场大风,将圈舍刮得荡然无存,猪娃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全家人及邻居撒开人马,沿黄河方圆十几里搜寻了一整天,依然不见猪娃的踪迹。次日天刚亮,忽听栅栏外“咣当,咣当”有动静,竟然是猪娃灰头土脸地站在门口。母亲飞奔过去,把猪娃抱起来,全家人喜极而泣……在那个艰难的日子里,人与猪竟然有如此的特殊情结,我们在感慨之际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常胜的《创水平的峥嵘岁月》讲述了一个掘进队创造全岩独头下山月进151.8米的内蒙古最高纪录。文中写道:工人们用手抱起巨大的矸石放进矿车,手套磨破了,手指磨出了血,全然不顾,一心只想着进度。在作业间隙,他们用凉水就着饼子匆匆吞了下去,就算一顿饭,只休息了几分钟,便又开始作业……矿工们不怕苦、不怕累。矿工们以矿为家、无私奉献,他们用热血和青春铸就了一座丰碑,诠释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柴鲜梅的《娘的土熨斗 我的绿上衣》讲了一个心酸的故事:早年,母亲用一把靠炉火加温的旧熨斗,把我一件绿色的确良上衣一只袖子烧坏了。我心疼了很久 ,还老埋怨母亲。这事过了许多年,母亲一见蒸汽挂烫熨斗就喜欢摸着,还不停地说:那时候要有这种熨斗,我怎么也不能烫坏衣服。母亲仍生活在记忆中,喋喋不休地羡慕今天熨斗品种多,但又舍不得丢弃自己的旧熨斗,那是艰难岁月一家人相濡以沫的见证啊!
许培龙的《从捎信到微信》说的是信息沟通的今昔变化。早年,家里同外地亲属们多以捎口信的方式互致问候、了解情况。我上初中开始写信,多数是寄出好长时间才能收到一封回信。现在,一机在手,说、看、听、付款、订票、打车、照相、录音、制作文档、视频……功能之强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人们再也用不着“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也感受不到“家书抵万金”的沉重了;再不会产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忐忑不安了。
杨星灿的《那年吃高价糖果》讲了1961年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他和一个朋友每人花了7块钱各买1斤高价糖果,走到一处建设工地,拿出糖果吃了起来。我们一块又一块吃着糖块,渐渐地糖块变得有点苦涩,最后似乎没有味道的感觉了,直到把糖块吃得一块不剩。1斤糖果下肚,胃怎么能够承受得了?在“谈糖色变”的当下这事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可谓是甜蜜的苦涩记忆。
刘雨亭的《善良的回声》是一个发生在时下的温情故事,我和小区保安相识相熟相帮,共同唱响了邻里友爱的文明曲。安泰的《从油柴到四合木》是一个关于生态的话题,既有对当年无知砍伐四合木的悔恨,又反映了乌海人爱绿护绿植绿的生态情怀,读罢让人感慨万千。还有周伟燕的《我在美丽的家乡等你》、冯宽的《永存心底的BB机》、杨明德的《从白泥沟到“森林公园”》和赵存伟的《我的沙枣树之梦》等文章都充满真情实感,读后令人有所思有所感悟,是直面人生的好文章。其实,所有的获奖文章甚至一些未获奖的文章都值得一读,编辑在此不一一评之,就留给读者品鉴吧。
在“樱花·宜和杯”有奖征文大赛圆满结束之际,我们感谢所有参赛作者的踊跃赐稿,感谢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和关爱,感谢乌海市樱花医院有限公司的倾情参与。
今后,《故事》版仍将竭尽全力开发版面资源,多搞活动,搞好活动,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推出更多的年轻作者,为繁荣乌海文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张一龙;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1-12-20 09:54:44
乌海日报社 | 2021-12-09 09:35:19
乌海日报社 | 2021-11-30 10:09:37
乌海日报社 | 2021-11-26 1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