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11-26 10:14:38
某小区的一公里驿站中,消费者将退货商品交给代收快递的工作人员。
新华社发 曹一 作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结束了。然而,今年的“双11”购物刚结束,却迎来了“退货狂潮”。
“双11后”迎来“退货狂潮”
徐女士来到小区里的“一公里驿站”,手里拿着3个包装袋,正打开手机App填写退货地址。“我‘双11’在同一家店买了3件上衣,但不太合适,跟卖家沟通后,可以7天无理由退货。”徐女士说。“一公里驿站”的负责人徐先生表示,最近陆陆续续拿着快递来退货的人不少,有的甚至中午刚取走,下午又拿过来寄。
一些电商平台也开启新的沟通方式,在店铺聊天页面上,直接显示了退货选项。一位衣饰旗舰店的客服表示,“双11”后为了方便退货,店铺直接开启自动退货服务,只要点击选项,符合7天无理由要求的,信用等级高的消费者可直接选择退货,店铺自动同意退货申请,并且发送退货联系人联系方式,不必等客服人员回复。在收到货后,工作人员会检查衣服包装、标码,没有问题才会入库为消费者退款。“当然有少部分的消费者,用这个漏洞直接将穿过或剪标的衣服寄回,店铺会将不符合退货要求的原路退回,并且关闭消费者的退货申请页面。”
市邮政公司寄递市场部负责人崔燕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双11”活动时间长,所以退货潮会一直从10月底持续到12月,退货的物品基本上是衣服、鞋子、锅盖以及尺寸不合适的家居用品,还有少部分的电子产品。“双11”以来,市邮政公司办理的退回快递已经超过7000件。
退货的原因林林总总
“我在‘双11’买了一套衣服,可衣服的质量也太差了,就是一块布简单拼凑,一身都是线头,货不对板,质量又不好,对不起我的‘血汗钱’。”林女士说。
“‘双11’买了一双鞋子,销售页面写的是正码,但回来的尺码不对,穿起来不太舒服,也不像图片拍摄得那么漂亮,打算退掉了。”消费者赵先生表示。
“我买了很多预售商品,付预售定金的时候没觉得有多少钱,就买了很多,开始付尾款就傻眼了,整整花掉了我近3个月的工资。于是就先退掉了一部分,剩下一些衣服和鞋子比较了一番,又退掉了一部分。”消费者杨女士说。
张女士由于去年有了宝宝,“双11”购买的都是孩子要用的日用品。“我下了 23个单,有纸尿布、幼儿辅食、口水巾、纸巾等等,都是日常必需品 。”虽然她有10年的网购经验,但这次购物也失手了。张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网络促销不像以前直接是半价或者减免,如今都需要凑单才能买到最便宜的物品。这3个月,她在各类网购平台上消费了近两万元,除了孩子的东西,买得最多的就是衣服鞋帽、化妆品,为了凑足满减,她还买了很多不需要的商品,导致花掉了很多积蓄。因此收到货后,她就开始后悔,准备退回去“回回血”。
在前几年的“双11”购物节中,聪明的消费者利用商家的优惠力度和购物平台发放的优惠劵,买到了比平常优惠的商品。但对于许多商家而言,购物节引发了消费者的集中购物和囤货,还由于优惠力度过大带来的亏损,许多商家便开启新一波套路。
许多消费者表示购物节后才发现,“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便宜1毛5”,一些商品价格存在猫腻。“最开始的购物节确实比平常便宜了不少。不仅商家给出了优惠力度,我们也利用多年网购经验,通过计算、凑单买到了平常根本不敢想的价格,但时间长了商家也学精了。”张女士说,“最近几年,购物节活动越来越复杂。首先,不同的商家有不同的满减券,只有同类型的商家才可以使用这些劵;其次,在购物节前夕,店内许多凑单商品都下架了,即使添加了目前店内最便宜的凑单商品,但结算时还会发现只是比平常便宜一点;还有,有些不大讲究的商家,会在购物节前偷偷将商品价格提高,看起来好像是便宜了许多,但其实跟平常的价格差不多。”
“我还发现商家在购物节前后更换不同的显示页面。”许女士说,“活动期间,我购买的衣服页面上显示预售定金50元,根据商家给出的用过各种优惠劵后的最终价格是559元。在我付尾款的时候,发现比559元多了100多元,我打开商家页面,却发现他们更换了衣饰页面,上面直接取掉了当初的优惠算法,因为我没有截图,无奈付了尾款,但最终还是退掉了。”
除中了商家套路退货外,还有许多人是因为购物不理性。“我买的时候觉得这个口红挺喜欢,那个是我喜欢了很久的鞋子,这个卫衣看起来也不错……零零碎碎买了几十件,收快递的时候大家还在打趣我。拿回快递后,光拆就花了一晚上,全拆开后却后悔了。”家住文博佳苑的顾女士说,“这个衣服我有类似的一件,完全没必要再买一件,这双鞋虽然我很喜欢,但回来发现它很不适合我,这个围巾虽然很好看,但它和我所有的衣服都不搭……”于是顾女士拖着十几个包裹去退货。由于买的时候不够理智,昨天的消费者,今天变成了退货人。
消费者应理性购物
“双11”的主题就是“买买买”。有人早就将心仪的商品放在购物车上,尽情享受掏腰包、拆快递的购物快乐时,却有一群人成为“消费主义逆行者”,他们奉行没有便宜的不买,不需要的不买。
“以前我也是疯狂‘剁手’的人,熬夜抢优惠劵,定闹钟付尾款,但凡我觉得需要的就买,还热爱囤货,我一次买的牙刷、纸巾、洗衣液等易耗品,能用一年的。家里被堆得满满的。”梁女士说,“直到后来发现家里的柜子已经塞不下任何东西,我就变成需要什么买什么了,虽然相比起来可能花的钱多了,但其实每次不必购买太多,反而省钱了,也不用凌晨起来结算,没有生怕错过闹钟的紧张,现在看着那些疯狂加入购物节的人,我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如果是刚需趁着打折买一些是很划算的,但是很多人在商家打折、满减、送大额购物券、送赠品、平台购物津贴等多种刺激下失去理性,疯狂地囤货,就怕过了这个村儿没这个店。很多人一次性囤了两三年的卫生纸,占用大量空间不说,由于放置的时间太长,货物都过期了。
无节制的“购物狂”是极不理智的,面对“双11”,我们要做的不是无节制的买买买,而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购买。
消费者在购物时要首先问自己,要购买的是不是自己的刚需。其次,要利用比价软件比较货物和平时价格的差距,避免商家先提价再打折,表面上看着便宜,实则是价格更贵了。再次,购买东西的时候给自己列上一个购物清单,在清单里的去买,不在清单里的,再便宜也不买。
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陈伟彬建议,消费者除了理性消费,也要有一双“慧眼”,避免陷入平台和网购的陷阱。针对商家虚假宣传,作为消费者在购买后存在举证责任,建议大家将宣传页面、交易页面、与商家聊天记录保存下来,如商家拒绝售后,可向平台投诉或商家所在地消费者协会投诉。
“商家也应以诚信为本,追逐过度利益的结果是被市场淘汰,商家要提高商品品质,在购物节时制订出明明白白的优惠措施,少一些套路,多一点实惠。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陈伟彬说。
(作者:张丽阳;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1-11-26 10:14:38
乌海日报社 | 2021-11-23 09:23:13
乌海日报社 | 2021-11-19 09:38:33
乌海日报社 | 2021-11-16 10:03:07